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國作家丹尼爾·笛福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魯濱遜漂流記》在世界上的影響都是巨大深遠的其中許多文學評論褒揚了魯濱遜所折射的頑強征服自然的精神但是從生態(tài)學視角來說它更多的是人類中心主義的體現加速了人類與自然間的對立本文借助生態(tài)學視角從人類與自然的景象差異殖民掠奪對立生態(tài)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上進行解析揭露出人類中心主義對生態(tài)系統的破壞及影響共同呼吁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建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huán)境
關鍵詞人與自然對立關系生態(tài)學《魯濱遜漂流記》
在18世紀英國文學史上出現了影響深遠的作品《魯濱遜漂流記》,這是由丹尼爾·笛福創(chuàng)作的經典代表作。該作品是一部優(yōu)秀的生態(tài)文學,闡釋了人與自然間的對立關系,幫助并重樹了生態(tài)意識。
一自然與人類科技社會的景象差異
18世紀的英國已經開始了工業(yè)革命,整個人類社會充斥的都是文明、科技與繁榮,將人們推向了技術統治自然的膨脹意識中,將人類中心主義體現得淋漓盡致。而魯濱遜在漂流到南美洲的孤島上時,入眼所見的是原始、未被開墾過的荒島。這里的森林植物高大茂密,動物種類繁多,包括山羊、鳥類、夜貓以及其它更兇猛的動物,甚至沒有能夠用于果腹的人類食物。它呈現出大自然本來的樣子,略顯笨拙、粗樸,又不失大自然的真實盎然。
同時在這座原始的荒島上,不存在任何對大自然鏈條的破壞,沒有無謂的殺戮,存在著的事物都是對大自然發(fā)自內心深處的敬畏。但是當魯濱遜來到荒島時,在他滿足自身基本生存過程中,對島上的動物展開大規(guī)模的捕殺,甚至以獵捕動物為享樂。如在小說中曾講到,魯濱遜每天都會帶著自己的槍出門,“一方面是為了打點東西吃,一方面是為了消遣”,甚至在對孤島上獅子進行捕殺時,也認為是一種生活的消遣,他進行動物捕殺,多數時候不是為了吃肉維持生存,更多的時候是自身享樂下的消遣方式。
小說在描寫星期五獵殺熊的過程中,為了給自己的主人魯濱遜解悶,逗他發(fā)笑,星期五向熊的頭上丟石頭,引起熊對其追趕,還迫使熊爬上樹,“東搖西晃來引起我們笑個夠”,當熊從樹上落下后,用槍對準熊的耳朵諸如此行為,就是為了供魯濱遜消遣。同時,魯濱遜對于海島上的動物,不存在絲毫的憐憫,他會因為動物繁殖過快,就將小貓活活地溺死在水里,為自己創(chuàng)作安靜的生活環(huán)境。更甚者,在捕殺母山羊以后,將尾隨而來的小羊也殘忍殺害,僅僅是因為小羊不肯進食。
這就是典型的西方國家中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同荒島上大自然原始的樣貌,以及對生命自然的尊重相比,現代人類更是自慚形穢。他們在自然世界中,都是將自身作為一切行為考量的尺度,在先進的技術時代更是大肆對自然進行瘋狂改造,逐步實現現代化。而《魯濱遜漂流記》所展現的人與自然的對立關系,正是從技術時代與前技術時代的差異表現出發(fā),是生態(tài)學視角下探討的重點。
二自然與人類價值殖民掠奪的對立
《魯濱遜漂流記》作品問世時正處于英國工業(yè)革命進展的如火如荼。這個時期,工業(yè)革命大力開展,經濟快速發(fā)展。金錢至上的物質享樂生活成了人類社會的追求,殖民統治盛行,金錢、物質掠奪欲望暴漲。
而在作品中所選擇的魯濱遜生存探險的地方,是一種最原始、呈現自然樣貌的荒島,這里的森林樹木、鮮花野果、動物植物都是自然界中的一員。它們都依照著大自然原始的生存發(fā)展,彼此和諧共處的在荒島生活。這樣的大自然生存環(huán)境,用科學進化的發(fā)展觀來分析,是原始落后的,但是卻在無形中蘊藏著大自然賜予的巨大財富,這樣讓人類更熱衷于對其的改造征服。
在魯濱遜漂流到該荒島時,從最初的畏懼害怕,到慢慢地開始了人類文明對大自然的破壞,他在生存過程中逐漸用現代人類的思想來改造荒島。他帶來了糧食、酒、彈藥、麥種等物品,他帶著經歷了原始文明到手工業(yè)文明等不同時期的食物采集理論,將谷類種植引進了孤島自然生活中。甚至于在魯濱遜離開孤島之前,還留下了不少的豆子、菜種等,幫助后來留守在海島上的人們解決溫飽問題。這一舉動,無疑表現出了人類克服自然生存的頑強,更是對荒島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打破了大自然原有的靜謐和諧。
在魯濱遜進行荒島改造過程中,他對待島上植物、動物的態(tài)度,都是以人類自身利益作為出發(fā)點,時刻透露出人類的自私利己主義,當然更主要的是整個社會下的人類中心主義。在魯濱遜的意識中,認為“自然界對人類來說只有工具意義,而沒有別的作用”。他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最大化,開始了對荒島的改造,首先,建立起屬于自己的家,增加對自身安全的保障性。其次,對海島上的一切進行探索,逐漸殖民擴展,從局部發(fā)展到整座荒島。
最終魯濱遜在海島上為自己建立了不同的三個家,分別是“城堡”、“鄉(xiāng)間別墅”、“山洞”,也意味著魯濱遜完成了對整座荒島的征服,成為了該島的主人,開始了對海島進行統治。這時,魯濱遜早已沒有了對海島初來的敬畏、害怕,面對草木茂盛的海島全貌,他更是欣喜的將自己作為這里的王、最高統治者,完全是人類中心主義的過度膨脹,目的是支配整座海島的自然資源。例如,魯濱遜曾說“這全都歸我所有,我是這里至高無上的君主。對這島國擁有主權;如果我有后代,我可以毫無問題地把這主權傳下去,就像任何一個英國的領主把他的采邑原封不動地傳下去一樣?!?/p>
而在生態(tài)批評視角下,《魯濱遜漂流記》反映出了人對自然的殖民掠奪,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異化。魯濱遜在海島上的改造生存,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生存秩序,還對當地原住民實行了殖民統治。他完全實踐了西方文化殖民模式,從思想意識上開始進行殖民統治,首先,從語言上開始了英語的推廣。尤其是在魯濱遜救下了奴隸星期五后,最先教會他的就是用英語說“主人”、“是”、“不是”,而這樣的舉動僅僅是為了讓星期五更加懂得魯濱遜的意思。其次,他將基督教意識灌輸給星期五,加深了星期五對基督教的盲目崇拜。魯濱遜對星期五的宗教思想洗腦,是對被殖民者奴役的過程體現,也是人類中心主義下人與自然間二元對立的進一步體現。
三生態(tài)與人類中心主義的對立
《魯濱遜漂流記》中表現的人與自然的對立關系,更深層的是生態(tài)中心主義與人類中心主義思想的對立。其中所謂的生態(tài)中心主義,將所有人類的關系權利都融入了生態(tài)自然這個大環(huán)境中,共同組成最完善的自然系統。在生態(tài)中心主義中,“大地倫理”、“敬畏生命”理論都是其主要觀點,表現的是自然生物與人類和諧相處的權利。人類是自然發(fā)展的產物,屬于自然界中的組成部分,二者和諧共處在宇宙間,具有相等的地位與價值。
生態(tài)中心主義在《魯濱遜漂流記》的體現,重點是對魯濱遜流落在荒島的自然生物描寫。在小說中寫到,“原來我上了一個海島,四面環(huán)海,極目所至,看不見一片陸地,只見遠方幾塊孤巖礁石;再就是西邊有兩個比本島還小的島嶼,約在十五海里開外。我還發(fā)現,這個海島非常荒涼,看來荒無人煙,只有野獸出沒其間,但至今我尚未遇見過任何野獸,卻看到無數飛禽,可都叫不出是什么飛禽,也不知道打死之后肉好不好吃。”這樣對海島全貌的簡單描述,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大自然的作用結果,沒有任何人為地破壞,完全是大自然自發(fā)行為所孕育的景象。這是用魯濱遜初次見到海島的視角,對其周圍自然環(huán)境的描述,這里荒涼無人煙,只有高大的森林樹木,叫不出名稱的飛禽,遠處的礁石等。這樣的自然為中心的描述與之后的人類中心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但是在《魯濱遜漂流記》小說中,更多的則是以人類中心主義為重點。魯濱遜流落到原始海島上,在其艱難生存,改造自然,對待海島植物、動物過程中,都是“以人為中心”思想的體現,重點為自身的利益服務。更甚至在英國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下,科技主宰改造、征服自然已成為主流思想,魯濱遜也繼承了人類中心主義觀點,開始了對海島掠奪、索取以及對動植物等各種自然資源的價值選擇性利用。而在作品中,對于人類中心主義的體現,更多的是通過魯濱遜在海島改造過程來體現的。同時選用第一人稱敘述角度,由魯濱遜“我”來講述在海島的生存經歷,更具個人主義的真實性。
在《魯濱遜漂流記》小說第二章中,正式開始了對魯濱遜海島生活經歷地描寫。在魯濱遜遭遇海上波浪的襲擊時,自己隨波逐流到一座陌生的海島上,但卻是一座荒涼,無人煙的荒島,到處可見的都是茂密的樹木、植物、飛禽走獸。他將船上的一些日常用品搬上了海島,包括糧食、酒、槍支、麥子等,然后開始了對海島大自然的征服之旅。首先,用小帳篷建立了自己的家,作為安全的必要保障。其次,對海島其它地方的探險,一步步的施行對整座海島的征服。為了解決日常溫飽問題,魯濱遜在海島上開始了大麥、稻子的種植。再次,對海島上的植物、動物進行利己主義的掠奪,將它們歸于人類生存發(fā)展的工具,毫無憐憫愛惜的開始了大肆地破壞。尤其是在對于動物的態(tài)度上,魯濱遜將人類中心主義表現得十分到位,除了正常的生存飲食外,更多的是作為自己享樂消遣的方式,大量殘害海島動物的生命,完全無視生態(tài)中心主義下“敬畏生命”的理論,習慣性的進行強取豪奪。
在人類中心主義理論下,《魯濱遜漂流記》中還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殖民與被殖民關系。在完成了對海島自然的改造后,魯濱遜救下星期五及西班牙人后,也對他們進行了殖民統治,包括思想意識的殖民統治。魯濱遜更多的用英語語言、基督教思想來對其殖民統治的人們進行洗腦教育,促進了星期五等對基督教宗教意識的完全接受。
四結語
通過本文上述生態(tài)學視域下對《魯濱遜漂流記》中人與自然對立關系的探析,可以發(fā)現該作品更多的是體現了人類中心主義。重點表現了人類利用先進的技術對自然進行大肆的征服破壞,但是在人類中心主義繼續(xù)膨脹的時候,也將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關系破壞殆盡,為人類自身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害。因此,對《魯濱遜漂流記》的解析,更多的是希望對人類中心主義的危害進行正確地認識,并努力借用生態(tài)中心主義來重新構建多維的生態(tài)和諧共處。
注:本文系山東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計劃項目“英語版煙臺旅游攻略移動平臺的設計研發(fā)”,項目編號:J12WE60。
參考文獻:
[1] 田芳:《〈魯濱遜漂流記〉中笛福的自然觀》,《文藝生活》(下旬刊),2011年第10期。
[2] 陳影:《〈魯濱遜漂流記〉的生態(tài)視角解讀》,《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0年第7期。
[3] 李少偉:《生態(tài)學視角下的〈魯濱遜漂流記〉解讀》,《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4] 牛紅英、薛豐艷:《〈魯濱遜漂流記〉與西方自然狀態(tài)理論》,《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2期。
[5] [英] 丹尼爾·笛福,徐霞村譯:《魯濱遜漂流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6] 沈渭菊:《從生態(tài)批評視角對〈魯濱遜漂流記〉的重新解讀》,《當代小說》(下半月),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