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近年來發(fā)生在中國的三次大地震——汶川、玉樹、雅安地震為時間主線,通過概括分析社交媒體在地震救助中所發(fā)揮的作用的變化,著力探究08年至今中國新型社交網絡的發(fā)展情況,并結合社交媒體在地震救助中的具體表現,從媒介屬性和傳播特性上極力剖析近幾年中國社交網絡在傳播主體、受眾、內容和方式等方面的變遷。
【關鍵詞】地震 社交網絡 發(fā)展 變遷
一、社交媒體和網絡
所謂社交媒體,即英文social media,在一本名為What is Social Media的英文電子書中,作者指出這種媒體是一種具有高度參與性和交互性的新型媒體,它允許人們自由而富有個性地進行創(chuàng)造和傳播。國內對它的翻譯,還有社會化媒體、社會性媒體等說法。
一般來說,社交媒體是區(qū)別于傳統媒體的一種新型在線媒體,它基于互聯網而生,通過給予用戶巨大的參與空間和主動性,以撰寫、分享、評論等多種形式來實現自我表達、傳播信息、話題討論等?,F在的社交媒體,已不僅是新興媒介形態(tài)的簡單集合,與傳統媒體一樣,逐漸成為收集、整合和發(fā)布信息的平臺。在它的發(fā)展過程中涌現出了許許多多的社交媒體樣態(tài),如論壇、博客、即時通訊、社交網站、百科、微博以及電子商務等。
對于社交網絡的研究其實遠早于社交媒體,但在互聯網出現之前,對社交網絡的研究更應稱之為社會網絡的研究,其主要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側重于社會學的角度。而本文的社交網絡研究,則可稱為網絡社交研究,它是隨著互聯網的發(fā)展,學術界對眾多新生形態(tài)的媒體所建立起來的新型媒體網絡的研究。具體來說,它是一種新的社會關系的網狀結構,每個受眾都是這張網中間的點,而社交媒體在其中承擔的角色,則是把一個個點連接起來的“橋”,這座橋提供了兩點之間唯一的路徑,它所指向的社會關系不斷外延,繼而產生了巨大的新型社交網絡。
二、社交網絡發(fā)展
08年到13年的五年,是中國社交媒體和網絡急速發(fā)展和完善的五年。與傳統社會網絡對于地震救助的作用不同,大量新興社交媒體構筑而成的社交網絡為地震救援提供了更高、更快、更廣的助力,也為傳統社會應對突發(fā)災難性事件提供了良好的補充。
08年的汶川,彼時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微救援手段尚未誕生,人們只能通過論壇、貼吧、博客等社交平臺進行信息搜集與傳播,受限于熟人關系及PC網頁訪問模式的缺陷,地震災情很難得到快速有效地發(fā)布。即使是這樣,人們依然通過手機、數碼相機、DV等記錄載體,及時將災情、救援等信息借助網絡傳播出去。比如,百度貼吧IP為61.161.76.*的網友,在震后6分鐘就發(fā)布了“四川地區(qū)發(fā)生地震”的消息,比官方媒體新華網快了11分鐘;5月 14日,大二學生張琪得知救援部隊無法在汶川降落,便跑到網吧寫下“我是汶川人,直升機可從這里降落!”的帖子,發(fā)在QQ群和百度“汶川”吧里,隨即便在網上迅速傳播開。翌日,救援部隊通過與張琪的聯系順利降落在汶川縣城附近,終于開通了汶川的空中救援通道。隨著地震救援工作的全面開展,互聯網還成為了領養(yǎng)地震遺孤的主要通道,百度貼吧截止20號就已有相關帖子近60萬個,以“汶川地震尋人吧”為主要平臺的互聯網尋親通道,也迅速蔓延開來。中國的移動社交網絡在那時還不成熟,災情信息傳達的話語權仍然掌握在傳統媒體手里,但以論壇、貼吧、博客、QQ空間、校園網等為主要力量的新型媒體仍第一次在重大自然性災難事件中集體發(fā)聲,以其相對以往無以倫比的全面性、及時性和服務性,為汶川地震的救援和災后重建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如果說2008年汶川地震是中國社交網絡大規(guī)模救助的第一次試水,那2010年玉樹地震則無疑是對社交網絡的一次深度考驗。早在地震前的09年,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微博就已由新浪網推出,而伴隨著以智能手機為核心的移動終端的快速普及,基于網頁瀏覽模式的社交網站大規(guī)模轉向移動應用。再加上SNS逐步擴大受眾范圍、個性化社交平臺大量涌現、即時通訊工具迅猛發(fā)展等,新型社交網絡在玉樹地震當中所發(fā)揮的作用,無論是傳達災情、通報救援、網上募捐等等方面,都已經顯現出超越傳統社會網絡的巨大優(yōu)勢。相比08年社交網絡剛剛起步,玉樹地震救助當中折射出來的社交媒體不僅在技術形態(tài)上逐步實現移動化、融合化,在傳播屬性上也具有了更強烈的社交化特征。中國的社交網絡,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已經逐漸形成了強大的信息交流場。
雅安地震中,伴隨著微博、微信的出現與成熟,大量社交媒體在市場沖擊下的潮起潮落,中國社交網絡的結構逐漸趨于穩(wěn)定。而其愈加明顯的社交化特點在此次地震援助中已由初露崢嶸變得顯露無遺,比如:雅安地震發(fā)生僅僅一分鐘后,“@中國地震臺網速報”就通過新浪微博發(fā)布了地震自動測定信息;地震6分鐘后,蘆山縣網友即通過手機發(fā)出“…震中肯定在蘆山縣!”的微博內容,遭到瘋狂轉發(fā)和評論,引起巨大關注;4月20日下午四點,谷歌率先為此次地震上線“谷歌尋人”,至20日晚,百度、騰訊、搜狐等國內主要網站也紛紛開通尋人平臺,騰訊還開通“雅安地震救助”的微信公眾號作為地震救助信息集散平臺,使得尋人平臺的渠道越來越寬;除了各公益、慈善組織利用微博、微信發(fā)布捐助信息外,新浪微博、騰訊微博與微信還分別推出捐助項目,大眾點評等社交平臺也紛紛開通“團捐”通道,通過各種形式發(fā)布捐助信息,在短期內募集了大量的錢財和物資。從經歷試水、遭遇考驗到雅安的華麗表演,社交媒體全面反戈傳統媒體的深刻轉變,已經預示著傳統媒體一家獨大的局面一去不復返了。日趨完善的社交網絡在此次地震中的表現,以其快速傳達性、廣泛滲透性、自由交互性等特點,宣告著信息傳遞的游戲規(guī)則已悄然改變。由新興社交媒體連接而起的中國社交網絡,在這五年,逐漸走上了媒介社交化、應用移動化、形式多樣化、內容真實化的道路。難怪有媒體人在目睹了此次地震救助中社交媒體所發(fā)揮的作用時感嘆:“9·11,鳳凰;5·12,央視;4·20,微博”。
三、社交網絡傳播變遷
五年內的三次地震,是中國社交網絡傳播變遷的一面鏡子,從當初作為傳統媒體的補充而輔助救援,到如今羽翼已豐,獨自成為地震救援工作的重要力量,其蛻變歷程,可謂清晰而深刻。
從汶川到雅安,社交媒體無法阻擋的移動化和融合化趨勢,就像當初BBS以點對面取代了Email點對點的交流方式一樣,堪稱其發(fā)展的歷史性跨越。這種媒介屬性的變遷當然不僅僅是社交媒體之間相互競爭的結果,從04年跨入Web2.0時代到如今逐漸迎來Web3.0時代,互聯網技術的進步是社交網絡逐漸塑形最重要的推手。移動化意味著我們逐漸告別對PC網頁瀏覽模式的依賴,我們可以把一個強大的信息交流平臺自由攜帶在身,無論是智能手機、平板電腦還是其它移動終端,都成為這種移動信息的完美載體。而融合化,一方面意味著新興社交媒體已逐漸整合了傳統媒體的媒介形態(tài);另一方面也昭示著多種社交媒體之間的內容也逐漸向聚合化靠攏。
除了移動化、融合化,中國社交網絡的塑形還表現在其越來越強烈的開放性和自由性。在新媒體時代,受傳的界限逐漸被消解,任何人只要擁有互聯網接入和可操作終端這兩者,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發(fā)起者。而UGC的自由化和普遍化,又使專業(yè)新聞事業(yè)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個人、媒體、政府三者以前相對嚴格的等級關系也因社交網絡的低門檻和易接觸變得松弛起來,而今三者相互監(jiān)督和制衡,營造出一個更加透明和高效的傳播環(huán)境。
當然,高度的交互性和廣泛的滲透性從來都是社交網絡的立身之本。相比傳統媒體自上而下的剛性傳播,新型社交網絡旨在建立一個自由交流的輿論場,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傳播者和議題的設置者,在此輿論場中,軟性傳播成為主導,它強調主動和民主,摒棄強制和階級。它通過為陌生人建立一種弱關系,并為曾經被動的受眾貼上節(jié)點的標簽,成為社交網絡結構洞的中間人,而賦予了社交網絡不同以往的新面貌。當某個結構洞中間人發(fā)出信息,其他與它有著弱關系的節(jié)點接收該信息并將其再次發(fā)出,這種由點至點和由點而面的復合傳播形式,造就了信息病毒式的擴散。
在中國社交網絡的建構中,社交媒體承擔著一種謂之“關系橋”的角色,它每一點細微的變化,都對整個社交網絡的塑形產生著直接而明顯的作用。從Email到SNS再到移動應用,每一次媒介形態(tài)的跳躍都帶來了社交網絡的新階段。而汶川、玉樹和雅安地震中社交網絡表現的變化,正是其這幾年歷史性蛻變的最好證明,它證明了由媒介形態(tài)導致的社交網絡傳播特性的變遷正空前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參考文獻:
[1]閔慶飛、王彥博.社會化媒體的影響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2]王秀麗.微行大益——社會化媒體時代的公益變革與實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吳保來.基于互聯網的社交網絡研究——一種技術與社會互動的視角[D].中共中央黨校博士學位論文,2013.
[4]曹博林.社交媒體:概念、發(fā)展歷程、特征與未來——兼談當下對社交媒體認識的模糊之處[J].湖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