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動識別技術》是物流管理專業(yè)的核心專業(yè)課程,關于這門課程的教改研究與實施,是很多專業(yè)老師著重進行研究的課題,本文首先確定了《自動識別技術》課程的項目及任務實施內容,然后就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的模式及考核模式特別是對過程考核模式實施進行了深入分析,希望給同行以借鑒。
關鍵詞:教學做一體化過程考核
教學做一體化,就是理論實踐相結合,教中學,學中做,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就是堅持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以職業(yè)技能訓練為核心,建立若干教學模塊,將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學做一體化”的模式中,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導演,對學習目標和學習任務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將專業(yè)知識很好的融入到學習情境的設計中。必須從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徹底擺脫傳統(tǒng)的以課堂為中心、以理論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要緊密結合行業(yè)特點和崗位技術要求,通過實情實景、實練實訓,不斷提高學生職業(yè)技能水平。
自動識別技術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物流各個作業(yè)環(huán)節(jié)中的綜合應用,是物流現(xiàn)代化信息化集成化的重要標志, 《自動識別技術》課程在高職物流管理專業(yè)中占據重要地位,是物流管理專業(yè)的核心專業(yè)課程,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及教學效果直接影響物流管理專業(yè)畢業(yè)生的培養(yǎng)質量。伴隨著國內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大形勢及物流管理專業(yè)課程的改革,《自動識別技術》課程也在各高職院校不斷地進行著探索和改革,目前較為代表性的是基于工作過程的改革,但這些改革也僅限于修改課程名稱,并沒有理解教學做一體化的真正內涵和如何實施,大多數教改都未根據企業(yè)需求、學生具體情況改變教育觀念,也未進行課程體系調整、課程內容修訂及授課方法的調整,只是做表面文章,換湯不換藥,對如何組織實施教學工作過程轉換為學習領域任務后有哪些任務等都沒說清楚,所以這樣往往容易造成知識與技能的割裂,導致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空有一身知識,無法真正從事實際崗位工作。
其次,各個院校關于《自動識別技術》課程改革的形式和內容各有不同,即反映院校自身特性及學生就業(yè)環(huán)境等,拿到其它地區(qū)院校不一定完全適用。 由此,從整體上看,當前該課程的教學仍較為薄弱,尤其是在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如何通過課程學習如何通過技能訓練讓學生達到職業(yè)崗位的能力需求,需要深入改革和探討。
一、《自動識別技術》一體化教學的課程體系和內容重組
在專業(yè)建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專業(yè)教師深入企業(yè)進行調研并和企業(yè)實踐專家進行廣泛深入的合作,在確認職業(yè)崗位典型工作任務的基礎上,確定該課程所需要的職業(yè)能力,。
①重構課程體系:課題組在進行大量市場調研基礎上,通過召開行業(yè)專家分析會,請專家們分別對物流工作崗位的工作任務、所需的能力進行背靠背的書面描述,通過對這些描述的現(xiàn)場歸納和總結,明確課程開發(fā)的思路,崗位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和完成這些工作任務所需要的能力逐項得到確定。在此基礎上明確物流職業(yè)崗位群及其工作任務和任職要求,打破與傳統(tǒng)理論教學相對應的學科體系特點,圍繞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重構專業(yè)知識,確定教學內容,建立基于物流管理和物流作業(yè)的工作過程的,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相結合的,以“工作任務”為載體的“項目化”課程結構
②以工作過程為導向,選取教學內容?
為了貫徹以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為中心的理念,《自動識別技術》課程根據物流工作過程來確定課程內容:課程內容直接對應物流崗位需求,將物流崗位的日常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項目,根據工作項目確定教學項目,在各個教學項目中以職業(yè)能力形成為依據選擇教學內容,按照工作過程的邏輯組織教學內容。課程打破原有的以理論為主的內容結構和課序,根據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應用特點將課程分為5個項目,每個項目下又根據實際工作內容分解了若干子任務,并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求來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突出工作任務與知識的聯(lián)系,讓學生在職業(y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增強課程內容與職業(yè)能力要求的相關性,提高學生的就業(yè)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能力。
二、自動識別技術一體化的課程教學實施
1、按照“項目導入,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組織教學
別技術介紹項目一條碼技術及應用項目二 RFID技術及應用項目三 GPS/GIS技術及應用項目五 自動識別應用系統(tǒng)項目六 其他自動識別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1-1條碼技術在零售領域的應用1-2條碼技術在儲運領域的應用1-3條碼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1-4 二維條碼在物流領域的應用2-1 RFID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2-2 EPC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2-3 ETC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3-1 GPS在運輸系統(tǒng)中的應用3-2 GIS在車輛運輸調度優(yōu)化中的應用4-1自動識別應用系統(tǒng)的組成、流程、開發(fā)4-2自動識別應用系統(tǒng)與數據庫4-3自動識別應用系統(tǒng)的硬件、網絡平臺選擇與系統(tǒng)集成5-1圖像識別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5-2生物識別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5-3聲音識別技術在物流領域的應用體化”的教學方法,所有教學內容都在項目中,每個項目以有若干任務構成,教學過程采取“項目任務提出→項目任務分析(介紹相關知識點,給出操作提示或示范)→項目任務實施(學生實踐)→點評考核”4個步驟進行教學,通過具體項目任務的實施,體現(xiàn)課程內容的實際價值。這種方法能夠不僅直觀、生動地展示教學內容,學生容易接受,提高了課程教學的效率;還可以及時掌握學生所學知識的情況,有利于對教學的及時調整和改進,很好地改善了課堂教學的效果;同時,還可以較好地提高學生對任務問題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解決能力。實現(xiàn)了教學過程的項目化組織。
2、實施“項目過程實施”考核、“以證代考”和期末考核相結合的考核模式
《自動識別技術》課程考核由“過程考核”與“期末考核”組成,其中“過程考核”占 40%,“期末考核”和考證成績各占30%,這一安排彰顯行動體系的課程特點:以過程邏輯為中心,實踐情境為主要構成,強調獲取自我建構的隱性知識———過程性知識。期末考核一般讓同學們以自由結組的方式完成一個方案設計,也可以采取其他考核方式,這時不再多述。
(1)“過程考核”的考核標準的具體實施
《自動識別技術》的學習領域目標是通過該課程的學習,使得學生在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專業(yè)能力都有所提高。根據該門課程的課程標準,設置了若干個一級學習情境,每個情境學習的過程中,都要進行該情境的 “過程考核”。過程考核”又分為素質考核、設計考核以及實操考核三大部分。其中,素質考核主要是針對方法能力設置的考核項目;設計考核則針對社會能力;實操考核針對專業(yè)能力。另外,指導教師可以根據不同情境的重要性不同,對每個情境的考核比重進行橫向的調整。這樣,每個情境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都要接受針對該情境的過程考核,學習的壓力無形中就形成了,這將使得學生放棄“平時不學習考前搞突擊”這個不好的學習習慣,轉向平時的自覺學習。
上述考核標準只是一個覆蓋全課程的綱要性考核標準,真正落實到各個學習情境(含子情境)時,必須做到考核內容、考核量化、打分方式等方面的規(guī)范設計。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xiàn)實踐環(huán)節(jié)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對學生能力認定的客觀性、公平性、真實性。下面以《自動識別技術》的“條碼技術在零售領域的應用”學習情境為例,介紹考核標準與實施的規(guī)范設計:
①考核內容的規(guī)范設計
考核內容與實際生產要求相匹配,體現(xiàn)考核內容的實用性?!皸l碼技術在零售領域的應用”是一個實用性很強的學習情境,其中包含的很多知識與技能都是在控制實際中有著廣泛應用的,一些技術人員應必備的技能也在這里得到體現(xiàn),商品代碼編碼方案設計、條碼編寫與打印、粘貼,解決零售企業(yè)在使用條碼中的常見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理解商品條碼符號的二進制表示,掌握商品符號的質量要求,這些都要在考核內容中得到體現(xiàn)。
② 考核量化的規(guī)范設計
如何進行量化考核是過程考核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直接關系著考核過程和考核結果的量化,分值權重的分配應體現(xiàn)各種考核指標的重要性.對學生的實踐訓練過程有導向性。另外,為突出核心技術步驟或關鍵注意事項,采用核心指標一票否決制,即核心步驟中有一步操作錯誤、操作不規(guī)范或漏操作,本情境考核成績即為不合格。如“條碼技術在零售領域的應用”情境中,進行實操考核時,零售商品代碼編碼方案設計就是一個核心步驟,不能實現(xiàn)該功能,整個考核就不及格。
③打分方式的規(guī)范設計
打分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而分數作為一種檢驗手段,應該具有較強的客觀性和精確性,打分方式應具備良好的操作性,打分過程應盡量簡單化,最好采用每一技術環(huán)節(jié)“是”與“否”的選擇方式打分。如“條碼技術在零售領域的應用”情境中,標示(是否)的環(huán)節(jié)均采用客觀選擇方式打分。既減小了考核教師的工作量,提高了考核效率,又增強計分的客觀性和精確性。
(2)“以證代考”考核實施
《自動識別技術》課程在加強教學過程考核的同時,實施“以證代考”這種考核模式,組織學生考取《條碼職業(yè)資格證書》,通過考試取得條碼職業(yè)資格證的學生可以不參加結課考試。
學期初,任課教師就應提前向學生下達大賽準備任務,讓學生們?yōu)g覽條碼大賽網站內容,查看大賽說明,以了解參賽必備的條件,進而讓學生進行準備。第一輪考核過后,鼓勵學生參加下一輪的考試,同時還要做好參賽學生的自動識別技術方案設計的指導工作,從而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動力。
“以證代考”能夠更好的將職業(yè)崗位能力融入日常教學中,并以職業(yè)資格標準對個人職業(yè)技能及職業(yè)素養(yǎng)進行考核,以增強學生適應崗位的能力。
總之,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的考核應采取能力本位考核方法。強調的不再是對于理論知識的掌握,而是完成實際工作任務的能力。
三、結束語
通過《自動識別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與實施,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知識與技能相統(tǒng)一,增強學生手腦并用的能力,讓學生“學中做,做中學”,團隊合作,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校就有機會經歷完整的物流工作過程,獲得與實際工作過程有緊密聯(lián)系的帶有經驗性質的工作過程知識,提高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其通過直接體驗,對上述教育情境產生感性認識,最終其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綜合能力都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1]中國物品編碼中心.條碼技術與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李春艷.物流信息技術在現(xiàn)代物流中的應用[J].物流技術,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