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過年自然是好的。臘月一近,各店商競相裝點賣場,花花綠綠、五光十色烘出濃濃的年味來。置辦年貨的人們,出入商店市場,身影顯得忙碌快活。孩子們則呼朋引伴齊聚到游樂場,享受平日難得的放松。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團團圓圓,一道看春晚吃餃子,其樂融融,不亦樂乎!
而鄉(xiāng)下卻另有一番年味兒,較城市,要來得清靜、溫暖雋永。
臘月二十七,趕最后一個集,市場格外熱鬧,春聯(lián)、糖果、小豬崽,什么都有,再窮的人家也要在這天置辦年貨,所以也叫“窮漢集”。
臘月二十八,家家開始貼春聯(lián)。自己用面燒制漿糊,從院子到里屋,所有的門都要貼對聯(lián),所有的窗都要貼過門錢,花花綠綠,房子一裝點,年味就濃了。特別有趣的是灶臺,墻上貼上灶王爺木板畫,下面的供品一定要有糖瓜,甜甜蜜蜜的,希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臘月二十九,婦女們開始制作各種食品。我家鄉(xiāng)的大菜是蒸雞、燉蓮藕和各種炸貨,我最喜歡吃的是瘦肉做成的炸丸子,一咬滿口都是香。面食漂亮好吃的是棗山。男人們則忙著上墳,在這隆重的節(jié)日歡樂之時,不忘懷宗追遠。
除夕夜,在院子里放張桌子,擺上魚、肉、雞三大碗,以敬天地神明,男人們擺上蒲團,要恭恭敬敬地拜,供桌要連擺三天。然后在家里的院門、屋門前,都要橫擺一根棍子,叫“過門棍”,取“擋住財富不漏去”之意。拜完全家才能吃年夜飯,這是全家最隆重的一頓飯,人員最齊,飯菜最豐盛,吃得最開心。
初一清早,公雞歡喜地打鳴,孩子們急不可待地起床了,穿上新衣新帽,開始串門。這一天,我最喜歡踩在滿地的紅爆竹皮上,在家鄉(xiāng)竄來竄去,感受家鄉(xiāng)過年的味道。
老家的人認老理,過了初一,要隨著父母,到長輩家中一一拜年,先是外婆家、舅姥爺家,接著是老姑家、老姨家,如此依循長幼尊卑先后次序以行拜年禮儀。拜年送禮不在于花錢多少,在意的是一份親情、一份尊重的文化情結(jié)。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城市過年越來越簡化,已經(jīng)找不到傳統(tǒng)的痕跡了,在鄉(xiāng)下,在僻遠的山村,許多的風(fēng)俗保持著舊日的風(fēng)貌,在召喚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