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孫中山在《實業(yè)計劃》中寫道:“自宜昌而上,入峽行,約一百英里而達四川之低地……改良此上游一段,當以閘堰其水,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其灘石應行爆開除去。于是水深十尺之航路,下起漢口,上達重慶,可得而致?!?924年,孫中山在廣州國立高等師范學校禮堂發(fā)表“民生主義”演說,提到:“像揚子江上游夔峽的水力,更是很大。……由宜昌到萬縣一帶的水力,可以發(fā)生三千余萬匹馬力的電力,像這樣大的電力,比現(xiàn)在各國所發(fā)生的電力都要大的多;不但是可以供給全國火車、電車和各種工廠之用,并且可以用來制造大宗的肥料?!?/p>
1956年,毛澤東寫下“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的著名詩篇,提出修筑三峽大壩“是百年大計,千年大計”;1982年,鄧小平果斷表態(tài):“看準了就要下決心,不要動搖”;1992年,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修筑三峽大壩決議;1994年,三峽工程正式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