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8日,習近平走進北京一家慶豐包子鋪,被網友發(fā)到微博上受到關注。晚些時候,習近平坐過的桌子被搬走,店長說是要留存起來。同時,有報道稱,為了能夠吃到“主席套餐”,有天津和武漢的市民專程坐高鐵到北京來吃包子。在某個時段,慶豐包子鋪排隊者被排到了400號開外。更有媒體扒出了慶豐包子鋪的前世今生——原來慶豐包子鋪是國資企業(yè),被譽為“舌尖上的國資”。
伴隨著習近平到慶豐包子鋪就餐消息的傳開,慶豐包子鋪火了,更包括習近平點的套餐,用的桌椅以及所坐的位置。客觀來說,這件事本身體現了國家元首或者說是政治公眾人物對于一個飲食品牌的認可,同樣也是對于食品安全建設的肯定。但是,把習近平所坐的桌椅都收藏起來,或者那些專程乘高鐵不遠千里來北京吃“主席套餐”的做法,就著實有些過了。
慶豐包子鋪,是一個老店。食品應該有其特色,不然主席不會來吃。但是,這絕對不應該成為部分外地市民千里迢迢來北京只為吃包子的理由。美食,每座城市都有它的特色。人們想要感受一下政治人物用過的東西,其實是公眾參與政治生活的跑偏,甚至有一些失去獨立人格和獨立思考的味道。
需要明確的是,現代政治不是只追求花邊新聞的娛樂圈。習近平在慶豐包子鋪用的套餐、桌椅和碗筷,都不過是一些生活中常見到的普通物件。這些東西,本身是沒有任何收藏價值的,甚至沒有任何紀念價值??墒?,現實生活中,仍然有如此之多的人對政治公眾人物使用過的東西過度追捧。這要么反映了對領導人的個人崇拜情結,要么反映了部分人沒有關注到習近平走進包子鋪的真實用意。類似于這樣的事件,給社會提出了這樣一個嚴肅問題——作為現代政治下的一名公民,我們如何對待領導人使用過的物件?如何去關注政治人物的一言一行?如何更好地去參與政治生活?
【素材解讀】
公眾關注領導人的政治活動及日常生活,要盡可能地擺脫這些具體的物化層面,轉而去關注領導人說了什么、做了什么,以及給社會帶來了什么樣的變化,要去關注領導人在體制改革、社會保障與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做了哪些實事,我們的生活質量以及幸福指數有沒有得到提高,我們的夢想有沒有實現,每個人有沒有“出彩機會”,等等。我們該盡量少去關注領導人吃了什么套餐、穿了什么衣服等八卦。
看淡慶豐包子鋪,看重習近平總書記在路邊小店就餐所傳遞出來的群眾觀念和平民情懷,盡量不要把這一類的新聞特殊化。這才是國家領導人所希望看到的大眾反應。事實上,看到這些事情的本質,是現代市民、現代公民應該具有的素質,只有達到這樣的水平,公民社會才有希望,個人崇拜和奴隸社會的意識才不會死灰復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