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曾以對比分析手法,概要述評過秦文華與羅選民兩位博士論文,其時以羅文為倚重,皆緣于羅文與秦文相比,更側重于翻譯的實踐指導。然綜觀來看,在“互文”理論與翻譯的關系辯證研究中,秦之《翻譯研究的互文性視角》亦有其過人之處,本文擬嘗試再度對此著作作以述評,淺顯之處,僅作拋磚引玉。
[關鍵詞]對比分析;述評;互文;翻譯
引言
《翻譯研究的互文性視角》該書于2006年10月于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與羅選民博士論文答辯(2006年10月)在同月份,系南京大學博士秦文華的博士論文的修訂、擴展而成。依本文之見,該書予人以總體印象是,一部具有哲學味道,頗具文學批評理論的翻譯互文性研究著作,具有文字流暢、涉及面廣等特點,以本文自有的視角來看,可謂一部少見的博士論文精品。
一、概要述評
該書共分七章。第一章為緒論,審視我國翻譯研究現(xiàn)狀,闡述互文性術語的緣起及該理論的發(fā)展流變,提出互文性視角研究翻譯的新方法;第二章為互文性翻譯研究入口:解讀文本,從狹義到廣義闡述文本,討論文本寫作中的互文性隱喻、從現(xiàn)象文本到生產文本的文本閱讀、被視為二度書寫的文本翻譯等問題;第三章為互文性翻譯研究視點拓展:多重主體交互,著重于作者(在互文性記憶中寫作)、讀者(識別記憶與自我闡釋)、譯者(入乎其內,出乎其外)、另類反思(力爭主體席位的語言)等角度闡發(fā)互文性理論;第四章為在翻譯的互文性運動之“場”中:語言、符號、文化、文學互動(本文想要提出的是,語言符號屬于符號系統(tǒng)的重要成員,符號又屬于文化范疇的重要媒介,這里產生多重交叉關系,不如將語言放在符號范疇,將符號放在文化范疇內展開論述;此外,雅克布森從語言符號角度對翻譯提出的分類,也或多或少存在交叉的問題,即語言屬于符號范疇,同一門語言內部的轉換行為為語內翻譯,不同語言間的轉換行為為語際翻譯,符號與符號間的轉換行為為“符際翻譯”,其實漢語與英語間的翻譯也屬于符號間的轉換行為,而雅克布森可能要表示的是語言以外符號間的轉換,如此,不妨將符際翻譯改成“非語符翻譯”,但這樣也存在一個問題,即:語言轉換成畫面類的翻譯行為就被排除在外了。),探討翻譯概念的互文性延伸、最為互文性轉換活動的翻譯:重建巴別塔的努力、翻譯的快樂與極樂:面對異質文化、文學翻譯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互動生成等;第五章為翻譯研究或實踐中難以回避的維度:對社會歷史關系作用的再度把握,探討了超越理解的屏障(翻譯研究的互文性解蔽)和遭遇雙重權利話語操控的翻譯;第六章為宏觀視域下的微觀應用:返回文本,討論了解構性與建構性(寬泛思考與具體操作)和在翻譯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間(考察翻譯文本的互文性);第七章為結語:無法終極的終極意義。
通過對比分析,本文以為,該書可以與羅選民的博士論文互參閱讀,可以相互補充,但兩種文本的研究對象雖然都為翻譯,但不屬于同一研究層面。概要說來,羅文關注的是譯文、理論和實踐,秦著關注的是廣義范疇下的“翻譯”,包括寫作行為、翻譯行為、閱讀行為、寫作過程(編碼過程)、翻譯過程(解碼過程)、閱讀過程(解碼過程)、翻譯標準等,但沒有囊括翻譯的策略、翻譯教學、翻譯方向等。
二、結語
關于該書的優(yōu)點與各種啟發(fā),筆者讀后有所思考,下文概要闡述自我見解,僅作拋磚引玉。
首先,該書雖以“翻譯研究”為切入點,但沒有對翻譯研究給予界定厘清,融合了寫作行為、閱讀行為、寫作過程、閱讀過程等非翻譯因素,且在翻譯范疇內部也沒有關于翻譯策略、翻譯教學、翻譯方向等的闡述,反倒是闡述了許多文學文本批評類的成文,酷似文學批評,又頗有哲學著作的味道。
其次,該著雖以譯作文本中的互文現(xiàn)象立論,可隨著文本分析的深入,則感覺互文性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寫作、閱讀、翻譯,甚至連人類所有思考、所有行為無不帶有互文性的烙印,似乎在一定程度過多偏離翻譯研究,似乎與宇宙全息論頗有相似之處。
再次,相關處言辭過于絕對。人是宇宙中的一顆分子,人的活動從哲學而言,就是認識宇宙的行為,但一代人只能認識宇宙的一點側面,一代一代積累下來也只是滄海一粟。同理,互文性用于文學研究、翻譯研究、文化研究,也只能關注其中的一個層面,而不是全部,只能解決局部問題,而不是全體。該書55頁,作者認為,“在互文性視角下,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原則就是互文性”,這里的主要原則不如改為主要特征,因為原則為著書立說的要求和原理,是作者的行為規(guī)范。
第四,作者從編碼角度(寫作層面=作者)闡述文本構成過程中的互文性,也是作者主張文學作品互文性為其根本原則的理論反映。就本質而言,互文性研究屬于以文本為對象的研究,因此不論文學研究還是翻譯研究,互文性理論比較適合于探討文本的解碼研究,不適合指導文學文本和翻譯文本的編碼。
第五,作者意圖用源自中世紀的普遍理論的延續(xù)成果,即美國喬姆斯基的語言普遍理論來證明“語言的共性”,即基本結構占90%,以便證明互文性特征的普遍性。如果語言間的基本結構達到90%的相似,這些語言肯定屬于同源語或同類語言。漢語和法語兩門語言的差異程度非常明顯,法語中的人稱代詞有je,nous,tu,vous,il,elle,ils, elles, 而漢語是我,我們,你,你們,您,您們,他,他們,她,她們,它,它們,兩種語言間的代詞看似相似度較大,但在語句層面的表征差異比較大,因為根據人稱代詞所統(tǒng)領的性別不同,單復數(shù)的差異,都會導致語句中動詞、形容詞和副詞產生相應的變化,且漢語的語序、句調差異也很大。普遍語法理論指涉的是語法理論適用于世界上近3000種語言,而每一部普遍語法所采用的語言參數(shù)不過三四種,最多不過七八種,顯然無法代表世界上的所有語言。
終了,在本文視角下,需要提出的是,在涉獵面如此廣泛的情況下,該書能夠如此深度地剖析翻譯問題,是值得效仿的。
參考文獻
[1]秦文華.翻譯研究的互文性視角[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10.
[2]羅選民.互文性與翻譯[D].香港嶺南大學,2006.
[3]程錫麟.互文性理論概述[J].外國文學,1996(01).
作者簡介
耿維峰,男,東北電力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