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約有十二萬家餐飲店鋪,約有三分之一不提供將食材烹調成菜品的服務,這些店鋪也大都不會聘用專職廚師,而是從一些廉價超市直接購買半成品或冷凍食品,用廚房的微波爐加熱后,端上客人的飯桌。
2012年,法國較為轟動的一部電視紀錄片,真實地記錄了一家飯館老板帶著“臥底”記者參觀后廚時的情景:后廚里最多的是微波爐,再有就是聘請的兩位來自斯里蘭卡的工人,負責將半成品拆包后放入微波爐。
這都是成本鬧的。經濟不景氣,人們很少外出就餐,一旦出來吃,又不喜歡飯菜太貴。對于小本經營的飯館來說,新鮮食材的價格、聘用手藝好的廚師以及廚房負責打下手的工人們的費用,都是不小的開銷,很容易入不敷出。
可是,愛較真的法國人不干了,一是怕外國游客吃了加工后的半成品食物,誤將“垃圾品”當作法國餐飲的精髓,辱沒了好名聲;二是怕長此以往,法國人引以為傲的法國美食沒了傳承人。
2013年6月底,法國國民議會通過了對《消費者權益法》的修改草案,要求飯店餐館在菜單上必須給用原味食材烹調出的菜品打上“自家烹制”的標簽,以區(qū)分那些用半成品或冷凍品加工而成的菜肴。如果這一草案最終成為法律,那么從2014年開始,法國大小飯館里的菜單就要被迫實話實說。
其實,外出就餐的食客要的就是一個知情權,他們只是想知道,在看不見的廚房里,由一群不相識的人忙活一陣子,端上來的美味佳肴,到底是原創(chuàng)還是“仿制品”。這是一道簡單的選擇題,原創(chuàng)或仿制都不影響心情,只要是事實,還是有人愿意接受,并為它埋單的。但前提是,你必須讓我知道實情。
【原載2013年11月1日《新
華每日電訊·新華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