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各地超高層建筑的建設普遍增多,基坑也越挖越深,建筑基坑的安全與經濟性就需要合理的對比了,本文章就具體項目工程討論幾種基坑支護的實用情況。
【關鍵詞】邊坡支護;排樁;預應力錨索;
一、引言
目前國內超高層的建設很普遍,因為埋深需要及實際使用功能需要,地下室深度均在15米以上,國家規(guī)范規(guī)定5米以上深度的基坑為深基坑,需要做專業(yè)的基坑支護設計;而不同的地質情況和場地情況也決定了選擇的支護形式不盡相同。
二、工程實例
以南寧市某項目為例根據(jù)項目特點地上主樓超高層280米以上,旁邊還有獨立的商場部位,地下室是聯(lián)通的,兩邊地下室底板均在-20米標高,加上基礎厚度,主樓部位的基坑深度在24~25米之間
要做基坑支護我們首先要了解場地的地質情況,項目地質勘察報告中表述擬建場地各巖土層分布及特征分述如下:
(1)填土①(Q4ml):灰黃及灰褐色為主,稍濕~飽和,主要由周邊開挖的大塊黏性土塊和灰?guī)r碎塊等組成,近2年堆填,未經壓密處理,結構較松散。主要分布在場地南側。揭露層厚0.30~18.70m,平均層厚11.65m,屬高壓縮性土。
(2)黏土②(Qdl):棕紅色、黃色,硬塑~堅硬,局部接近填土和灰?guī)r面部分由于被水浸泡過表現(xiàn)為可塑狀態(tài)。含黑色鐵錳質和砂礫等,局部為粉質黏土、礫質黏性土或是粉土。土質相對較均勻,黏性一般。整個場地均有分布,標準貫入試驗實測擊數(shù)為12.0~25.0擊,修正后擊數(shù)為8.4~19.9擊,平均12.9擊。揭露層厚1.10~19.50m,平均層厚7.31m,屬中等壓縮性土。
(3)灰?guī)r③(D3L):灰色、灰白色,角礫狀結構,強風化,巨厚層狀構造,巖層分布不穩(wěn)定,厚度變化大,局部呈透鏡狀產出。巖石較硬,巖體破碎,裂隙充填較多黏性土。送水回轉鉆進不返水,進尺較慢,鉆具跳動劇烈。巖芯采取率低,多數(shù)巖芯呈碎塊狀、餅狀,少量短柱狀。取芯率10%~35%,RQD值在30%以內。本層分布于整個場地,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3.4~68.9MPa,平均32.7 MPa,屬較硬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Ⅳ級。揭露單層層厚0.50~20.50m,平均層厚7.08m。
(4)灰?guī)r④ (D3L):灰色、灰白色,角礫狀結構,中風化,巨厚層狀構造,巖層分布不穩(wěn)定,厚度變化大。巖石較硬,巖體較破碎,局部裂隙充填少量黏性土。送水回轉鉆進不返水,進尺較慢,鉆具跳動劇烈。巖芯采取率較低,多數(shù)巖芯呈長、短柱狀,少量巖芯呈碎塊狀。取芯率30%~80%,RQD值在50%以內。本層分布于整個場地,巖石飽和單軸抗壓強度3.7~111.2MPa,平均42.7 MPa,屬較硬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Ⅳ級。鉆探沒有揭穿該層,揭露最大層厚36.59m。層面標高為44.34 ~ 86.83m。
根據(jù)室內土工試驗成果、現(xiàn)場原位測試結果,并結合地區(qū)工程經驗綜合評價,場地主要巖土層參數(shù)建議值如下表:
主要巖土層物理力學指標參數(shù)建議值一覽表
地震效應分析評價
按《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中3.0.2條劃分,擬建建筑物為超高層建筑,抗震設防類別劃分為重點設防類(乙類)建筑。按照《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 50011-2010)中附錄A,南寧市的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0.05g。
基坑工程評價
基坑安全等級劃分基坑概況
擬建工程設地下室為3層,基坑底板面在設計±0.00以下20米,屬深基坑,勘察期間地下水位在基坑面以上。根據(jù)《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程》(JGJ72-2004)8.7.2,基坑深度大于12m基坑工程破壞后果很嚴重,基坑工程安全等級劃分為一級。
基坑側壁穩(wěn)定性評價
由于場地大部分為填方區(qū),基坑開挖后,基坑壁土層主要為填土①、黏土②、灰?guī)r③層。填土①層厚度較大,土質較差,為含水層,在地表水、地下水的沖蝕滲透、地面堆載、振動荷載及土壓力等作用下,基坑壁不穩(wěn)定。且基坑開挖后在地下水滲透及雨水等沖蝕滲透下,填土①層可能發(fā)生小型垮塌現(xiàn)象。擬建場地有較大溶洞,溶洞內充填硬塑~可塑黏性土和礫石等,基坑開挖施工時可能由于地下水滲透作用,對基坑側壁產生影響,導致基坑壁塌滑。開挖基坑前應先進行基坑支護,再進行基坑開挖。
基坑坑底穩(wěn)定性評價
基坑開挖后,基坑底土層主要為黏土②、灰?guī)r③層。基坑底出露的巖土層主要為灰?guī)r③層,為穩(wěn)定巖層,不會出現(xiàn)基坑隆起現(xiàn)象。但基坑底部較多溶洞,溶洞內充填有可塑黏性土等,且灰?guī)r③層裂隙發(fā)育,存在巖溶裂隙水。在水的作用下,溶洞內充填物有可能會出現(xiàn)基坑隆起現(xiàn)象。
根據(jù)項目的實際情況挖主塔超高層280米以上施工周期長,旁邊的獨立的商場部位施工周期短,地下室是聯(lián)通的,為了合理安排工期,計劃先施工開挖主塔部分,獨立商場待塔樓出地面以后開始施工,現(xiàn)場基坑支護計劃開挖情況如圖1
圖1
二、支護選型
主樓與獨立商場之間因為在場地內,放坡條件充足,所以考慮自然放坡,考慮到雨水沖刷及邊坡穩(wěn)定性,適當做邊坡處理,用C20混凝土做噴射混凝土護坡,自然放坡比例按1:1.5,也可適當放緩坡度,邊坡排水很重要,所以要間隔一定距離布置一道泄水孔,邊坡上部及底部均要做好排水溝,底部間隔一段距離設置集水坑,剖面示意做法如圖2
圖2
根據(jù)現(xiàn)場地質勘察報告數(shù)據(jù)及剖面,總結出東面,西面,南面地質剖面如圖3
圖3
東面以灰?guī)r③層為主,黏土②層只有局部存在,并且不超過3.5米厚度,根據(jù)計算及分析,東面灰?guī)r③層情況穩(wěn)定,不需要做樁支護,只需要按80度角以下放坡,以噴射混凝土加錨桿的形式既可,混凝土標號為C20,厚度為100mm,內置φ6@200*200鋼筋網,墻面間隔2米雙向布置φ50泄水孔,剖面示意如圖4
圖4
南面以填土①黏土②為主,填土①厚度約為10m左右,壓縮性高,不穩(wěn)定,黏土②層厚度約為12m左右,中等壓縮性,根據(jù)計算及分析,南面支護方案定為排樁+預應力錨索,南面基坑邊緣到用地紅線邊緣距離有10m左右,可以考慮樁頂適當放坡以節(jié)約成本,也可降低支護的風險,由于南面場地外道路寬度超過50米以上,錨索可打入土體長度基本不受限制,為了更快完成支護施工,設計確定為由原來的6道短錨索更改為4道錨索,以一道錨索間隔15天施工為例,工期至少節(jié)約一個月以上,單排樁計算1.5m樁徑,間距2m可滿足受力及變型量要求,確定此部位支護設計剖面示意如圖5
圖5
圖6
西面以填土①為主,填土①厚度達到了15~22m,壓縮性高,不穩(wěn)定,對基坑支護設計不利,根據(jù)計算及分析,西面支護方案定為排樁+預應力錨索,西面基坑邊緣到用地紅線邊緣距離只有2~4m左右,無條件樁頂放坡,而紅線外路面寬度有限,按規(guī)定錨索不宜超過道路中心,各方面綜合考慮,最后確定方案為雙排樁+6道錨索,樁單排間距為1.7m,兩排樁之間距離為2.4m,樁徑1.2m,錨索長度均不超過28.5m。此部位支護設計剖面示意如圖6
四、支護分析
由于工期緊張,也考慮過地下連續(xù)墻方案,但是由于基坑底面基本都已經到了巖石出露的灰?guī)r③及灰?guī)r④層,而本項目的灰?guī)r屬較硬巖,連續(xù)墻施工的機械基本無法開展工作,根據(jù)本地經驗,廣西區(qū)內無法找到合適本場地的機械進行地下連續(xù)墻施工,所以從實用性角度考慮,本工程否決了地下連續(xù)墻的方案,而同樣是排樁方案,由于場地過大,內支撐方案的造價要比加錨索貴很多,而且工作面難以展開,按工程經驗,場地條件允許打錨索,而且錨索計算滿足要求的時候,選擇排樁+預應力錨索是最經濟實惠的,只有當場地條件限制,錨索長度無法達到計算要求時,才考慮內支撐。
五、結語
由上述對比結論得出,不同的支護類別的選擇,很多是由場地現(xiàn)場情況決定的,當場地基坑完全為土質環(huán)境的時候,機械可開挖,選擇地下連續(xù)墻方案雖然比排樁+預應力錨索的方案造價高,但是工期卻可以相應縮短。在工期允許的情況下,經濟性高的方案就是排樁+預應力錨索,可調整錨索數(shù)量及長度來相應減小樁徑或加大樁間距,以達到節(jié)約成本的目的。
[參考文獻:]
《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2
《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程》JGJ 120-2012
《錨桿噴射混凝土支護技術規(guī)范》gb50086-2001
《土層錨桿設計與施工規(guī)范》CECS22: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