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受難”、“犧牲”獲得“救贖”是戰(zhàn)后猶太作家經(jīng)常描繪的一類文學人物,受難、犧牲以救贖他人、救贖自我的意識也成為猶太人傳統(tǒng)思想中的一個重要主題。美國猶太小說家在其作品中以或“寫實”、或“意象化”的方式探索著人類生命中的負罪、犧牲與救贖所呈現(xiàn)的問題,刻畫出一個個形象各異的、祈求以“犧牲”獲得“救贖”的“受難者”文學人物形象。
關鍵詞:美國猶太小說犧牲—救贖受難者
引言
“犧牲—救贖”是猶太傳統(tǒng)中一個重要的宗教神學觀念,這種觀念是建立在人對上帝負罪這一思想基礎之上的?!杜f約·圣經(jīng)》的猶太布教書《米德拉西》就宣揚彌賽亞誕生于猶太神殿的毀滅之日,因此就有了“苦難”(或犧牲)與被“救贖”這樣的觀點,即通向天國的道路荊棘叢生,人必須要受盡各種磨難與挫折,抑或墮落,才能盼得彌賽亞的降臨。受難是猶太人以犧牲獲得救贖一種重要現(xiàn)世、現(xiàn)實方式。美國猶太作家在其小說中以各自的方式刻畫出一個個以犧牲求救贖的受難者的文學人物形象。
一“受難”的“傻瓜”形象
從20世紀50年代起,美國文壇上出現(xiàn)的諸多猶太作家,艾·巴·辛格、伯納德·馬拉默德、索爾·貝婁等均以寫實的手法記述了猶太移民在美國的生活境遇、文化變遷和對猶太性的堅持,同時,他們也都不約而同地塑造了一類“傻氣”、常被捉弄、逆來順受、又慣于自我解嘲的“傻瓜”型“受難者”、“犧牲者”文學人物形象。這類人物通常都是猶太文學中的“小人物”、“反英雄”、“異化人”,甚至是“局外人”、“邊緣人”。他們都受盡生活的磨難,但常常是性情純真、善良質(zhì)樸,總是善意地看待事物、信任他人、信任世界,毫無抱怨地接受命運、他人對自已的安排和不公待遇,“傻傻”地以忍受苦難和行善期望受到了上帝的特殊眷顧與恩寵,救贖他人和自己。
“傻瓜”型的“受難者”這一人物類型,是艾·巴·辛格的作品中最富有猶太性、最典型、最重要的人物類型之一?!渡倒霞放鍫枴分魅斯放鍫柺莻€孤兒。在學校里,周圍的人送給他七個綽號:“低能兒、蠢驢、亞麻頭、呆子、苦人兒、笨蛋和傻瓜?!彪m然知道別人在撒謊,但每次到頭來他仍說服自己相信,因為他認為,“我去看看會有什么損失呢?”而且,拉比也告訴他,“做一生的傻瓜也比作惡一小時強”。吉姆佩爾便把這番告誡信奉為座右銘。
鎮(zhèn)里的人聯(lián)合起來,強迫吉姆佩爾娶了鎮(zhèn)上的妓女埃爾卡為妻,那時她已經(jīng)懷了別人的孩子?;楹蟀?柸匀黄垓_他,跟鎮(zhèn)上別的男人私通,之后還常常跟她的孩子打吉姆佩爾,但他一直保持著自己的“傻性”,他告誡自己:“今天你不相信你的老婆,明天你就會不相信上帝?!奔放鍫柖昊橐錾畹摹笆茈y”與“犧牲”,最終“救贖”了埃爾卡墮落、丑惡的靈魂。臨死前,埃爾卡向吉姆佩爾坦白了自己的罪過,并懇求他對自己的寬恕。
傻瓜吉姆佩爾在人世間的欺騙中,始終保持自己純樸、善良的美好品質(zhì),一心向善,逆來順受地忍受種種磨難,普閱人生眾生相,不僅救贖了他人,同時提升了自我、救贖了自我,最終,“傻瓜吉姆佩爾”成為“智者吉姆佩爾”。
二“受難”的“倒霉蛋”形象
“受難”的“倒霉蛋”這一文學小人物形象在許多二戰(zhàn)后猶太作家的作品中屢見不鮮。馬拉默德的作品《伙計》中的莫里斯就是受苦受難的猶太人中的一個典型。小說主人公莫里斯·鮑勃是一個年過花甲的猶太移民。他在紐約市開了一家小雜貨店,辛辛苦苦經(jīng)營了21年,但卻一直生意慘淡,勉強維持生計。21年辛苦勞作、每天16個小時被“禁錮”在狹長、陰濕、昏暗、類似坑道的小雜貨店里,讓鮑勃的身體變得十分的羸弱、疾病纏身。盡管莫里斯已經(jīng)瀕臨破產(chǎn),難以維持生計,但他還是賒賬給社區(qū)“醉婆娘”的女兒,而且“沒存過收回的希望”。
當發(fā)現(xiàn)弗蘭克無家可歸時,莫里斯不顧妻子的反對把他收留了下來。但弗蘭克卻伙同其他人搶劫莫里斯的雜貨店,莫里斯后來雖然發(fā)現(xiàn)了弗蘭克的搶劫者身份,但他并沒有揭穿,而是默默地原諒了弗蘭克。弗蘭克在雜貨店當伙計的期間,偷吃過店里的面包,偷過莫里斯的錢,還偷窺莫里斯的女兒海倫洗澡,甚至后來對海倫施暴。弗蘭克一再使莫里斯失望,但莫里斯卻總能以巨大、堅忍的毅力去接受、承擔遭遇的一切苦難,信念堅定,忠實、和善地對待生活。弗蘭克·阿爾品的良知終于因莫里斯·鮑伯的“犧牲”良知被喚醒,他去行了“割禮”,“成了猶太人”(馬拉默德,2008:232),靈魂得到了“救贖”。對于莫里斯來說,“受苦”是為了得到“贖救”:既贖救“受苦者”本人,又在不同程度上贖救“受苦者”為其受苦的人。
當弗蘭克問莫里斯為什么受苦時,莫里斯平心靜氣地回答:“我為你而受苦”,這句話蘊含著深意。如果從莫里斯的“人子”身份來看,他便是耶穌的化身。耶穌作為圣子,來到世上為人類“贖罪”,作為耶穌的化身,莫里斯也深陷貧窮的苦難之中,受盡各種磨難,為自己身邊的人“受苦”,以至于“犧牲”自己的生命。(魏嘯飛:2009:169)在馬拉默德看來,世俗的猶太人想保持猶太身份和傳承“猶太性”,就要以堅忍的毅力去承受“苦難”,做出必要的“犧牲”?!笆芸唷被颉盃奚本哂袣埧?、血淋淋,但卻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更具有對于“苦難者”或“犧牲者”的“贖救”作用。
三“受難”的“人文主義者”形象
“受難”抑或“犧牲”不僅僅是歷來猶太人的生存狀態(tài),也是現(xiàn)代人無法回避的命運程式:在物欲橫流、光怪陸離的西方社會下,潛藏著一股股暗流,混亂和邪惡充斥著這個墮落的世界,戰(zhàn)爭和屠殺只不過是種極端的爆發(fā)。從單純意義上講,當代美國猶太作家筆下一個個的“受難者”并非僅僅只有種族歧視的“犧牲者”、世界的“仇恨者”、抱怨不幸人生命運的“怨天尤人者”,還有“人文主義者”。
完全走向現(xiàn)代主義的索爾·貝婁對猶太人“犧牲—救贖”的命運程式的認知及象征化的處理與馬拉默德較“直接”的描寫不同。貝婁以其特有的哲學氣質(zhì),對傳統(tǒng)猶太人“犧牲—救贖”的命運進行了一種形而上性的處理,使其有了對一般人類命運的思考。
貝婁的長篇小說《赫佐格》著重描繪了當代美國社會的種種動亂及各種不安定因素給人們,尤其是“人文主義者”帶來的精神及肉體上的痛苦,表現(xiàn)了貝婁對當代美國社會的深刻關注和思考。
在小說的開頭,主人公——大學教授赫佐格試圖從現(xiàn)實生活中逃離出去,因為他陷入了人際關系的巨大漩渦之中:他的第一次婚姻以離婚而結(jié)束;他的第二任妻子竟與他的一個好友同居,婚姻帶給他巨大的傷害,而他在以后與其他女人交往的過程也都不順利。不但如此,他在與同性交往時,也總是四處碰壁。心理醫(yī)生對他物化,對他采取了“我-它”的態(tài)度和方式;好友更是毫不顧及赫佐格的感受;法官、警察、律師等也都只當他為工作的對象,人與人之間推心置腹、赤誠相見的“我-你”關系完全不屬于赫佐格的世界,至于他的個人感情和思想意識,更是沒有人會去關注。
另外,馬拉默德的《基鋪怨》,E·L·多克托羅的《丹尼爾之書》,以及索爾·貝婁的《受害者》等無一例外表達了這一人文主義者的觀點??v然現(xiàn)實很殘酷,他們筆下“人文主義者”卻在默默忍受苦難中,領悟到了猶太人生命以及人類生存的意義和價值,表現(xiàn)出這代猶太人在美國社會的辛酸經(jīng)歷和他們在苦難中堅定不渝地追求以“受難”、“犧牲”以求“救贖”的道德法則及心路歷程。
四猶太女性——猶太傳統(tǒng)宗教文化的“犧牲者”與“救贖者”
在猶太教看來,女人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不能像男性一樣學習新事物,不能有自己的主見,不能有自己的感情,不能走出家庭,不能擁有自己的財產(chǎn),她們唯一的事情就是生兒育女、操持家務。猶太女性作為猶太傳統(tǒng)宗教文化的“犧牲者”與“救贖者”的人物形象在多個美國猶太作家的作品都可見到。
著名美國猶太女作家歐茨的“犧牲—救贖”觀與馬拉默德作品宣揚的“只有愛才能照亮世界”的猶太救贖觀,以及索爾·貝婁作品中強烈的道德救贖觀不同。歐茨從戰(zhàn)爭、暴力等受害者的經(jīng)歷去尋求猶太身份的認同,進而展現(xiàn)猶太女性性別、種族——處于主流文化包圍之下“他者”的苦難情感歷程?!毒蚰谷说呐畠骸分腥鹭惪ǖ囊簧褪仟q太弱者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尋求主體位置的一生。
作品著重表述了瑞貝卡作為猶太女性的雙重弱者地位,女性主義的印記在作品中是顯而易見的。父親曾對瑞貝卡說:“你是在這里(美國)出生的,他們不會傷害你?!笔聦嵶C明,這只是一廂情愿的幻想。相反,瑞貝卡的世界既有種族歧視的傷害,也見證了諸多男性的暴力行為。
在小說的開端,成年后的瑞貝卡被一位舉止文雅的男士所蒙蔽,兩人開始交往。到小說結(jié)尾,瑞貝卡才得知他是一個連環(huán)殺手,令她不寒而栗;而在瑞貝卡的童年時期,父親在變故后性情大變,家庭中不時出現(xiàn)因爭吵引發(fā)的沖突,繼而將母親安娜槍殺;成家后,瑞貝卡又遭受丈夫無端的毆打,居無定所的窘迫生活帶來的生存壓力等都讓她難以承受。一連串的打擊與災難紛至沓來,將瑞貝卡對生活的美好憧憬擊得粉碎,傷口永遠難以愈合,而她所能做的只是一次次的逃離,把秘密深藏心底。猶太女性的弱勢地位一目了然。
在辛格的作品中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女性人物,她們或固守猶太傳統(tǒng),忠貞堅定,深為猶太傳統(tǒng)文化的崇洋;或遭受猶太宗教的壓抑,精神抑郁,自殺身亡;或飽受“二戰(zhàn)”的創(chuàng)傷,精神迷失,不知所終。從這些女性人物的影子中,我們可以窺見猶太女性在猶太歷史上所經(jīng)歷的各種經(jīng)歷和遭遇;同時,還可以看出“她們對猶太男人精神成長、事業(yè)成功的作用以及她們?yōu)榫S系猶太社區(qū)的生存或穩(wěn)定所作出的犧牲”。
結(jié)語
猶太人遵循上帝的旨意,在自己的超驗生活和經(jīng)驗生活中,默默地接受一份份的“苦難”和一次次的“犧牲”,似乎這些“苦難”和“犧牲”業(yè)已成為他們在生活中必須要承擔的一種責任、一份使命,換言之,接受、忍受“苦難”已成為猶太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一種對于人生的認知方式,一種沉淀到猶太民族“潛意識”中的具有代表意義的猶太式的人生觀、文化傳統(tǒng)。受難的猶太主人公可能是個“傻瓜”,可能是“倒霉蛋”,可能是“人文主義者”,也可能是猶太女性,但他們不退縮,不玩世不恭,不消隱自身,心中懷抱信仰,相信人生的價值和人道主義的勝利,變成了一個個活的“犧牲—救贖”的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