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山密道有90米長溜滑梯
在眾多兩蔣密道中,最出名的要數(shù)臺北市圓山大飯店的東西兩側密道,尤其是西側密道,除了樓梯,還有90米長的溜滑梯。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圓山飯店是臺灣的“國賓館”,軍警密布,戒備森嚴。曾參與密道興建的老一輩飯店員工回憶,密道是為經(jīng)常來圓山飯店用餐、宴請賓客的蔣介石專門設計的,遇到空襲或是暗殺等危險狀況時,他可以通過密道神不知鬼不覺逃離,不過無論是老蔣還是小蔣,終其一生,都沒有用過這兩條逃生密道。
兩條密道位處圓山飯店地下一樓,推開畫了雕欄玉砌的“逃生門”,原本富麗堂皇的景觀,瞬間成了灰白色的山洞,這就是40多年前老蔣用來逃生的秘密通道。在秘道入口處掛有標示牌,注明了兩條秘道的容納人數(shù):自用1200人,附近居民9496人,流動人口2612人,共計可容納1萬多人做緊急逃生避難之用。記者看到,西側秘道由鋼筋水泥建成,高約2.10米,寬2.23米,全長180米,呈陡降梯形,直通后山劍潭公園。這條秘道內有45盞防爆玻璃燈,在入口處可以看見蜿蜒迂回的階梯,共86級。一旁還有滑梯道供行動不便者緊急逃生。階梯盡頭是平坦的水泥地,再深入往前走,就是出口處,打開兩扇金屬門,就到了劍潭公園,然后可驅車前往士林官邸。東側秘道全長178米,有75級臺階,一樣蜿蜒迂回,出口在北安公園,可通往七海官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圓山飯店12樓的“總統(tǒng)套房”,一進門后右手邊就有緊急逃生樓梯及電梯,可以直達最近東側密道。這兩條密道設有獨立電源、空調、排水、緊急廣播等。兩條密道出口處都有四五米高的石板墻遮蔽,從外面很難看出這就是秘道的出口,因此多年來一直沒有被民眾發(fā)現(xiàn)。目前飯店地下室通往地道的入口處仍設有金屬大門,一般民眾仍不得進入。
新開放的密道荒廢了30年
兩岸對峙時期,蔣介石在他下榻休憩的全臺27處行館設計了多條逃難路線,隨著時代的變遷,有不少逃生密道已經(jīng)荒廢,而也有密道在整修之后重見天日。9月24日,在荒廢30年后,曾經(jīng)的密道——“北113鄉(xiāng)道”重新開通。
蔣介石生前經(jīng)常造訪桃園縣大溪鎮(zhèn)慈湖和復興鄉(xiāng)角板山,為了預防復興通往大溪、三峽的北橫公路被截斷,于是規(guī)劃興建了由復興霞云坪經(jīng)東眼山通往三峽插角的“復興戰(zhàn)備道路”。1975年,蔣介石過世后,這條逃生密道失去戰(zhàn)略價值,加上部分路段地質條件不好,常有坍方落石,當年的“復興戰(zhàn)備道路”就逐漸淹沒在荒草之中。該密道荒廢多年,人跡罕至,但也因此孕育了秀美的山林。前些年,臺島開始吹起單車風,讓這條荒廢多年的密道逐漸成為車友口耳相傳之地。
“總統(tǒng)府”密道依舊神秘
一直以來,臺灣民間就有傳說,“士林官邸”、“總統(tǒng)府”底下有逃生密道,不過始終沒有得到證實,直到2009年,陳水扁被檢察機關提出羈押時,為了證明自己不會逃亡,求合議庭讓他交保,他爆料說“總統(tǒng)”有兩條逃生密道,這才讓這兩條最重要的逃生密道曝光。
陳水扁說,臺灣的“國安”人員曾經(jīng)告訴他,士林官邸和衡山指揮所是通過密道連在一起的,衡山指揮所那邊有一個停機坪,情況危急時可以搭直升機脫逃。實際上,士林官邸通往進入衡山指揮所的密道,是蔣介石為因應暫時需要所建造。不過臺灣軍方強調,目前這條密道已經(jīng)沒有使用,但因為戰(zhàn)略位置重要,一直處于封閉狀態(tài)。
陳水扁爆料,第二條逃生密道,則在“總統(tǒng)府”與“國防部”中間的博愛路,有地下道相通,從“總統(tǒng)”辦公室經(jīng)過博愛路的地下道,就可以跑到“國防部”的頂樓直升機停機坪。不過,臺灣媒體報道說,這條“H”形的地下道,一邊是通風口,一邊是人行道。而且是單向通道,除了逃生之用,“總統(tǒng)府”官員還可以進入“國防部”餐廳用餐,但軍方人員則不準由此進入“總統(tǒng)府”。有消息說,臺灣“國防部”10月將搬遷至大直的新樓,屆時包括衡山指揮所、空軍總部、海軍總部等臺灣的高級軍事機密地帶將完全由各式密道相互貫通。
摘自《福州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