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初,隨著葡萄牙人的登陸,天主教開始在我國澳門傳播發(fā)展,澳門從此成為不同族群的匯聚之地,也成為多元宗教文化交匯的地域。葡萄牙人的天主教與華人的傳統(tǒng)宗教,在澳門島共同生存發(fā)展。時至今日,澳門的教堂與廟宇比鄰,媽祖與圣母塑像相視而立,彰顯著多元文化交融的特色。
先有媽閣廟 后有澳門城
對于中國人來說,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有兩個名字,一個是我們熟悉而備感親切的“澳門”,另外一個就是聞一多先生在他膾炙人口的《七子之歌》中提到的“Macau”。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
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nèi)心的靈魂。
300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滿懷著悲憤與深情,也是澳門滄桑經(jīng)歷的濃縮。
在明代史書的記載中,澳門被稱為“蠔鏡”(濠鏡),當時是葡萄牙與我國貿(mào)易的主要補給港口。400多年前,葡萄牙人最初抵達澳門,是在澳門的媽祖閣登陸的。他們不知道地名,便問當?shù)貪O民。漁民誤認為是問寺廟的名稱,故答“媽閣”,于是澳門在西方語言中便有了“Macau”的名稱,這也說明了澳門同媽祖的不解之緣。
澳門最早的媽祖?zhèn)鞑ビ袃啥涡」适?,這在1751年寫成的《澳門紀略》中就有記載。故事記述,很早以前,有一天閩人來澳門,有一位老嫗一路隨行,船行得特別快,日行千里,自福建出發(fā)一夜之間抵澳門,老嫗上岸時突然不見,云端卻出現(xiàn)了媽祖,人們認為老嫗就是媽祖的化身,只有媽祖才有如此神威。另一個故事記載,閩商船運貨赴澳,中途經(jīng)娘媽閣時遇狂風。忽然媽祖神像出現(xiàn)在媽閣山上,接著就風平浪靜,閩商船有驚無險,平安到達目的地。因而人們歡呼雀躍,認為媽祖已抵澳門。這個故事在媽祖閣中的碑記上也能找到。
傳奇的古廟
媽閣廟,早期稱娘媽廟、天妃廟或海覺寺;后定名為媽祖閣,華人俗稱媽閣廟。它位于澳門半島的西南端,依山面海,沿巖而建。廟內(nèi)的“神山第一”殿、正覺禪林、弘仁殿、觀音閣等4棟主建筑,分別建于不同時期。其中,弘仁殿規(guī)模最小,是一座3平方米的石殿,相傳建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正覺禪林規(guī)模最大,創(chuàng)建于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神山第一”殿是當時官方與商戶合資創(chuàng)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上述三殿均供奉天后媽祖,觀音閣則供奉觀音菩薩。
媽閣廟的大門為一牌樓式花崗石建筑,寬4.5米,只開有一個門洞,門楣上有“媽祖閣”3個金字,兩側(cè)書有對聯(lián):“德周化守,澤潤生民”。門楣頂部為飛檐狀屋脊,華麗美觀。廟門口有一對石獅,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是300年前清人的杰作。院內(nèi)一塊名為“洋石船”的巨石上,刻有一艘古代的海船,船的桅桿上掛著一面寫有“利涉大川”的幡旗。據(jù)考,是記載400多年前一位福建商人,乘船來澳門途中遇到風浪,幸得媽祖相救、轉(zhuǎn)危為安的故事。廟后的石壁上,有多不勝數(shù)的摩崖石刻,是歷代政要名流和文人騷客的手書。在各具特色的建筑物之間,有石階和曲徑相通,四周蒼郁的古樹,錯雜的花木,縱橫的巖石,把園林的幽雅和古廟的莊嚴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顯得古樸典雅,雄偉壯觀,極富民族特色。
媽閣廟還是一座有著傳奇色彩的廟宇。在上世紀80年代,媽閣廟發(fā)生了一場大火,澳門居民一說起這件事,仍記憶猶新。那天,廟內(nèi)的“正覺禪林”深夜大火,整個殿宇被燒塌,而在神龕中央的媽祖神像,僅被煙火熏黑,塌下的橫梁掉在神像的跟前,神像絲毫無損。
媽祖文化村
近年來,澳門又崛起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媽祖文化村,既是輝煌亮麗的旅游新景點,更是意蘊深厚的文化名勝處。
媽祖文化村位于澳門路環(huán)島疊石塘山,由澳門中華媽祖基金會投資2億澳門元,歷時三載于2003年建成,占地6200平方米。其主體建筑為媽祖巨雕神像和天后宮。
這尊被稱為全世界最高的媽祖雕像,位于澳門最高點——路環(huán)島疊石塘山頂,無論在陸地,還是從海面,都可以清晰看到,已成為澳門新地標。雕像由澳門中國畫院院長梁晚平先生設計,高19.99米,象征著澳門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整個雕像重達500多噸,全身晶瑩潔白,由120根漢白玉石相嵌組合,其中媽祖面部則由一塊完整的漢白玉石雕刻而成。其形象高大雄偉,容顏慈祥溫和,眼神時刻關注著澳門。雕像自1998年10月28日落成開光后,原本人跡罕至的路環(huán)島疊石塘山從此車水馬龍,香客游人接踵而至,香火興旺。
媽祖文化村內(nèi)的天后宮,是由山門、祭壇、媽祖大殿、梳妝樓、鐘樓、鼓樓等組成的建筑群,沿中軸線有序排列分布。其風格按明清時代中國廟宇形制設計,主要以木雕和花崗巖石雕為材料構(gòu)成。
天后宮主建筑媽祖大殿金碧輝煌,屋面是金黃色琉璃瓦配以富有福建地方特色的燕尾大脊,脊頂是彩瓷塑“雙龍搶球”;殿前踏步中央,鑲嵌著一幅“九龍勝云”浮雕御路石;前廊立著八根大圓柱,全是透雕青石大龍,整個大殿氣勢恢宏。而殿內(nèi)的梁柱間,則繪著媽祖故事畫面,描金厚彩,富麗堂皇;大殿正中供奉的媽祖坐像,高達3.8米,寬為2.1米,莊嚴宏偉,令人肅然起敬。
目前,媽祖文化村已被澳門特區(qū)政府列為宗教文化旅游區(qū)。媽祖文化博物館、靜院、素食館、閩臺澳特色食品區(qū)、民間工藝品區(qū)等配套設施齊全,海濱登山纜車線全長達520米,設有13部4座纜車,每小時可載運600人,為海內(nèi)外游人香客參觀疊石塘山頂媽祖神像提供方便。
媽祖文化在澳門
說實在,澳門的自然山水并不稱奇,也不足道,值得稱奇贊美的是其“人文山水”。在這里,人、歷史、自然奇妙地交融在一起,媽祖、圣母和諧地相依在一處,給人一種厚重的歷史感和超然的時空感。其中,媽祖文化留給澳門山水的“烙印”最深,與澳門的歷史淵源也最久遠,是展示澳門“人文山水”悠久魅力的代表作之一。
澳門現(xiàn)有媽祖廟近20座,廟齡大多都在百年以上。氹仔島的天后宮建于乾隆年間,路環(huán)島的天后古廟建于康熙年間,蓮峰廟的歷史更加悠久,已超400年。澳門最著名的名勝古跡之一媽祖閣建于明朝,距今已有500多年,是澳門三大禪院中最古老的一座。這些建筑不僅記述了媽祖文化在澳門傳播的歷史,也記述了福建人在“澳門人”形成歷程中的“輩分”。
其實,澳門最早的居民就來自媽祖的故鄉(xiāng)——福建。據(jù)史料記載,早在南宋被元朝滅亡之前,其政權中心一度從臨安(杭州)移到福建。這個時期,福州就有很多人參加了南宋軍隊。但不久南宋政權又不得不放棄福建避亂廣東,戰(zhàn)線也隨之南移。最后,一場決定其命運的大海戰(zhàn),就在臨近澳門的伶仃洋與崖門之間的海域展開。當時,幾千艘的宋元戰(zhàn)艦在這里互相廝殺,元軍勢強,勢如破竹,宋軍疲敝,潰不成軍,數(shù)十萬南宋將士葬身海底,大宋江山從此滅亡了。就在這場悲壯的海戰(zhàn)之后,少數(shù)幸存的南宋軍人逃至濠鏡澳(即澳門半島)藏身。據(jù)說,這些南宋軍人就是最早抵達澳門的福建人。因為在南宋與元朝最后決戰(zhàn)的南宋軍隊當中,有一部分福州人,至此往后情為人所系,到澳門定居的福建人便越聚越多。而今,澳門45萬常住人口中,平均每4人就有1人是閩籍。
澳門九成以上的居民屬中國血統(tǒng),外籍人士只占少數(shù)。400多年的葡萄牙殖民統(tǒng)治,使得澳門華洋并存,文化多樣,就澳門的公眾假期花樣之多,即可見一斑了。不僅有耶穌受難日、復活節(jié)、圣母無原罪瞻禮、圣誕節(jié)等天主教節(jié)日,還有春節(jié)、清明、佛誕、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正可謂土洋結(jié)合了。不過最受益的還屬澳門居民了,能有這么多節(jié)日可以休假。雖說天無二日,但是有兩個女神護佑的地方,就可以有兩套福利享受了。
也有人認為,澳門博彩業(yè)推動的經(jīng)濟繁榮,會給宗教信仰帶來意想不到的挑戰(zhàn),追逐快速致富的新物質(zhì)主義,可能會影響人們對信仰問題的關注。不過,今日澳門,媽祖廟前依然“閣香火鼎盛”,虔誠的天主教徒依然通過圣母在向天父禱告。
天后媽祖、圣母瑪利亞,兩位女神,代表著中西兩大古老文化,也象征著中西文化在此的交融。由這兩位女神庇佑的澳門,文化必將更加燦爛,成為多種文明交融的自由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