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我們都在思考,國土面積狹小、人口眾多、資源匱乏的日本,它的人民是怎樣生活的,他們的城市格局跟我們相比又有哪些特點、哪些不同?
今天,當我走過日本的名古屋、京都、神戶、大阪、東京、橫浜之后才突然發(fā)現(xiàn),如果說我們國家的很多城市是朝氣蓬勃的大號工地,充滿喧囂與喧嘩,那么日本的很多城市,則更像垂暮靜謐的小鎮(zhèn)。
日本的很多城市,都有著經(jīng)濟發(fā)達國家的典型特征:均富、安靜。城市大都很安靜,不繁華也不喧嘩,不堵車也不按喇叭。
繁華背后的靜謐
東京著名的銀座商業(yè)大街和秋葉原電器大街,并沒有想象的熙熙攘攘人潮涌動。但是銀座大街并沒有像北京王府井和上海南京路一樣實行步行街管理,而是依然可以自由開車出行,甚至還可以開貨車,作為世界聞名的商業(yè)街,這一點很令人意外。
大阪的道頓崛和橫浜的中華街,這兩條美食街實行了步行街管理。尤其是橫浜中華街,到處是中國餐館并且舉牌發(fā)傳單高呼“食be放題”(意即:自助隨便吃)1680日元(折合人民幣100元),5歲小孩半價,非常有趣。100元一頓自助餐,聽起來價格也不便宜,但按日本的平均收入水平,這對大多數(shù)日本人來說還是可以接受的。
跟美國和日本很多城市的古舊相比,中國的很多城市更像是一個新區(qū),樓新、路寬、堵車、人多、繁華、嘈雜。到處都是新城市化建設(shè)的工地和塔吊。而我們在日本一路走來很少見到建設(shè)工地,塔吊更是一個都沒見到。給人的感覺是中國正在建設(shè)呢,而他們早已建設(shè)完了,真正印證了什么叫發(fā)展中國家和發(fā)達國家。
然而,同樣都是發(fā)達國家,日本和美國還是有很大區(qū)別的,甚至是在走兩個極端,展現(xiàn)了“大與小”的有趣博弈與平衡。美國是真正的地廣人稀,所以美國中產(chǎn)階級基本上能夠做到家家都擁有自己的別墅。什么都講究大,講究粗獷與豪邁,房子大、車子大、冰箱大,并且停車隨便停還免費。而日本則處處要求小,房子小、車超小,逛的超市和商場也小,停車位也少并且收費不菲。
再者,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fā)的國家,所以房子不能太高,并且還要隨時注意防震并能便于疏散逃跑。但日本又是一個四面環(huán)海的島國,又加上他們的垃圾分類做得非常自覺,所以他們的城市普遍很干凈,干凈到近乎潔癖的地步。
美國的路,很寬,但路面不足夠平整,麻面較多;日本的路很窄,但很平整,很干凈。并且往往順海岸線而修建,丘陵小山起伏,偶爾有動物出沒。顯得人與自然非常和諧。
日本國家本來就不大,所以城市彼此之間也都不遠。比如東京到橫浜也就40多公里,大阪到神戶也就30多公里。并且東京、橫浜、名古屋、京都、大阪、神戶所處的緯度也都差不多,跟中國的山東、河南地界相對應(yīng)。所以我們盡管是春節(jié)期間來的日本,但這里并不冷,猶如北京10月底或4月初的溫度,非常舒適。
城市:低矮瓦房為主
我走過的這幾個城市整體來看,除了東京有許多高樓,其他城市大都是以低矮瓦房為主。尤其是名古屋和京都,遍地都是低房子。甚至在著名的招財貓發(fā)源地名古屋的常滑,到處都是古舊的深藍色瓦房,其破舊程度跟中國的一個鄉(xiāng)鎮(zhèn)差不多。
特別是京都,被稱為“千年古都”,是日本人的精神故鄉(xiāng),是日本文化的源點,是日本的文化象征之地。其歷史文化的厚重感跟中國的西安非常相像。整個城市古樸肅穆,遍地都是古建筑。街道普遍很窄,臨街有很多自用性質(zhì)的門面房,不用來經(jīng)營,卻都變成了自家車庫,給人感覺生活恬淡,逐利性不強。
而大阪則跟美國洛杉磯有點像,這個城市有山有海,緩坡較多,很多房子都依緩坡地勢而建。城市鋪排得很大,相對分散,中高層的樓也較多,我在美國時把洛杉磯比作是“灌木叢”式的城市,頗為形象。大阪也差不多是這樣的風格。
橫浜之于東京之于,猶如蘇州之于上海,屬于城外有城,很多在東京工作的人選擇在橫浜居住,很多橫浜牌照的車在東京大街上自由穿行,因為東京房價太貴,生活成本太高,人們才選擇這樣的潮汐式遷徙。但上海何嘗不是如此呢?北京的燕郊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日本的首都東京,屬于典型的臨海城市,所以這個城市的道路并不規(guī)整。但凡有水系的城市,其道路必然曲曲彎彎,因為遠古時期先民們要順著水系而修建房屋和道路。想想上海的浦西、哈爾濱的道里區(qū)、南京武漢的長江岸、重慶的朝天門,無一例外都是如此。所以東京與北京盡管名字很像(都含京),盡管地位很像(都是各自國家的首都),但城市建設(shè)格局卻不像北京那樣四四方方四平八穩(wěn)橫平豎直,倒是更像上海浦西的曲曲彎彎,沒有幾條直路。
酒店:房間小,配置全
我們在日本居住的酒店,可以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像東橫INN這樣的快捷酒店,一類是像神戶灣喜來登這樣的國際化星級酒店,一類是像浜名湖或熱海這樣的溫泉酒店。其中除了神戶灣喜來登這樣的國際化星級酒店跟中國的星級酒店差不多之外,其他兩類酒店都是出奇地小,難以置信的小。我們在橫浜入住的華盛頓酒店甚至只有90cm寬的兩張床,只比火車臥鋪寬了一點點。這是我工作十多年來住的賓館中最小的床。真是愧對這個酒店那么大氣的名字了。
就連所謂的溫泉酒店,也都是類似我們國家很多城中村開設(shè)的澡堂子那種規(guī)格,非常簡陋。我們國家隨便哪個城市拿出來一個正規(guī)的洗浴中心,都比他們精致得多。只是有一點,他們的溫泉水是真溫泉,不像我們國家的很多所謂溫泉其實是鍋爐燒的。并且他們的水都可以直接飲用。不光是酒店的水可以飲用,高速服務(wù)區(qū)的水也可以飲用,露天溫泉的水也可以飲用,很多旅游景點如東京淺草寺和京都的清水寺等戶外露天的涼泉水也可飲用。
但是,即便是日本酒店房間這么小,他們的配置卻一應(yīng)俱全。我們在名古屋入住東橫INN,這是一個連鎖酒店,京都也有分店。這家酒店外觀高端大氣,但房間相當于如家、速8的水平。房間很小,非常小,衛(wèi)生間更小。但卻配備了水壺與加濕器一體機、干濕溫度計、冰箱、保險柜、簡易書吧,更讓人驚訝的是,衛(wèi)生間居然配備了智能馬桶坐墊和自動沖洗裝置。
并且,日本的酒店通常都配備有一次性的洗漱用具、拖鞋和袋泡茶,甚至還有洗得很干凈、疊得很整齊的循環(huán)使用睡衣,蓋的通常都是羽絨被,但被罩的顏色卻往往并不是白色的。有的酒店還配備了日本著名化妝品品牌資生堂的大桶洗發(fā)水與沐浴露,也不怕有客人拿走。日本這一點要比美國強很多,美國同等規(guī)格的酒店連被子都沒有,只有毛毯。并且也不配洗漱用具和拖鞋。
還有一點讓人驚訝的是,我們在名古屋中部機場住的酒店,他們的房卡居然是機器打上的字,也就是說這張卡是專門為我們做的,并且直接打好了入住和退房日期,這顯然無法給別人重復(fù)使用,真夠細心的。我們國家的很多五星級酒店的房卡也最多是循環(huán)寫磁而已,不可能專門為房客做卡。
他們的房子小,配備的物件也相應(yīng)變小。我剛才提到的橫浜華盛頓酒店,里面有一個索尼的電磁爐和水壺,這是我見過的最小的電磁爐和水壺,整個電磁爐只比一個IPHONE4S的長度長一點點。水壺的直徑跟手機差不多大。真難為日本人想得出來。為什么日本人做的很多小家電產(chǎn)品很小巧,看來真的是環(huán)境使然啊。
說完日本的城市格局,我們必須要強調(diào)的就是日本的公共衛(wèi)生,尤其是廁所衛(wèi)生與垃圾分類,這兩個主要方面足以值得我們尊敬。所以我下一篇將專門介紹日本的公共衛(wèi)生。敬請關(guān)注。(作者簡介:張會亭,知名雙語財經(jīng)主持人和財經(jīng)專欄作者,現(xiàn)任某地產(chǎn)項目總經(jīng)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