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為滿足社會發(fā)展對技術型人才的需要,高等院校針對教學模式的改革做出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中,高等護理教育通過將臨床實踐引入教學課程,促進了學生知識結構由理論型向實踐型的轉變。同時,臨床實踐教學尚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缺乏足夠的教學經驗,其教學策略還有待優(yōu)化,可通過教學方式、器材管理以及師資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進。
【關鍵詞】 高等護理教育;臨床實踐;作用;優(yōu)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 R471【文獻標識碼】 B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醫(yī)護行業(yè)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高等護理教育教學方式的變革。其中,臨床實踐課程由于具備實踐性強、體驗度高等教學特點,逐漸成為培養(yǎng)護理人才的重要教學手段,在高等護理教學中得到了日益廣泛的運用。為深化其在高等護理教學中的應用,本文對其實踐作用和優(yōu)化策略進行探討。
1高等護理教育中臨床實踐的作用
國家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轉變,社會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在此背景下,高等護理院校針對課程設計進行了不斷革新,包括適當減少理論性課程比重,加入臨床實踐等實驗性課程。其中,臨床實踐課程由于其具有的高度實踐性和體驗性,在高等護理教學中發(fā)揮了重要的教學作用,下文對其作用進行分析。
1.1理論知識深化理解高等護理教育中的理論知識具有專業(yè)性強、內容多、細節(jié)點密集等特點,且由于傳統教學理念過度重視學生對原理性知識的掌握,理論課教學任務繁重,教師通常采取灌輸式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記憶存在一定困難。而臨床實踐課程的內容設計以教材中的原理和理論為依據,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將理論知識轉變?yōu)榫唧w實踐[1]。學生首先經過理論知識灌輸,再于實踐課程中對理論部分的要點進行能動性的探究和體驗,可幫助強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度,深化知識要點的記憶。例如對護理器材的規(guī)范操作要求、相同病癥下不同護理項目的護理差異等。從而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吸收。
1.2實踐能力有效鍛煉護理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yǎng)優(yōu)秀護理人才,為實現該目標,可通過臨床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護理技能[2]。例如在采血的臨床實踐中,學生可通過親身操作和體驗,明確采血過程的注意事項,如止血帶的綁扎時間不宜過長或過短,否則可導致血液流通情況與采血所需條件不符,另外綁扎過緊可能造成溶血現象。另外,由于教材出版受到傳播載體和出版流程等因素的制約,其教學內容有時可出現落后于現階段醫(yī)療發(fā)展的情況,在此背景下,靈活動態(tài)的臨床實踐課程可對該缺陷進行彌補。例如當前醫(yī)療機構的采血工作中真空采血已成為發(fā)展趨勢,而教材中對真空采血內容缺少詳細介紹,教師可通過在臨床實踐課程中安排真空采血練習,從而實現對教材內容的補充,提升學生護理能力。
1.3護理教育層次提升近年來,理論知識教學為基礎,強化學生實踐能力逐漸成為高等院校教學的新趨勢。在此背景下,高等護理院校開設臨床實踐教學,能夠在一定層次上適應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需求,提升學校人才輸出戰(zhàn)略計劃的實踐效果。高校的臨床護理實踐教學,可通過開設實踐課程,以及組織學生進入醫(yī)療機構進行從業(yè)實習等方式進行。實驗室的建立、實踐課程的開設、臨床實踐教學機制的完善,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護理能力,還能夠間接反映學校教學理念的先進性,提升學校教育教學的綜合實力,從而深化護理教學的層次。另外,通過學生反饋的醫(yī)療機構從業(yè)實習報告,可幫助學校采集更加豐富、立體的教學測評結果,從而進一步轉變或改進院校的教學策略,幫助提升護理教學的深度[3]。
2高等護理教育中臨床實踐的優(yōu)化策略
目前,臨床實踐教學的應用在高等護理教育機構中的運用逐漸成熟,但同時,由于部分高等護理教學機構缺乏實踐經驗和先進理念的指導,其臨床實踐課程的策略還有待優(yōu)化改進。為提升高等護理教育機構的實踐教學效果,下文對優(yōu)化策略提出具備一定可行性的建議。
2.1實踐教學方式靈活化臨床護理在實踐過程中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適當調整課程安排,擺脫教材內容的限制和傳統教學理念的束縛,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提升實踐教學效果[4]。具體可通過以下方式進行:采用情景創(chuàng)設法,在實踐課程中營造真實的護理場景,同時為提升模擬場景的真實感和緊張度,可相應設置護理時間限制和護理結果考核等,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臨床實驗的場景中,從而避免學生在實踐課程中的消極參與現象,提升實踐課程的教學效果。其次,尊重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針對相同護理工作中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組織小組討論活動,拓展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增加實踐課程與護理實際的貼近度。
2.2器材管理機制健全化護理器材是開展臨床實踐課程的基礎之一,對器材進行有效管理可有效減少實踐課程的外部干擾因素,提升實踐課程效率,確保各學生能夠充分接觸到醫(yī)療設備、體驗設備操作過程[5]。健全器材管理機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建立器材管理責任制,臨床實踐課程的器材通常統一由數名管理員進行輪流管理,因此可制定管理日志規(guī)則,要求當日值班人員對器材的使用歸還情況、磨損情況進行記錄,一旦發(fā)現器材丟失或損壞,及時通知學校相關負責部門進行器材的補充或維修,保障臨床實踐過程中各器材能夠正常使用。第二,對器材檢修人員的專業(yè)素質進行培訓,醫(yī)療器材在精確性、完好性方面有著嚴格的規(guī)范,因此對檢修員的技術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基于此,學校應注重提升檢修員的專業(yè)能力,保障器材經修繕能夠滿足使用要求,從而提升臨床實踐的教學效果。
2.3臨床教學師資力量強化臨床實踐教學的目的之一,在于通過實際工作內容的體驗,提升學生對護理工作的認知。因此,臨床實踐教學雖然以學生親身參與護理項目為主要教學模式,但同時也需要具有臨床實踐經驗的教師從旁指導,教師根據自身護理經驗進行的點撥和指導,對學生總結課程經驗具有關鍵作用。基于此,高等護理院校應強化臨床教學領域的師資建設,具體可通過以下方式展開:首先,對負責臨床實踐課程的教師進行選聘時,應注重考查其是否具有豐富的臨床護理經驗,從而保證師資隊伍的指導能力能夠滿足實踐課程的需要;其次,分流或直接排除臨床實踐教師團隊中護理經驗不足、護理體驗有待積累的教師,保障師資隊伍的精致度,同時還可減少隊伍的培養(yǎng)成本,提升資源的有效利用率。通過強化臨床教學的師資力量,可提升學生的實踐學習質量,提高臨床實踐教學的效果。
3結語
高等護理院校作為培養(yǎng)護理人才的重要教學機構,其教學質量對未來醫(yī)療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影響力。高等護理教育通過引入臨床實踐教學,并不斷改進實踐教學策略,能夠有提升護理教學的效果。學生通過臨床護理實踐,可進一步認識到自身學習的不足之處,同時深化對護理工作的認知,進而在后期的護理知識課程中以更加端正的態(tài)度投入學習,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yè)素質。
參考文獻
[1] 張國增,等.我國高等護理教育模式的反思[J].教育教學論壇,2012,18(36):115-116.
[2] 陳明,等.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發(fā)展背景與現狀分析及啟示[J].護理學報,2011,18(05):33-36.
[3] 姜小鷹,等.高等護理教育與臨床實踐銜接的影響因素與對策[J].中國護理管理,2011,23(01):12-16.
[4] 劉敏.我國高等護理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價值工程,2011,17(07):211-212.
[5] 周金莉.我國高等護理教育的發(fā)展趨勢、問題及對策[J].現代企業(yè)教育,2012,29(18):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