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莎翁的四大悲劇可謂文學(xué)經(jīng)典,劇中人物的坎坷命運(yùn),令讀者無限唏噓。細(xì)讀之下,不難發(fā)現(xiàn)四大悲劇中的主人公對身邊人物的錯誤判斷,是導(dǎo)致其悲慘命運(yùn)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以李爾王和奧賽羅的誤判更為顯著?;诖?,本文擬對莎翁筆下的李爾王和奧賽羅加以分析,探究二人看人不走心,錯誤的判斷了身邊的人所引發(fā)的悲劇結(jié)果,并挖掘誤判的原因,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莎翁作品創(chuàng)作中的巧妙構(gòu)思。
關(guān)鍵詞:誤判李爾王奧賽羅
1.引言
本·瓊森,曾評價莎士比亞 “他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時代” 。莎士比亞一生作品眾多,深受喜愛?!独顮柾酢分欣顮柾跽`解并趕走了最孝順的小女兒考迪利亞,《奧賽羅》中奧賽羅誤以為妻子苔絲狄蒙娜不忠并將其殺死,無疑都賺足了讀者的眼淚。誤判是造成他們悲劇的重要原因。所謂誤判,就是一個人因?yàn)殄e誤地判斷,做出了錯誤的決定,給了另一個人不公正的待遇。在莎翁筆下,這兩大悲劇皆因誤判而起,引人深思。
2.誤判的原因
李爾王和奧賽羅皆為高貴之人,他們的誤判都是無心之過。他們的誤判或因一時興起,或受環(huán)境影響,進(jìn)而引發(fā)了悲劇。在《李爾王》中,李爾王突然決定將領(lǐng)土分給三個女兒,讓三個女兒表達(dá)出對他的愛,才獎勵其領(lǐng)土和權(quán)位。大女兒和二女兒巧舌如簧騙得父親開心,得到了獎勵。相比之下,他最愛的小女兒考迪利亞卻說只是以女兒的本分來愛父親,不多不少,而觸怒了李爾王,將其趕出皇宮。在《奧賽羅》中,奧賽羅輕信伊阿古的挑撥離間,質(zhì)疑妻子的忠貞,黑白不分,做出了錯誤的判斷,殺死了深愛他的妻子。奧賽羅在作戰(zhàn)時,指揮有方,有勇有謀,而在現(xiàn)實(shí)中卻失了神,落入了伊阿古的圈套。在伊阿古的精心編排下,奧賽羅看到妻子的手絹在卡西歐那里,相信了伊阿古所言,懷疑妻子與卡西歐有染,怒氣難抑而殺死妻子。伊阿古是操控一切的幕后黑手。苔絲狄蒙娜非常愛她的丈夫奧賽羅,而令人諷刺的是,丈夫卻當(dāng)面指控她是個騙子。在奧賽羅質(zhì)問她手帕下落的時候,她又言語含糊,這更加深奧賽羅的懷疑,進(jìn)而在誤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yuǎn)。
誤判的原因還可從心理層面加以分析?;诟ヂ逡恋碌睦碚?,“本我”、“自我”、“超我”三重人格的激烈沖突,也促成了誤判。在《李爾王》中,李爾王膨脹的“超我”讓他相信大女兒和二女兒對他作秀一般夸張的恭維,忘卻了過分的夸張遠(yuǎn)遠(yuǎn)不是真實(shí)的。對比之下,他最為疼愛的小女兒卻給出了最為平實(shí)的表白,這不僅不能滿足他膨脹的“超我”,更是觸怒了他。他本想給小女兒最大份的財產(chǎn),最期待小女兒說有多么愛他,卻只得到了如此平實(shí)的回答。他最愛的女兒給他的失望讓他怒不可謁,將其趕出皇宮。作為國王,他的“本我”不加克制,為了滿足“本我”,肆意以自己的喜樂決定他人的去留,甚至生命。當(dāng)他經(jīng)歷世人的磨難,受盡兩個女兒的屈辱,才意識到小女兒才是最孝順和最真實(shí)的,才找回了他的“自我”。在《奧賽羅》中,戰(zhàn)爭中自信、自律、勇猛的一面是奧賽羅的“超我”,然而回歸平時的生活中,他的自信卻大大減分。奧賽羅的嫉妒心理加速了他的誤判。奧賽羅雖然在軍隊中地位顯著,但卻是一個黑人,出身低微,全是靠自己的打拼;而他的妻子苔絲狄蒙娜卻是一個白人女子,出身高貴。而勃班修在面對女兒被黑人拐走卻不思悔改之時,也對奧賽羅說過:“這樣一個背叛父親,離家出走的女人,總有一天也會背叛你” (72). 這些無疑都使得奧賽羅在心理上存在陰影,在妻子面前存有自卑和懷疑的心理。伊阿古抓住他的弱點(diǎn),巧妙地設(shè)計便將奧賽羅展現(xiàn)出他潛在的不安與自卑的“本我”,讓他失去了理智,變成了一個嫉妒成性的丈夫。“本我”讓他懷疑妻子的忠貞,“本我”的瘋長,讓他沖動之下殺死妻子,而沒有給她好好解釋的機(jī)會。
3.誤判的結(jié)果
在《李爾王》中,李爾王趕走小女兒后,交出權(quán)力,備受大女兒和二女兒的屈辱,經(jīng)歷人世磨難,幾近癲狂,逐漸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面對趕回拯救自己的小女兒,真心悔過求得小女兒的原諒。然而,一場戰(zhàn)爭最終奪去了小女兒的生命。
在《奧賽羅》中,奧賽羅因自己的錯誤判斷殺死了深愛他的妻子,在得知真相后,他悔不當(dāng)初,臨死前請求卡西歐的原諒,親吻死去的妻子以求諒解,并以死謝罪。善良美麗的苔絲狄蒙娜的死,讓人痛惜。奧賽羅輕信他人,不問清楚就興師問罪,讓人為其沖動而抓狂。
4.結(jié)論
李爾王和奧賽羅都因?yàn)殄e誤的判斷,傷害了最愛自己的人。真相大白后,幡然悔悟,他們都真心悔過,祈求原諒。他們都有各自人性的弱點(diǎn),給誤判以可能性,釀成了悲劇。莎士比亞以其精妙的構(gòu)思,展現(xiàn)出真實(shí)的人性善惡,引人深思。
參考文獻(xiàn):
[1] Shakespeare, William. King Lear.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notes by Liang Shiqiu. Taipei: The Far East Book Company, 2001.
[2] Freud, Sigmund. The Ego and the Id. Trans. Joan Riviere. Ed. James Strachey. NY; London: W.W. Norton Company, 1960.
[3] Shakespeare, William. Othello.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notes by Liang Shiqiu. Taipei: The Far East Book Company,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