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威廉·莎士比亞的喜劇比起悲劇來說更有一種說不出的悲酸。喜劇中的悲劇,比悲劇本身來的更為深刻和悲壯,更能表現(xiàn)出悲劇的內涵?!锻崴股倘恕肪褪沁@樣一部典型的作品。很多研究對夏洛克這一人物角色的解讀多是從傳統(tǒng)的歷史角度,卻少有聯(lián)系到當時特定的時代和社會背景,從人物心理角度來審視。本文將從一個全新的視角詮釋夏洛克這個“喜劇人物”的悲劇色彩。
關鍵詞:夏洛克悲劇宗教社會歷史
英國16世紀90年代后期,社會中存在的各種矛盾開始突顯。在當時的文學作品中,深刻的體現(xiàn)了現(xiàn)實社會的落差與莎翁人文主義理想的矛盾。雖然在后期的喜劇作品中,大部分采取了歡快的風格,但是卻飽含了對當時社會的諷刺。小說《威尼斯商人》可以說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小說《威尼斯商人》中,作者從三個方面進行敘述:第一,鮑西婭選親,巴薩尼奧與鮑西婭最終結合;第二,夏洛克的女兒杰西卡愛上了羅倫佐,由于夏洛克的反對,便與羅倫佐私奔;第三,也是作品最主要的方面,安東尼奧為了幫助好友巴薩尼奧與鮑西婭能夠順利完婚,他向夏洛克貸款,由此引發(fā)了一場“一磅肉”的風波。具體故事內容如下:巴薩尼奧為了追求鮑西婭向安東尼奧借錢。安東尼奧是個樂于助人的人,因為沒有充足的現(xiàn)金,又想成人之美,于是便向夏洛克貸款。因為安東尼奧慷慨大方樂于助人,同時又憎惡放高利貸者,使夏洛克遭受的待遇與他截然相反,故十分痛恨他。為了謀取更多的金錢,實現(xiàn)自己的報復計劃,置安東尼奧于死地,在法庭上夏洛克竟然堅持要割下安東尼奧的一磅肉,因為他認為這是他出了很大一筆錢“買”來的,現(xiàn)在這塊肉是屬于他的,所以他不會放棄自己的東西,必須要拿到手里。在這樣兇殘的要求下,被鮑西婭鉆了法律的空子,不僅失去了所有的財產,女兒也離開了他,最終落入悲劇的命運。
小說《威尼斯商人》創(chuàng)作于1596年,莎士比亞用了大概3年的時間將其完成,這部作品是他過渡時期的主要作品。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非常完美地刻畫了夏洛克的利欲熏心、冷酷無情,以及最終人財兩空的結局,此外故事中的3對情侶都以完美結合為結局,使這部小說成為了一部人心中的喜劇。不過,隨著對于猶太人的歧視問題不再被看成是幽默,以及對這部作品不斷深入地分析,現(xiàn)代學者們也從多個角度對這部偉大的作品進行重新審視。故事中主人公夏洛克的人物形象被不斷地從多個角度探析,因此,對其有了更深層的理解。夏洛克之前被認定為是唯利是圖、見錢眼開、冷酷無情的人,但他更是一位孤傲、可憐兮兮、被社會排擠的受害人。本文以全新的角度來重新解讀小說《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的悲情色彩。
一故事的悲劇本身
1家庭角度
做為杰西卡的父親,夏洛克對女兒的社交有著嚴厲的管教,他不允許杰西卡與他人有任何的交往,如此苛刻管教的結果并不是杰西卡對他的尊重與聽從,而是讓杰西卡從內心就對夏洛克產生了憎恨與想要逃跑的意念。最終,杰西卡帶走了夏洛克的所有積蓄與情人羅倫佐私奔。他畢生的最愛——女兒與所有的錢財都離他遠去,落得了一無所有的悲慘下場。夏洛克悲涼地在街上一邊走一邊哭喊著,呼喚著自己的女兒、自己的錢財。此時的夏洛克已經一貧如洗,雞飛蛋打。物質上的缺失與精神上的無助,讓夏洛克痛苦萬分。而這對于夏洛克來說并不是悲劇的結束,之后更讓他悲痛欲絕的是杰西卡用戒指換來了一只野猴。夏洛克頓時有種撕心裂肺的疼痛,他憤恨地將自己的衣服撕毀,并且不停地自言自語,不知所措。這時的夏洛克已經孤獨到了極點,全世界仿佛就只有他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中沒有人會接受他,包括他的女兒杰西卡,甚至杰西卡將他所剩下的僅有的美好回憶隨著戒指也給葬送了。我們從這個角度對其進行剖析,看到的是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人在承受著這巨大的痛苦,對于任何人來說,這都是一種殘忍。任何一位老人,都有權利享受來自家庭的溫暖,都有對人性的需要。不過在故事中并沒有照顧到這位年邁老人的感受,這也從側面揭露了當時社會所存在的殘忍一面。夏洛克為了自己的財富,與當時社會進行抗爭,在這種抗爭中,他無可厚非會有所失去。他所失去的不僅僅是他的錢財,還有他的女兒與早已不存在的尊嚴。而這也正是夏洛克想要從安東尼奧那里所要討回“一磅肉”的意義所在。他失去的東西太多,他想從別人那里奪回屬于自己的東西,或是說找回一種失去太多后,心理的平衡來填補他自身精神和情感的空缺。這不僅僅是夏洛克本身的悲劇,更應該懺悔的難道不是不公的時代和殘忍的社會嗎?
2經濟角度
不管作者從哪個背景開始,故事中的所有人物思想都會具有顯著的莎士比亞時期的典型色彩。作者在創(chuàng)作小說《威尼斯商人》的時候正是英國資本主義蓬勃發(fā)展時代。英國的資本主義經濟在16世紀初期逐漸蓬勃,在專制王朝的政策下,當時的資產階級與王室共同合作。到了后期,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經過半個世紀的統(tǒng)治之后,使英國成為了歐洲最強的國家之一,經濟開始繁榮,社會開始安定,這個時代是莎士比亞創(chuàng)作的早期時代,這個時候的英國社會已經達到了表面繁榮的狀態(tài)。莎士比亞是一位資產階級作家,對于當時社會中所存在的沖突與矛盾,大部分都是采用了樂觀主義色彩,對生活充滿了信心與希望,他在大部分作品中都極力弘揚資產階級的人文生活。
3宗教角度
猶太人一直受到基督教的敵對,是由于他們背叛了耶穌,不過他們卻忽略了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耶穌也是猶太人。因為有著獨立的宗教信仰,因此猶太人對耶穌并不崇信。也正因如此,處于基督教的統(tǒng)治下的猶太人在社會中根本沒有地位可言。所有的猶太人都受到社會的歧視,遭受虐待,流浪,沒有尊嚴。不僅如此,猶太人在當時社會中沒有從事正常職業(yè)以及經營活動的權利,更受到無故征收大量稅收的無理要求,在這種形式的迫害下,放債對于這些猶太人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因此,在小說中,很多的情節(jié)都呈現(xiàn)出了基督教與猶太人之間尖銳的矛盾。例如,在小說中,主人公安東尼奧在公眾場合對夏洛克進行無情地謾罵,甚至向夏洛克身上吐痰等羞辱的行為。在一位將種族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生命還要重要的猶太人看來,這是無法忍受的痛苦。夏洛克也在故事的最后成為了宗教帝國主義哀嘆的產物。
4法律角度
一個社會想要得到完善的統(tǒng)治效果,那么就必須要有一套完善的法律體系,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在小說《威尼斯商人》中,在人們眼中最守法,想要以法律來維護自己權益的夏洛克,卻被法律的漏洞而最終跌入谷底。鮑西婭利用極微小的手段,讓夏洛克自行進入到她布下的羅網中。在表面看來維護秩序、懲奸除惡、公正嚴明的法律,事實上卻破綻百出、一觸即潰。從這方面來看,這又是法律的悲劇,是令夏洛克以悲劇收場的必然。可以說,猶太民族是一個將法律奉為至高無尚,卻反而被法律迫害的民族。在夏洛克看來,法律是他的靈魂,而他最后卻被靈魂所欺詐,可悲的成為了法律的犧牲品。
二悲劇形成原因分析
《威尼斯商人》創(chuàng)作于英國的資本義主飛速發(fā)展時期,在當時的社會中,存在著嚴重的種族歧視。而猶太人就是處于被歧視的階層中,這種歧視不僅僅存在于英國,而是大部分的歐洲國家。小說中主人公夏洛克就是在這種抑遏下所產生的,因此,他的最終悲劇也是當時社會形態(tài)下的必然結果。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說,假若我們放下個人的主觀意識,放下對種族歧視,對猶太人沒有任何的鄙夷,以一個公平的、全新的角度來審視小說中夏洛克的形象,剝去夏洛克自私與冷酷的表皮,那我們就會看到造成夏洛克悲劇形成的原因。在對夏洛克命運給予同情之外,我們應該更深一層次的看到各種存在的問題。以下是對夏洛克悲劇成因的具體分析。
1時代環(huán)境
在世界上存在多種宗教信仰,而這些宗教之間的沖突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多方面的影響。中世紀歐洲在基督教的統(tǒng)治下,猶太人對于基督教并不持有信奉態(tài)度,而是信奉猶太教。因此,猶太人被剝奪了許多本應屬于自己的正常權利,也沒有社會經濟地位,甚至被強制高額稅收。不過猶太人善于財政經營,選擇借貸來讓自己在這個社會中生存。猶太一位非常有名的歷史學家在所著書中曾非常明確地寫道:“猶太人并不是由于放高利貸而受到人們的憤恨,而恰恰相反是由于受到人們的憤恨才選擇了放高利貸的方式生存?!毙≌f中的夏洛克盡管選擇了放高利貸,不過也只是可以維持生計而已。當時猶太教完全被壓制在基督教之下,所有的活動都受到不同地限制。假若他們的收利超過了規(guī)定的范圍,就是觸犯了法律,還會惹來不必要的麻煩甚至是殺身之禍。在當時如此險惡的環(huán)境中,夏洛克通過自己的付出,大部分是出賣了自己的尊嚴才換得了錢財。因此,這些錢財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夏洛克生命中最寶貴的力量。
2個人因素
在小說中,作者賦予了夏洛克這個人物復雜而充滿矛盾的性格特征。首先,夏洛克是一位徹頭徹尾的守財奴,一毛不拔;其次,他又非常的堅強、勇敢,與不公平進行斗爭;再次,夏洛克有著冷酷、自私的一面,也有著感性和脆弱的一面;最后,作為一名猶太人,夏洛克遭受到社會的歧視與壓迫,沒有正常人的待遇,他在人面前沒有尊嚴,他的信仰不被任何人接受。他是一位以放高利貸為生的人,不會放過任何人向他貸款的機會;小說中另一邊的主人公安東尼奧是一位受到人們尊敬的人,他的形象與夏洛克的形象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當一位高形象的人向低形象的人低頭時,夏洛克認為這樣可以提升自己在社會中的名氣與地位,還可以使自己長期受到歧視的心理得到滿足。
3宗教信仰
社會中存在由來以久的宗教沖突不管是在哪個時代都是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在當時社會中,猶太教與基督教之間的沖突造成了夏洛克在社會中所遭受歧視。在《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有著自己的信仰,他對猶太教十分的虔誠,因此受到基督教徒們的憤恨與欺詐。而夏洛克所忠實的猶太教不被當時社會所接受,因此,個人的價值無法得到體現(xiàn)。所以,小說中對于夏洛克要求安東尼奧割下“一磅肉”的情節(jié),正是他對于自己長期受到歧視后找尋平衡的一種宣泄方式。這種一如既往的認定,也正是猶太人的特征的體現(xiàn)。不過在當時社會并沒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導致夏洛克的命運以悲劇結束。
結語
盡管《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喜劇,不過小說中的夏洛克則是以悲劇收場,他在小說中為讀者們提供了一個顯著的線索,為這部偉大的喜劇增添了一絲悲劇的色彩。另外,經過學者們不斷更深一層次地解讀,有越來越多的人站在了夏洛克一邊,從全新的角度解讀夏洛克。不可否認的是,夏洛克的悲劇不僅僅是取決于他的個人因素,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也存在很大的關系。夏洛克所信奉的宗教受到歧視,因此,他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時代的犧牲品;他勇于對不公平進行反抗。在他的身上,我們可以找到無法表述的堅持與執(zhí)著,這種精神上的吸引力是應該得到肯定和贊揚的。
參考文獻:
[1] [英]莎士比亞,朱生豪譯:《威尼斯商人》,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 [美]邁克爾·H·哈特,蘇世軍、周宇譯:《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一百人》,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 丁蕓:《英美文學研究新視野》,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