什么是說明文?《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中有這樣的解釋:說明性文章是最基本的實用性文章類型之一,是在向人們傳達關于自然、社會和日常生活的知識的文章。從文體特點來看,說明文既不像故事那樣曲折生動,也不像詩歌散文那樣浪漫多彩,也難怪說明文教學的研究會備受冷落,各級各類教學觀摩活動中鮮有說明文教學實例。是因為說明文太容易教了,不足以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水平,還是說明文太難教了,不容易出彩?我們在本區(qū)100位教師中做了問卷調查,有73位教師表示不會首選說明文進行公開教學,其中有61位教師認為不首選說明文公開教學的主要原因是“說明文語言平實,教學說明文有些枯燥沉悶”。根據(jù)這一教學現(xiàn)狀,筆者覺得很有必要重新審視說明文的語言特色,為說明文正名。
要談說明文的語言特色,有兩個方面的特色需要同時關注:一是文體語言特色,二是文本語言特色。這兩方面特色有什么不同呢?簡單地說,文體語言特色就是依尋說明文語言表達的共性,關注說明的順序、說明的要點、說明的方法以及語言的準確、簡潔等特點;文本語言特色則是指因作者的不同語言風格偏好所呈現(xiàn)的某一篇文章的個性表達。如果說文體特色偏重于理趣,那么文本特色則偏向于情趣,只有將文體特色和文本特色充分挖掘出來,才能在說明文教學中達到情理相偕共成趣的美妙境界。那么,就讓我們對說明文的這兩種語言特色來一次聚焦,共同探討說明文語言文字表達的秘妙之處。
一、聚焦說明文文體語言特色
說明文雖介紹的內容不同,但是在語言表達上有其共性。也就是說,不論是哪一篇說明文,都會具有以下的語言特色:準確嚴謹?shù)脑~語運用、有條有理的行文思路和豐富多樣的說明方法。學習這些具有共性的說明文語言特色,有利于學生初步形成對說明文這一文體的認識,學習有異于文學作品的不同表達方式。因此在教學說明文時,以下三方面內容應該作為主要教學內容。
(一)點擊準確嚴謹?shù)脑~語運用
說明性文章,作者特別注意詞語的推敲。說明文的用詞首先講究準確嚴謹。比如人教版四上《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蹦憧矗迷~多么精準,“恐龍的一支”指的是恐龍的某一分支,而不是全部;“漫長的演化”是指經歷了長時間的演變過程,并不是突如其來的變化。這樣的表述更加符合科學的規(guī)律。說明文另一種用詞的推敲表現(xiàn)為使用表意較為模糊的詞語進行準確的表達,比如人教版三上《花鐘》一文中“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剛剛開放,就知道大致是幾點鐘”和“曇花卻在九點左右含笑一現(xiàn)”,這其中的“大致、左右”都是表意模糊的詞語,但使用這樣的詞語也是一種準確的表達,是對客觀事物真實情況的準確反映。開花時間并不真像鬧鐘一樣精準,如果不用這些詞語,看似準確,卻反而不科學了。
這些詞語的推敲研究,可以作為學習說明文語言表達的重要內容。
(二)體會有條有理的表達順序
文章的表達順序是作者敘述思路的表征。說明性文章以敘述思路縝密、邏輯清晰見長,這也是它的文體語言特色。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展示這一表達特點,形成讀者、作者間的認知共鳴,引導學生體會說明文表達的理趣。
說明文表達順序的特點是有理有序,但表達的方式卻是多種多樣的。比如人教版三下《太陽》一文,全文8個自然段分成兩大部分來寫,第一部分從“遠”“大”“熱”三個方面介紹有關太陽的知識;第二部分講太陽和人類關系密切。兩部分內容又互相關聯(lián),正是因為太陽的這些特點,才讓人類與它有了依存關系。文章的兩大部分互為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這是一種表達順序。又如人教版四下《蝙蝠和雷達》一文,可以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飛機為什么可以在夜間安全飛行”這一問題,第二部分敘述了科學家所做的三次實驗,第三部分寫科學家從蝙蝠身上獲得啟發(fā),發(fā)明雷達,讓飛機安全飛行。全文采用了“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來進行表達,邏輯嚴密,這也是說明文的一種表達順序。再如人教版五上《新型玻璃》一文,作者用1~5段分別介紹了夾絲網(wǎng)防盜玻璃、吸熱玻璃等五種新型玻璃的特點和作用,采用分總的表達方式,在最后一段進行總結,這種行文方式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這又是說明文表達的一種順序。因此,學習說明性文章,在整體感知環(huán)節(jié)和結課部分都可以安排對文章整體表達順序的學習體會。
說明性文章表達順序有條有理的特點,不僅體現(xiàn)在全文行文思路上,也體現(xiàn)為每一段文字句子之間的聯(lián)系。還是以《新型玻璃》一文為例,這篇文章每一段寫一種新型玻璃,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也是講求層次的。介紹每一種新型玻璃時都是先講特點,再講作用。這樣的表達順序使文章條理清晰。再如人教版四下《黃河是怎樣演變的》一文,作者在第六段用“一是……二是……”這樣的形式,將黃河變化的兩個原因以并列關系的形式表達清楚。而在人教版五上《鯨》這篇課文中作者用了“一類……一類……”來介紹須鯨和齒鯨兩種不同的鯨類和它們所喜歡的食物,分類清楚,便于讀者獲取信息。這些段落的表達順序,都可以作為課堂練筆的示范,讓讀文和習作有機結合起來。
(三)感受豐富多樣的說明方法
說明事物有多種方法,說明性文章,就是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說明事物的方法。比如人教版四上《呼風喚雨的世紀》,作者是怎樣做到僅僅用幾百字就介紹清楚了20世紀一百年間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歷程的呢?這就應當歸功于作者善于運用說明方法,使文章言簡意賅。比如文章的第四段作者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把20世紀的科技發(fā)明和科學發(fā)現(xiàn)做了羅列,所選的例子都是20世紀最為重大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這些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對改變人類生活起到了巨大的無可替代的作用。僅是長句子,信息卻是海量的。每一個發(fā)現(xiàn)或發(fā)明都是人類發(fā)展的里程碑。在此處運用舉例子的方式,讓人讀來頓覺震撼。
隨著年級的升高,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編者在選文時更注重說明方法的多樣性。很多文章在一個句段中會同時出現(xiàn)多種說明方法,需要學生去感受體會這樣使用說明方法的好處。比如《鯨》這篇課文的第一段,連續(xù)使用了“作比較”“列數(shù)字”“舉例子”等多種說明方法,使敘述更加準確清楚,使沒有見過“鯨“這種動物的讀者對它是個龐然大物深信不疑。作者抓住說明事物的難點,自如運用各種說明方法,這就是我們要學習的重點內容。
二、聚焦說明文文本語言特色
說明文因作者不同,會表現(xiàn)出寫作風格的差異。如人教版五上第三組的兩篇課文《鯨》和《松鼠》同是說明文,但是語言風格卻大相徑庭,前者是常識性說明文,后者是文藝性說明文。編者在課文編排時特意將這兩篇課文放在一起,還在學習提示中提出了比較這兩篇文章寫作異同的要求,由此可以猜想編者的意圖:通過這兩篇語言風格反差極大的說明性文章的對比,引導學生在學習說明性文章文體語言特色之外,還要感受不同的說明文具有個性的文本語言特色。
反復研讀二、三學段二十多篇說明文,可以發(fā)現(xiàn),每一篇說明文都兼有這一文本所特有的語言特色,這一文本語言特色肩負著把一件事物或一個事理說得更為生動的任務,值得我們品味。
(一)發(fā)現(xiàn)一個文本中多次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
在一篇文本中,一種語言現(xiàn)象反復出現(xiàn),這就該是引起我們重視的文本語言特色。比如人教版三下《果園機器人》一課,文中多次使用了擬人寫法,并用引號將描寫機器人的動詞作了著重說明,請看以下三句話:
如果沒有電,他們是要“罷工”的。
因為電池的電很快就會用完,沒電了,機器人就會“餓倒”。
科學家正在研究這樣的機器人,它們只要“吃”樹上掉下的水果就可以干活。
“罷工”“餓倒”是研制果園機器人遇到的難題,“吃”水果來充電是解決難題的方法。這篇文章就是采用了“遇到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這條線索來有序表達的。這些詞語的使用不僅串成了文章表達的主線,也讓說明文更形象生動,充滿情趣。筆者在教學這篇文章時,特別關注了這些詞語的教學,還在課堂練筆環(huán)節(jié)給出了“加班”“體檢”“退休”等詞語,讓學生通過想象,續(xù)寫對果園機器人的介紹。
再如人教版三下《月球之謎》一課,課題是“謎”,課文中也展示了許許多多關于月球的疑問。其中,先寫關于月球的現(xiàn)象,再寫作者用“難道”“或者是”這些詞語對謎底進行的推測,這種寫法特別有意思。一位教師在上這一課的時候,關注到了這一語言現(xiàn)象,采用了填表和仿寫的教學學習方法。
現(xiàn) 象推 測
把細菌撒在從月球帶回來的塵土上,細菌一下子都死了。難道這些塵土有殺菌的本領嗎?
從月球采回的一塊巖石,估計它的年齡已有46億年,而在地球上,只能找到40億年前的石塊。難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齡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動比地球還早?
把玉米種在月球的塵土里,和在地球土壤里生長沒有明顯不同??墒?,水藻一旦放進月球塵土,就長得特別鮮嫩青綠。難道……或者是……
月球巖石中含有純鐵顆粒,這些純鐵顆粒在地球上放了7年還不生銹。難道……或者是……
以上表格的第一格和第二格在文章中都有現(xiàn)成的答案,通過填表可以梳理文章內容,感受文章有趣的表達方式。表格第三格在文中只寫了現(xiàn)象,沒有對這一現(xiàn)象的推測,教師就抓住語言的空白處,讓學生學習這種文本特有的表達方式,嘗試想一想、寫一寫。第四格是學生在課前預習時搜集到的其他的月球之謎,借用這些“謎”,讓學生使用文本特有的提問方式大膽推測。說明文這樣教是不是也變得有趣味起來了呢?
(二)提煉一組文本中反復出現(xiàn)的語言現(xiàn)象
人教版語文教材全部按照主題編排,這樣的編排方式既有優(yōu)勢也有不足。但是,當說明文也按照主題進行編排時,其實已經兼具了主題編排和文體編排的優(yōu)勢。研讀一組課文時,可以多留心這一組文章除了具有說明文應有的文體語言特色之外,在表達上還有什么共同點。
如人教版四下第三組課文中有很多課文出現(xiàn)了問句。如“人們不禁要問:像這樣一條多災多難的禍河,怎么能成為中華民族的‘搖籃’呢?”“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薄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務官異想天開的命令給森林帶來了災難。”文章通過問句的形式,有的是為了引起讀者對所要說明的事物的關注和興趣,有的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文章的過渡,讓表達更為流暢清晰,這就是值得學習借鑒的文本語言特色。如果在上完這一組課文之后,能對這一表達特色進行梳理回顧,會別有意義。
又如人教版四上第八組課文,結尾有共同之處?;仡櫵奶幗Y尾,分別為:
回顧20世紀的百年歷程,科學的確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為人類創(chuàng)造了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新的世紀里,現(xiàn)代科學技術必將繼續(xù)創(chuàng)造一個個奇跡,不斷改善我們的生活。(《呼風喚雨的世紀》)
它們各有各的職能,分工負責,同時又互相連接,以便對環(huán)境做出綜合判斷,為主人提供舒適的生活條件。(《電腦住宅》)
科學家們希望能夠重現(xiàn)這一歷史進程。隨著越來越多精美化石的發(fā)現(xiàn),他們離這一愿望的實現(xiàn)已越來越近了。(《飛向藍天的恐龍》)
其實真正的魔法師是聰明勤勞的科學家們,是他們的知識和工作創(chuàng)造出一個個奇跡?。ā讹w船上的特殊乘客》)
從以上四處結尾你讀出了什么共同之處嗎?文以載道,說明文也不例外。如果在說明文學習中,我們只關注語言的應用價值,而忽視語言所表達的情感價值,那三維目標就是不落實的。在單元整組學習的總結課上,我們可以請學生梳理這些結尾,看看從這些結尾中感受到了些什么?在此基礎上再來學習語文園地八當中的“日積月累”,或許會對科學家的獻身精神有更深切的體會。
綜上所述,說明性文章的字里行間也是充滿秘妙的,教師只有反復琢磨,充分挖掘“文體語言特色”和“文本語言特色”,將這些語言特色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才能讓說明性文章的教學體現(xiàn)出語文自身的特點,教出說明性文章的“語文味”,演繹出說明文教學的精彩天地。
(浙江省杭州市勝利小學 3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