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文的基本寫作方法,不是敘述事件,也不是說明問題,而是論證道理。論證道理,是議論文的基本寫作方法,也是議論文的獨特之處。
所有的議論文都提出觀點,然后運用不同根據(jù),通過不同方法,對觀點進行證明,這就是論證。論證,是議論文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
議論文都提出要證明的觀點,這就是通常說的論題。從形式邏輯學來看,論題,是被證明的判斷,也叫論斷、論點。從總體來看,多數(shù)議論文的論題都出現(xiàn)在文章開頭部分,出現(xiàn)方式,多種多樣。
有的議論文,開門見山亮出論題。馮驥才的《警惕自我糟蹋文化》(2010年9月14日《人民日報》),在文章開頭,干凈利落地擺出了論題:一種文化上的自我糟蹋的現(xiàn)象不能不使人憂慮。這種方式出現(xiàn)論題,明快、醒目。
有的議論文,通過名言警句引出論題。高深的《對探路者適當寬容》(2012年7月14日《人民日報》),文章開頭部分引用了晏子的話語:“任人之長,不強其短,任人之工,不強其拙?!睆闹凶匀灰隽宋恼抡擃}:對探路者要適當寬容。這種方式出現(xiàn)論題,其根基,有哲理,有文采。
有的議論文,通過事實導出論題。路勇的《出書應有底線》(2010年6月29日《人民日報》),通過客觀事實自然導出論題。文章寫道:“今天,出版市場是空前繁榮了,出書是空前的方便了,但是能夠留之后世的‘大書’卻少了,感情蒼白,面目可憎,無思想無洞見的垃圾作品越來越多?!睆纳鲜鍪聦?,文章自然導出論題:出書也是該有底線的。這種方式出現(xiàn)論題,有事實根據(jù),有現(xiàn)實依托。
論題提出之后,要進行證明,要證明,必須有根據(jù),證明論題的根據(jù),叫論據(jù)。為了證明論題,常常要擺事實,說理由,打比方,這樣一來,就有了習慣上所說的事實論據(jù)、理由論據(jù)和比喻論據(jù)。
通過擺事實證明論題,其論證的根據(jù),習慣上叫事實論據(jù)。艾斐的《文化有什么“用”》(2012年6月1日《人民日報》),為了證明文化之用用于有重大作用的精神建構的論題,用紅軍長征、大慶創(chuàng)業(yè)、航天人對飛天夢的不斷追索、汶川人在地震后的堅韌重生無不是精神力量在起重要作用的事實予以論證。其論據(jù),習慣上叫事實論據(jù)。
通過講理由證明論題,其論證的根據(jù),習慣上叫理由論據(jù)。高深的《對探路者適當寬容》的論題是對探路者要適當寬容。為了證明這一論題,文章寫道:“既然‘人無完人’,那么用人,就少不了寬容這一條?!蔽恼掠蒙鲜隼碛烧撟C了對探路者要適當寬容的論題,其論據(jù),習慣上叫理由論據(jù)。
通過打比方證明論題,其論證的根據(jù),習慣上叫比喻論據(jù)。周奉真的《接地氣才有生氣》(2012年6月18日《人民日報》),為了論證“干部要深入群眾”這一論題用了比喻論據(jù)“源浚者流長,根深者葉茂”,其論據(jù),習慣上叫比喻論據(jù)。
有了證明論題的根據(jù)——論據(jù),還要自覺地理解論據(jù)與論題的邏輯聯(lián)系方式,即用什么推理方法來證明論題。由于用了不同的推理方法,因而有了不同的論證方法。常運用的論證方法有歸納論證、演繹論證、類比論證等。
列舉一個個事實,然后進行歸納,概括出一般道理,用這種推理方法證明論題,叫歸納論證。柳斌杰的《災難也是大學校》(2008年6月5日《人民日報》),通篇是歸納論證。論題是災難也是大學校。論題提出后,列舉出“5·12”大地震后的一個個具體事實:黨學會了臨危不懼,快速決策;政府學會了科學應急,果斷指揮;軍隊學會了非戰(zhàn)爭使命的快速反應;人民學會了關愛他人,熱愛生命……最后得出歸納推理結論:災難變成了大學校。以此論證了論題。
從一般道理推出個別事實,用這種推理方法證明論題,叫演繹論證。高深的《對探路者適當寬容》為了論證論題對探路者要適當寬容,不少地方用了演繹論證,如用了“人至察則無徒”的古訓。其演繹推理式可以書寫為:“人至察則無徒(人過分挑剔別人,要成為孤家寡人)”;不要“無徒”,因此,不要“人至察”。其推理結論與論題相一致,因此,論題獲得論證。
從事物的相同、相似之處推出它們在別的地方也有相同、相似之處,用這種推理方法論證論題,叫類比論證。隋星的《接好“地氣”才能更有“底氣”》(2011年3月8日《人民日報》)引用了毛澤東同志用種子比做黨員干部的比喻。其類比思路是:黨員干部與種子有相似之處,種子依靠土地,黨員干部依靠群眾,依靠基層,于是推出新的認識:種子遇到土地就扎根、開花,黨員干部也會像種子那樣,在人民群眾中扎根、開花,即留得住,創(chuàng)建事業(yè)。以此,論證了要論證的論題:黨員干部下基層要留得住。
由此可見,論證,就要提出論證的觀點——論題,然后用論證的根據(jù)——論據(jù),通過不同的論證方法,對論題進行證明。這就是論證,議論文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
議論文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是論證,論證什么?論證道理,就是用各種推理獲得的新判斷證明要證明的判斷,也就是用各種推理獲得的已知道理證明要證明的道理。這就是議論文表現(xiàn)的基本內(nèi)容。
那么什么是道理呢?道理是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什么是本質?本質是事物的基本屬性,或事物的主要性質。如人有種種性質,人能說話,能思維,能用生產(chǎn)工具從事勞動活動,能團結互助,能尊老愛幼,等等,其中人能說話,能思維,能用生產(chǎn)工具從事勞動活動,為人的基本屬性,或人的主要性質。由此,構成了人的本質。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經(jīng)常抓住事物的本質與他人進行交流。如,李明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是好學生。
什么是規(guī)律?規(guī)律是現(xiàn)象間的必然聯(lián)系。必然聯(lián)系,同類事物普遍具有的聯(lián)系,即現(xiàn)象間的普遍聯(lián)系。列寧說:“必然性=‘存在的一般性’(存在中的普遍性)。”(《列寧全集》第38卷,291頁)如,摩擦生熱。摩擦是一個現(xiàn)象,生熱又是一個現(xiàn)象,兩者存在著機械能轉化為熱能的必然聯(lián)系。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揭示事物的規(guī)律。如,勤奮學習,推動學習成績提高。
所有的議論文都提出論題,有的議論文沒有直接提出論題,但在論證過程中可以看出論題,否則,就成為無的放矢的濫議論了。論題,通常都具有本質性意義或規(guī)律性意義,因此,具有道理意義。論題提出之后,要進行證明,其實是通過不同推理方法來證明論題,而推理本身都具有本質性意義或規(guī)律性意義,因而具有道理意義。
朱曉馳的《細節(jié)為何決定成敗》(2012年7月25日《人民日報》)的論題是:細節(jié)決定事業(yè)成敗。這一論題本身揭示了是否注重細節(jié)與決定事業(yè)成敗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具有規(guī)律性意義,因而具有道理意義。接著文章運用各種推理對這一道理進行論證。文章運用了歸納推理:日本汽車企業(yè)把精細化理念貫徹到生產(chǎn)經(jīng)營中去,取得巨大成功。我國的海爾公司大力倡導“抓細節(jié),無缺陷”的生產(chǎn)經(jīng)營理念,成為家電制造巨頭。可見注重細節(jié),是形成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文章運用了演繹推理:引用了老子的話語:“天下大事必做于細。”其演繹推理式可以書寫如下:必須從細小的事情做起,才能成就大事業(yè);要成就大事業(yè),因此,必須從細小的事情做起。這是一個必要條件假言推理肯定后件式,演繹推理的一種。文章運用了類比推理:引用了荀子的話語:“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事物的細節(jié),與小步、細流是不同的,但有相似之處:都是細小的東西;它們還應有相似之處:既然小步能至千里,細流能成江河,因此,重視細節(jié)也就應該成就大事業(yè)。這些推理的結論與論題相一致,因此,論題獲得證明。這些推理本身都具有規(guī)律性意義,因而具有道理意義。
由此可見,議論文寫作,就是用各種推理獲得的已知道理證明要證明的道理。這就是議論文寫作的基本表現(xiàn)內(nèi)容:呈現(xiàn)道理。
總之,從議論文的基本表現(xiàn)形式來看,是進行論證;從議論文的基本表現(xiàn)內(nèi)容來看,是呈現(xiàn)道理:論證道理。論證道理,這是議論文基本的寫作方法。這是議論文寫作的第一個基本規(guī)律。把握這一規(guī)律,是議論文寫作邁向自覺境界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
范垂功,文學評論家,現(xiàn)居遼寧岫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