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不是為了彌補現實生活中美的缺失,現實的美勝過文學藝術作品所表現的美。文學藝術的內容可以是人感興趣的一切事物,其中悲劇是偶然的事件造成的。文學藝術的作用在于再現現實,具體生動地說明生活,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
關鍵詞:文學藝術現實美悲劇作用
尼古拉·加夫里諾維奇·車爾尼雪夫斯基,俄國民主主義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作家和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文藝理論著作《藝術和現實的審美關系》(1979)在駁斥了流行的美學觀點之后,論證了一套自己的文藝觀。論證過程淺顯易懂,讀來饒有趣味。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文藝理論觀點以唯物主義為基礎,注重自然世界和現實生活,從現實世界出發(fā)研究美、藝術的美、藝術較之現實的不足以及藝術的作用。把現實生活作為研究美的出發(fā)點的這種文藝觀點與柏拉圖關于美的論斷截然不同,而在論及藝術的社會價值時,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觀點與柏拉圖有很大的相同之處,認為藝術有不可輕視的社會功用。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藝術作品只是再現自然世界事物的輪廓,它的美不及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事物具有內容,這無疑貶低了藝術的美和本身的價值,雖然他自己在論文結尾處聲明無此意圖。談及悲劇的概念,車爾尼雪夫斯基與亞里士多德的觀點又截然不同,前者認為偶然的事件造成了不管是大人物還是小人物的悲劇命運,而后者認為悲劇是在事件中孕育著或然或必然的規(guī)律。
一美的概念
常用的說法“情人眼里出西施”、“因為可愛才美麗”都通俗地表達出說話人對美的理解。這些通俗的表達透露出美有前提條件,一個是“情人”,另一個是“可愛”,因而主體才有了美的概念。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大希庇阿斯篇》、《會飲篇》和《斐利布斯篇》中利用對話的方式談論什么是美。在《大希庇阿斯篇》中,蘇格拉底問:“美的東西之所以美,是否也由于美?”柏拉圖思考美的出發(fā)點是采用他的哲學思維方式,從個別到一般或者說從一般到個別,即有沒有所有美的東西包括人都具備的共同本質使他們顯得美。蘇格拉底與希庇阿斯的對話結論歸結為“美就是有益的快感”。美具有了善的因素,美是主體的快感體驗,美又應該是有益的快感體驗,美的概念中包含了價值取向。一位美麗的少女應當去當天使,當慈母,一旦她有了不雅的言語和舉止行為,美立刻會消失。這位少女不再被認為是美麗的人,主體美的感覺或印象繼而被其他感受所代替。
車爾尼雪夫斯基采用了唯物主義的觀點來思考美的概念。“在人覺得可愛的一切東西中最具一般性的,他覺得世界上最可愛的,就是生活;首先是他所愿意過的、他所喜歡的那種生活;其次是任何一種生活,因為活著到底比不活好:但凡活的東西在本性上就恐懼死亡,懼怕不活,而愛活。所以,這樣一個定義:‘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們在那里面看得見依照我們的理解應當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任何東西,凡是顯示出生活或使我們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這個定義,似乎可以圓滿地說明在我們內心喚起美的情感的一切事例。”車爾尼雪夫斯基關于美的定義與主體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密切相關,主體對美的感受不是憑空而來的,由主體本身所處的生活環(huán)境、過去的生活經驗所決定。主體屬于同一階層,有著類似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就會有類似的審美觀。普通大眾接受不了林黛玉的愁思,知識分子未必能欣賞王熙鳳的潑辣。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喜歡節(jié)奏歡快的樂曲,老年人經歷了人生百態(tài),偏愛抒情的老歌。不同的生活造就了主體不同的審美觀。
二現實與藝術
在現實與藝術之間,有一種普遍的觀點,即藝術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解釋是,藝術作品花費了人巨大的精力和時間,是難得的,所以顯得格外寶貴。而客觀存在的活生生的現實世界,因為不耗費人的一兵一卒,所以受重視程度遠低于藝術的價值。而且藝術作品對人的生活和命運不像現實那么來的殘酷和不可回避,人也因此更加偏愛對人沒有傷害的藝術品。在藝術面前,人永遠是主體,進行藝術品的創(chuàng)作、解讀和保存,人都有無法比擬的主動權。現實生活面前人一部分能作為主體,一部分情況作為客體,更多的情況是作為客體,即人無法隨時隨意改變本身的環(huán)境。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物質世界有自己的運轉規(guī)律和軌跡,不會因為人的思想干預而發(fā)生改變。例如,不小心碰了一下桌子,人感覺疼痛,桌子不會因此跟人有同感,更不是因為人什么時候拍了桌子,桌子在進行報復。物質世界是處于一種無意識的狀態(tài)。地球發(fā)生地震、海嘯,不是因為地球生氣要報復人類過分開采資源,而是地殼運動的結果,地球沒有主體的意識。物質世界的運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在車爾尼雪夫斯基看來,事件的發(fā)生具有偶然性,悲劇和命運都是偶然事件造成的。藝術想要表現的是現實生活中具體的事物,是個別事物的具體表現。這與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不同,亞里士多德認為:“詩人的職責不在于描述已經發(fā)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即根據可然或必然的原則可能發(fā)生的事?!?/p>
作品與現實相比,保留了物質的東西,但永遠不如現實生活那么美。但是“藝術的范圍不限于美和所謂美的因素,而是包括現實(自然和生活)中一切能使人……發(fā)生興趣的事物;生活中普遍引人興趣的事物就是藝術的內容。”藝術并不等同于美,而是在于人的興趣。這是個十分有趣的觀點。藝術的內容應是人作為主體感興趣的事物,無趣的東西不成為藝術表現的客體,因為無趣的東西失去了意義,失去了作者和讀者,也就不會產生作品。藝術反映現實生活,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在藝術作品中作者發(fā)揮想象順理成章。藝術是否反映生活的真實性是不是判斷藝術作品好壞的標準呢?車爾尼雪夫斯基認為“藝術作品絕不能和活生生的現實相提并論?!彼囆g不可能完全再現生活,只是一個輪廓,一些細枝末節(jié)的東西,是作者印象中東西。藝術作品無論是繪畫還是建筑,都不能完全展現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藝術作品的確含有作者創(chuàng)造或改動現實的成分,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不同于生活,不能把藝術與現實生活完全等同起來。藝術作品由人創(chuàng)作而成,不可能超出我們生活的現實世界,即便是富有想象力的作者,也是在人類所能遇到的一切境遇中進行活動??苹秒娪啊栋⒎策_》中,人的外形發(fā)生改變,變成像鳥一樣有翅膀,像馬一樣高大,但依然說的是人的語言,鳥和馬依然是地球上的人見過的動物。
三藝術的作用
談到藝術的作用,在當今社會興許沒有人想說什么,因為藝術的作用每一刻都在發(fā)生。近半個世紀見證了電腦的快速發(fā)展,信息技術的不斷革新,科學技術的力量是那么強大和歷歷在目。藝術的作用在哪里?沒有人關心藝術的走向,只有人關心是否創(chuàng)收。事實上,人無時無刻不在受藝術作品的影響,不管是高雅的藝術還是低劣的藝術。“讓藝術滿足于當現實不在時,在某種程度內來代替現實,并且成為人的生活教科書這個高尚而美麗的使命吧。”這里具體提到了藝術的兩大作用,一是現實不在時,代替現實;二是能說明生活,成為人的生活教科書。再現現實的功能很容易理解,拿照片來說,出門旅游都會想著拍些照片作為紀念,當回到家中,帶回來的除了特產之外,恐怕就是那些照片里留下的回憶了。我們在創(chuàng)造藝術的同時就是在創(chuàng)造回憶。藝術作品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有的人喜歡這樣的藝術作品,有的人喜歡那樣的藝術作品,即使是同一藝術作品在讀者心中勾起的回憶和引起的聯(lián)想也有所不同,一百個讀者讀哈姆雷特,心中會有一百個不同的哈姆雷特形象。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四五十歲的人們可能會懷念20世紀80年代初的生活,當帶著孩子看電影《咱們的牛百歲》、《喜盈門》的時候,會津津樂道地給孩子講起那個時候的生活和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大人們一邊講述一邊體會著回憶的快樂。當代的年輕人未必能欣賞,他們也許會覺得那個時候的生活和人生追求是那么的好笑和落后。對于想了解歷史的人來說,這無疑是活生生的資料。充當教科書來更加具體生動地說明生活的例子也不少。記得曾幾何時歷史講座《明朝那些事兒》頗受歡迎,顯然,具體的故事比死板的編年史有趣得多。評書《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聽后,想必對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會有一個清楚的認識。藝術作品生動有趣,的確比歷史教科書更能引起讀者的興趣。
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到一點:不是所有文藝作品都應該有愛情故事。這里作者提到的是藝術的社會價值。哲學家柏拉圖深諳此理,主張文藝作品的內容只出現勇敢的人物和積極的思想,所以車爾尼雪夫斯基其實還提到了藝術的另外一個作用即能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藝術作品的健康積極的內容越多,給人的鼓舞力量越大。青春年少的男男女女處于戀愛的年齡,愛情是人生的主題。人若不處于此階段,有許多其他重要的事情要求我們認真嚴肅的思考。這一點值得反復思考琢磨。一部又一部的家庭劇中,總會有三角戀愛關系,尤其是四十多歲的夫妻容易出現問題。然后愛看電視劇的婦女們就會按照電視情節(jié)來對夫妻和婚姻關系進行各種猜想。熱播一時的碟戰(zhàn)片《潛伏》,假設沒有余則成與左藍,沒有余則成與翠萍的愛情,是不是同樣是一部出色的電視???《士兵突擊》里就沒有愛情,熱播的程度似乎要稍稍輸給前者,居家的婦女們找不到能產生共鳴的內容。相比而言,《甄環(huán)傳》卻讓觀眾癡迷,愛情的真假與家庭的倫理道德始終交織不斷,讓觀眾始終期待不已。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固然重要,愛情的主題仍然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甚至有如此的說法:女人是靠愛情活著,男人靠理智等??傊?,人逃脫不了愛情的束縛。誰能否定這不是漫天的電視劇效果?誰能否定這不是通俗小說的作用?誰又能否定文學藝術的價值?亞里士多德在《詩學》里提到悲劇“通過引發(fā)憐憫和恐懼使這些情感得到疏泄”。所以,漫天的愛情劇可能因為還有這個疏導和發(fā)泄的作用,人們還是樂意看,樂意談論。
綜上所述,車爾尼雪夫斯基的詩學思想把現實世界作為討論的出發(fā)點和對象,認為現實的美勝過藝術作品中的美,藝術作品的內容不一定都是以美作為對象,一切人感興趣的東西都可以是藝術作品再現的對象。藝術像科學一樣,是為了更好地再現現實生活和說明現實生活而存在??傊囆g在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 [古希臘]柏拉圖,朱光潛譯:《柏拉圖文藝對話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2]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陳中梅譯注:《詩學》,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
[3] 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資料叢刊編輯委員會編:《外國理論家作家論形象思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
[4] [英]拉曼·塞爾登,劉象愚、陳永國等譯:《文學批評理論(從柏拉圖到現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5] 胡經之:《西方文藝理論名著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6]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7] [俄]尼古拉·車爾尼雪夫斯基,周揚譯:《藝術與現實的審美關系》,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