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希得字逢原,一字叔剛,潼川人。嘉定十六年進士。授小溪主簿,待次①三年,調(diào)盤石令。會蜀有兵難,軍需調(diào)度不擾而集,更調(diào)嘉定府司理參軍。改知蒲江縣。巨室挾勢,邑號難治。希得綏強扶弱,聲聞著聞。同知樞密院事游似以希得名聞,召審察,遷行在都進奏院,通判太平州,改福州,徒步至候官,吏不知為通判也。
召為國子監(jiān)丞,遷太府寺丞。時帝斥逐權(quán)奸,收召名德,舉朝相慶。(1)希得以為外觀形狀,似若清明之朝,內(nèi)察脈息,有類危亡之證。乃上疏言:“夫危亡之事不可有,而危亡之言不可亡。朝廷者,萬化之所自出也,實根于人君之一心。禍根猶伏而未去,不幾于安其危乎?”帝改容曰:“朕決不用史嵩之②?!?/p>
遷知大宗正丞兼權(quán)金部郎官。希得言:“財用困竭,民生憔悴,移此不急之費,以實軍儲,以厚民生,敬天莫大于此,豈在崇大宮宇,莊嚴設(shè)像哉!”又條救錢楮三策,請置惠民局,帝皆以為可行。
進秘書丞,尋遷著作郎,授江西提舉常平。役法久壞,臨川富室有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遂提點刑獄,加直秘閣。未幾,加度支員外郎,尋直寶章閣,移治贛州。盜有偽號“崔太尉”者,據(jù)石壁,連結(jié)數(shù)郡;劉老龍待聚眾焚掠,一方繹騷。希得指授方略,不五旬平之。尋召為秘書少監(jiān)兼中書門下省檢正諸房公事。入對,言君子小人邪正之辯,且曰:(2)“君子犯顏敢諫,拂陛下之意,退甘家食,此乃為國計,非為身計也。小人自植朋黨,擠排正人,甘言佞語,一切順陛下之意,遂取陛下官爵,此乃為身計,非為國計也?!?/p>
護江陵有功,召為戶部侍郎。帝曰:“姚希得才望可為閫帥?!痹t增沿海舟師,希得為之廣募水軍,造戰(zhàn)艦,蓄糧食。去官,庫余羨悉以代民輸。召為工部尚書兼侍讀。入侍經(jīng)筵。景定五年,召為兵部尚書兼侍讀。會星變,上疏引咎,乞解機務(wù)。請致仕,詔不許,力請,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金紫光祿大夫、依舊潼川郡公致仕。年八十有七,臨終,作書別親戚而后卒。遺表聞,帝輟朝,贈少保。
(節(jié)選自《宋史》,有刪改)
注:①待次:舊時指官吏授職后,依次按照資歷補缺,泛指候補者。②史嵩之:南宋大臣。史料記載史嵩之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希望能建功立業(yè),但為了達到目標,他可以不擇手段,這也是他遭人唾棄的一個重要原因。
問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會蜀有兵難,軍需調(diào)度不擾而集 擾:干擾,遇到困難
B.以厚民生 厚:增加,添補
C.臨川富室有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 竟:竟然
D.去官,庫余羨悉以代民輸 羨:剩余的
2.下列句子中,能表現(xiàn)出姚希得直言敢諫的一項是( )。
①希得綏強扶弱,聲聞著聞;②豈在崇大宮宇,莊嚴設(shè)像哉;③禍根猶伏而未去,不幾于安其危乎;④臨川富室有賂吏求免者,希得竟罪之;⑤小人自植朋黨,擠排正人,甘言佞語,一切順陛下之意;⑥姚希得才望可為閫帥。
A.①②④ B. ①③⑤ C.②③⑤ D.④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姚希得十六歲時考取進士,被授予小官。而在順利解決了蜀地征兵困難后被調(diào)任為嘉定府司理參軍。又因治理蒲江縣出了名氣,經(jīng)官員游似審核后調(diào)至行在都進奏院,委以他職。
B.滿朝官員慶賀皇帝排斥權(quán)奸、招攬名德之際,姚希得卻進言說,朝廷仍潛伏著禍根,不該在猶有危險的情況下而感到滿足,皇帝聽后也表態(tài)不任用史嵩之。
C.姚希得嚴格執(zhí)行役法,給向官吏行賄的臨川富紳定了罪;治亂有法,先后平定了冒充“崔太尉”的強盜、聚眾焚掠的劉老龍等。
D.姚希得無論身在何處為官,都盡心盡力履行職責(zé)。在任兵部尚書后,正趕上彗星變化,于是上書請求辭職,并極力請求退休,最終以資政殿大學(xué)士、金紫光祿大夫、依舊潼川郡公之位離任回家。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參考答案】
《姚希得傳》
1.C(竟:最終。)
2.C(①句表現(xiàn)其治理之功;④句表現(xiàn)其嚴肅役法;⑥句是皇帝對他的贊譽。)
3.A(“姚希得十六歲”錯,原文是“嘉定十六年”。)
4.(1)姚希得認為,從朝廷的外部觀察其形勢狀況,好似清明的朝廷;從朝廷的內(nèi)部觀察其運行狀況,有些像危亡的國家。
(2)君子敢于冒犯皇上勸諫直言,違背陛下的意愿,退職回去后以家居生活為樂,這是替國家打算,而不是為自己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