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體育題材的電影是電影中獨特的藝術門類,通過體育題材影片的具體展示,將體育故事與影片相結合,充分反映體育的本身。本文就是將體育題材的電影案例結合到具體的電影風格特點中去解析,以期通過研究,將體育題材電影的特殊點展示給觀眾,讓以后的體育題材電影的創(chuàng)作更趨合理化,可以從中感受到特殊的情感體驗和精神感召。此外,一些體育題材影片的拍攝和后期處理也是不同尋常的,在此也進行了一定的評析。
關鍵詞:電影體育題材特點風格影響
體育題材的類型影片也是電影的重要門類,可以說體育題材的電影一般可以形成記錄性或者啟迪性等重要的影響作用。對于體育題材電影的關注可以反觀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性格,具體到每一個體育故事情節(jié)展開可以將體育運動本身與刻畫具體的人物性格結合起來,其中包含的許多體育活動或者賽事直播就是電影本身的重要特點。中國也較早地出現了一批優(yōu)秀的體育題材電影,有的將電影與體育緊密結合,反映故事本身特點,記錄體育的精彩鏡頭,但是,對于體育題材電影的風格特點的評析還很不夠,下面就從幾個方面將體育題材電影的風格特點進行解析。
一影片題材結合時代背景的特點表現
中國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出現過不同的體育題材電影,但是要研究電影本身的藝術特點,就需要先結合電影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進行研究,這樣才能客觀地看待影片是如何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創(chuàng)作和拍攝剪輯的。例如,20世紀50年代的謝晉影片《女籃五號》,他當時的創(chuàng)作就集合了新中國初期的一些時代背景,將新舊兩代人物角色的情感表現與當時的籃球隊員的成長經歷進行了描述,結合了一些籃球比賽的場景,成為了一部優(yōu)秀的體育題材影片。與這部影片相似的還有一部影片《水上春秋》同時是反映體育運動游泳的故事,雖說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很相像,但是具體的人物與故事情節(jié)有一些差異性,在拍攝的時候,游泳比賽的激烈進行也是該片的重要特點之一。此外,謝晉的另一部力作就是在20世紀末拍攝的《女足九號》,該片的時代背景就選擇了中國女足的輝煌歷史時期,用一部影片記錄了女足姑娘孫雯的成長經歷和中國女足如何在世界足壇為國爭光的故事。雖然,該片并沒有出現如同當時《女籃5號》那樣的關注度和影響,但是通過體育題材影片的具體宣傳和感染,很多人都開始關注足球運動,關注中國女足。謝晉導演的這部影片還將具體的故事人物角色的坎坷遭遇與體育精神的表現結合起來,希望借鑒一些外國體育題材電影對于體育精神的那種感召力來使得電影本身具有特定的藝術效果。我們也可以發(fā)現,很多外國體育題材的影片也是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出發(fā)進行相關的影片創(chuàng)作的,尤其是一些針對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真實故事背景進行的拍攝和創(chuàng)作就是如此。例如,創(chuàng)作于20世紀80年代的影片《火的戰(zhàn)車》就將奧林匹克的短跑運動員的訓練和刻苦奪金的故事搬上了銀屏,這樣的真實題材結了具體的時代背景故事,讓觀眾感受到了運動員的真實與體育精神的可貴之處。此外,很多體育題材的電影在結合具體時代背景之外,需要的就是一種體育精神的感召和渲染,要求觀者可以通過觀看影片了解體育的高尚情操,這樣的體育精神本身或許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內在精神所在。在影片的欣賞中,不僅反映的是具體的某種體育運動,還有的就是那種樂觀的人生追求。
二影片題材思想趨于樂觀的表達風格
可以說,體育就代表著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在體育題材的電影上的主題思想也是反映著這一特性的。影片普遍存在著人類挑戰(zhàn)自我,抒發(fā)贊美人性的精神寫照。例如,電影《買買提的2008》敘述的是在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深處的村莊中,孩子們的奧運會開幕式夢想的故事,影片將孩子們的足球訓練和比賽作為影片的主要敘述內容,闡述了他們對于這個夢想的期待,雖然這是一個謊言,但是對于在艱苦環(huán)境中生存的他們來說,追求快樂,懷揣美麗的夢想是他們比賽的動力和源泉。而另一部影片《一個人的奧林匹克》則是講述民族英雄劉長春的事跡,在1932年,短跑運動員劉長春為了代表中國參加在洛杉磯的奧運會,拒絕了偽滿洲國的邀請,遭到了日軍的一路追殺,通過了張學良將軍的資助,才順利漂洋過海去參加美國的奧運會,雖然是一個人代表了整個中華民族,但是他第一次代表了全體中國人民站在了奧運會的賽場上,影片雖然經過了戲劇化的處理,將美國姑娘索菲與劉長春的約定作為一個影片發(fā)展的線索來說,但是通過影片的故事發(fā)展,可以看到,中國通過發(fā)展從一個落后的國家發(fā)展成為繁榮的新中國。劉長春向世人表達了一個民族不甘落后不甘屈辱追趕世界的堅強意志,影片感動了很多觀眾。此外,還有一些電影也具有展示體育運動精神的方面,表達了樂觀的風格?!峨[形的翅膀》講述的就是殘疾人志華的故事,從一個殘疾少女到殘奧會的獲獎者,志華的種種經歷可以是一部激發(fā)人們奮發(fā)向上的動力。從內蒙的女孩志華少年時候因為放風箏遇到電線導致雙臂截肢開始,到她后期為了求學,用腳洗衣、做飯、寫字、照顧媽媽等,生活逐漸自理,殘聯學校教練來學校挑選后備運動員的時候,志華被選中,在志華進入殘聯學校之后,選擇了游泳項目,志華之所以選擇游泳是為了照看她患有精神分裂癥的媽媽,怕媽媽以后落入池塘出現危險。后來,志華的媽媽因為擔心志華導致病情發(fā)作而走失,但志華以她堅強的意志在全國殘疾人奧運會上獲得了好成績,取得了進軍殘奧會的資格,影片的最后利用了志華媽媽給她做的風箏寓意了她要堅強面對人生,讓她的風箏越飛越高,預示她的人生要平安快樂?!读亮恋膲簟冯m然是一個小成本的電影,但是也將體育精神融匯其中,武術少年亮亮就是因為酷愛武術想要在學校舉辦武術隊,他的偶像是奧運冠軍劉翔,他希望自己可以以自己的偶像作為動力,鼓勵他向前。但是現實生活是殘酷的,面對種種壓力,亮亮的媽媽怕他受傷不希望他搞這個運動,而學校的教練則希望他專心打乒乓球,這些不同的干擾因素都沒有打消亮亮幼小的心,他以自己的偶像為榜樣,堅持訓練,即便出現傷痛也沒有退縮,終于實現了他作為武術運動員參加比賽的愿望,也改變了周圍人們對他的看法。該片也將人們的樂觀主義精神與武術運動結合起來,使一個最為普通的運動夢想得以實現。
三影片拍攝手法的獨特風格
體育題材電影不同于一般的故事片和普通的愛情電影,因為大的場景一般都會涉及到運動場面的拍攝,其中很多電影鏡頭都是需要特寫和運動等鏡頭的穿插,這樣就會在運動場景的電影拍攝中出現一些比較具有特點的鏡頭視覺表現手法。例如,影片《女帥男兵》就是如此,雖然該片主要敘述的是一種強烈的人物反差,在男子籃球隊中獲得主帥位置的是一位前國家隊女子籃球隊的隊員聞婕,這樣的對比,從剛開始就使得影片具有特定劇情表現。此后的故事發(fā)展,逐漸使北斗籃球隊穩(wěn)住局面。在最終比賽賽點的時候,通過聞婕的巧妙安排與指揮,最終北斗籃球隊以壓哨三分贏了海王星籃球隊,獲得了冠軍。最后時刻的鏡頭表現,就采用了慢鏡頭與運動鏡頭的跟拍,還原了籃球的運動軌跡,也加入了人們對于三分球不同特寫鏡頭的回放,使觀眾緊張萬分,這樣的拍攝和剪輯處理十分符合體育題材影片的處理。影片的最后,聞婕的辭職使劇情轉為悲傷,但在影片結尾卻出現了整個籃球隊的人坐著大客車去追趕他們心中的女帥聞婕,為她歌唱,令人悲喜交加。電影《棒球少年》可以說是一部兒童題材類的體育類電影,該片講述了南河少年棒球隊的發(fā)展故事,從一支輸過球瀕臨解散的學校隊伍,發(fā)展成為一支代表中國參加亞洲錦標賽的隊伍,其中的辛酸和訓練是這支隊伍穩(wěn)定的基礎。孩子們在團隊精神的感召下不斷的訓練,這些成為了國家隊的人員也憧憬著未來的北京奧運會。影片在棒球比賽的場景表現上和最后出現了國旗的棒球場上都運用了廣角鏡頭的拍攝方法,使場面深遠,憧憬著未來。兩個球員攙扶著另外一個球員背對著鏡頭緩緩走去,遠方的夕陽逆光照射著他們,使他們的背影逐漸遠去,也是一種較為恰當的鏡頭處理。此外,在棒球場比賽的鏡頭處理上,穿插了很多的投擲、人員跑位、觀眾趴著場邊的攔網注視著隊員等場景,轉換場景很快,有時候令人目不暇接。導演還借助了綠色的棒球草坪進行低位拍攝,突出了棒球,表現了場上的局勢變化。20世紀90年代初的影片《我的九月》則是反映兒童參加亞運會大型團體操的故事。該片以一個普通小學生為主線展示了少年兒童的精神面貌,拍攝上力圖實現記錄性質的手法,風格自然,沒有雕琢的痕跡,易令人接受。在9月出席亞運會開幕式的時候,安建軍順利地完成了團體的武術表演,贏得了榮譽。本片多數采用了人物對話的普通拍攝手法,近似紀錄片的拍攝,使普通人的生活展示出來,孩子們在教室的對話,大人與安建軍的幾次對話處理都是這樣表現的。特殊的地方是,孩子們在胡同里面說話的場景,則采用了移鏡頭的跟拍,角度也很低,使其處于一種兒童的拍攝高度,可以實時地展示他們交談的情景。安建軍在孩子們中間做武術動作的時候,以慢鏡頭的回訪,展示出了他武術的力量感,配合了劇情的需要。最后場景的大型團體操,恢弘的場景,人數眾多,寬廣的鏡頭處理,變換的運動場上的群眾顏色的切換,同時也結合了安建軍平時訓練時候的鏡頭,從低位進行的仰拍人物,使人物顯得高大,配合著動作的表現,形成了近景的特殊處理。
總之,體育題材的電影作品可以說是反映體育精神的電影表現方式,它將這個門類進行了特殊的處理,使其具有一些自身的特殊性。在研究此類型的電影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典型的電影作品案例可以反映出運動的表現方式和體育運動的電影化處理,尤其是鏡頭表現、人物運動的拍攝等都是如此。因此,研究體育題材電影的風格特點還需要結合其他方面的因素去進行,這樣才能客觀地去品評體育題材的電影作品,為以后出現更多更好的體育題材的電影提供參考性建議。
注:本文系重慶市教委2013年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課題編號:13SKM03。
參考文獻:
[1] 邁克爾·拉畢格、李興國、盧蓉:《影視導演技術與美學》,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
[2] 劉萍:《影視導演基礎》,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 鄒長波:《電視導演基礎》,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年版。
[4] 鄭亞玲、胡濱:《外國電影史》,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5年版。
[5] 姜敏:《影視藝術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 項建恒、陸江云、戴鐵郎:《導演及后期制作》,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版。
[7] 岳淼:《影視傳播概論與技巧》,廈門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8] 陳墨:《中國電影十導演:浪漫與憂患》,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 李少白:《中國電影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0] 韓小磊:《電影導演藝術教程》,中國電影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