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談了送禮,這一篇,我們來談談領導者。
有個弟子跟我聊天,他說,最郁悶的事情是,他在公司里是個老總,但在家里,老婆總是有意無意地行使著領導者的角色,他就成了一個跟隨者。照他的說法,在家里排名有時連保姆都不如。
這件事引發(fā)了一個很有趣的問題——領導力從哪里來?我想把領導與領導者兩個概念分開說。在我看來,領導就是個職位,而職位是可以任命的,或者是法律上賦予的某種權利。比如,你是老板的兒子,老板退了以后你就是老板了,但你不一定是領導者。對領導者,有一個特別簡單的定義——有追隨者的人就叫領導者。而只有領導者,才有領導力。
在美國,每年花在領導力培訓上的錢的多少,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具有社會地位的一個很重要的標志。我們常見有些領導權力好像很大,但常常做那些初級員工做的事情,寫個會議通知也要親自操刀。他沒有意識到,自己作為一個領導者到底應該干什么。其實,領導者的工作就是發(fā)動群眾,解決難題。
我聽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說過,你是一個很好的手工藝人,你是個很好的律師,或者你是個很好的教師,但是你未必是一個好的知識管理者。知識管理者的最大特點就是,你不再為事情負責,而是為事情的結果負責。
有人給我講過,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芭芭拉也有類似的觀點:一個人有沒有領導力,首先看他有沒有追隨者,領導力和追隨者成正比,這跟他有錢沒錢沒關系。領導力嘛,既然是力,就有力大力小的問題。怎么來衡量呢?就是看,你在沒有職務的情況下,還有多少人跟著你。追隨者的數(shù)量、追隨者的質(zhì)量,就是衡量一個人領導力的硬指標。
芭芭拉把追隨者分成五個等級——孤立者、旁觀者、參與者、活躍者和鐵桿者。孤立者,既不明白事,也不參與事,反正就這么呆著,這種人多了,企業(yè)就瀕臨破產(chǎn);旁觀者是眼力勁兒夠,但是不說話,就這么憋著,等著這個領導被另外一個領導干掉——一朝元老,服侍五朝領導。這種人對組織幫助不大,因為他沒有擔當;參與者是追隨者里的中間分子,愿意投入時間和金錢,也希望發(fā)揮個人的影響力。這種人算是個熱心腸,愛憎比較分明,而且比較節(jié)制,任何事情他都是有節(jié)制地參與。
活躍者對組織有一種強烈的感情,精力充沛,積極主動。他們對公司有很深的感情投入,所以努力工作,要么為領導賣命,要么就想把領導拉下馬來,自己成為領導者。這種人的建設力和破壞力都很強的。對領導者來說,可能是正能量,也可能是負能量。而真正的領導者,是擅于利用這一種人的。作為大領導者,最具領導力的,你馬上就能想起幾個人來:甘地、曼德拉……比如甘地,他是一個沒有武裝的君王,不是以權力去征服別人,而是用他的感召力使無數(shù)人追隨他。當他被刺,在彌留之際,依然雙手合十對殺手說:“孩子,你太莽撞了?!边@句話,征服了整個印度。這才叫領導力。
鐵桿粉絲,是積極參與甚至能為事業(yè)獻身的一種人。每一個真正的領導者,其實是靠這幾個鐵桿支撐你打天下的。中國古代的桃園三結義就是一個例子。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里,因為每個人都有更強的自我獨立意識,也擁有了更多信息,所以鐵桿粉絲就更顯難能可貴。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成為這樣一個鐵桿追隨者的時候,一定是因為你內(nèi)心里找到了一個自己真正崇拜的人物;如果你擁有這樣的追隨者的時候,你一定要感恩上蒼給了你這么幾個朋友。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既是某一個組織、某一項事業(yè)的追隨者,同時也是某一個領域的領導者。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好好地想想,作為追隨者,你扮演哪個角色;作為領導者,你如何用好追隨者——哪怕只有一個士兵,一個追隨者。如果我們花點時間去分析和想象一下,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事情會迎刃而解。還是那句話,你是不是領導者看有沒有人追隨,在家里連個老婆都征服不了的人,你還想去征服全公司?想都不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