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得知懷上石頭的時候,我心里一直有著隱隱的擔憂。我的成長路上有很多迷茫和痛苦,如果有了兒子,我該怎么去對待他呢?我會不會不自覺地也成為我爸爸那樣的人?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我很擔心把孩子帶入這樣一個惡性循環(huán)里。這種擔心從李燃懷上石頭的一刻開始一直到現在都存在著,并且會從各方面敲打著我,提醒我經常進行自我審視。
家里少數不必服從多數
由于職業(yè)關系,我和孩子一直“離離合合”。但我知道,在一個孩子特別是男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親的角色尤其重要。孩子小的時候覺得養(yǎng)孩子挺簡單,滿足吃喝拉撒玩就行了?,F在石頭已經是一名小學生了,需要家長下真功夫了,要多跟孩子互動,多做心靈交流,所以我用大部分的時間跟他一起玩,給他帶來信任感,讓他覺得有父親在就有安全感。
在我們家,目前我和石頭媽努力做到幾個方面:第一,多花時間陪孩子,這種陪伴可不是一種被動的消極陪伴,因為有些孩子的問題是要通過陪伴和觀察才能夠發(fā)現的;第二,每天晚上等孩子睡著,我會和他媽媽在書房討論這段時間孩子的情況和家里的情況;第三,定期召開家庭會議。
想要跟孩子交流通暢,并不是一直和唐僧一樣在孩子面前叨叨叨,或者愛搭不理地陪伴,而是要用心。我的經驗是要打開所有感官,首先眼睛要打開,要時刻敏銳地知道他那邊什么情況、怎么回事。比如我在上網時,孩子在另一邊玩,要知道孩子會有什么問題。再比如,我在看電視,聽到孩子在另外一邊老哭,不會熟視無睹,只喚他:“別哭啦?!比绻袛嗍瞧胀呐?,不重,就讓孩子自己處理。有時候孩子哭得實在控制不住,就得琢磨一下,到底怎么了?該抱的時候,去抱抱他,應該知道他在生活當中會有哪些變化,情緒有怎樣的轉變,要了解自己的孩子。
只要有時間,我常常和石頭媽躺在床上聽她聊石頭一天的情況,聽到疑惑時我也會打斷她:“不對,等一下,他為什么會有這種情況?”我會帶著思考聽,而不是例行公事似的“嗯嗯,啊啊”,聽完昏頭大睡,否則就相當于把教育的擔子全部推給了另一半,這樣等于無效的溝通。時間長了以后,夫妻之間就會產生分歧。當分歧出現,受影響最大的自然是孩子。
我們家里還經常召開家庭會議——只屬于家長的會議。每隔半年開一次,我是會議主持人,會議成員包括我們請的阿姨、媽媽、奶奶或者爺爺。會上我會布置一些事情,或者跟大家講一些原則,說一些道理。有些事情我和我老婆忙顧不上的,會讓阿姨替代我們去處理。比如,我會交代阿姨:“現在妹妹說話已經很完整了,你要耐心一點,對待女孩子不能像對石頭那樣,她有更強的自尊心,你要呵護她一點,不能簡單粗暴?!比绻棠淘冢揖蜁f:“有時候出現問題,少參與。你不是在看中央臺的電視連續(xù)劇嗎?回屋看吧,少參與,少動手,看著他們高興就行?!蔽姨貏e理解,很多家庭都存在一個問題——車輪戰(zhàn)。這就是獨生子女會遇到的問題,4個或者6個大人,為了一個孩子,最后各執(zhí)己見,連翻舊賬再帶新仇,最后吵得不可開交,其實孩子早就沒事兒了。
孩子心里會這樣想:我奶奶向著我,下次我就找奶奶。這家里誰最強勢,我就賴著誰撐腰,這樣一個家就亂套了。
我在我家的角色就是“總惦記師”,我們家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發(fā)揮他的作用,不然孩子就會有缺失。這個作用的多與少、工作量是大還是小都無關緊要,但是要參與進來,有一家人的參與感和歸屬感。在不久的將來,希望我家的家長會議最終會進化成家庭會議,隨著孩子的長大,這一天應該不遠了。
教子要與老人保持安全距離
我爸爸好為人師,就愛給別人上課,我多少受到些影響,經常也愛說幾句。小燃一聽到我開始“上課”,自動默不作聲了,我知道這些都是從父親那里遺傳過來的。
我媽媽在喜劇方面有表演天賦,這點我爸就放不下來。他是那么古板的一個人,在喜劇方面完全不靈,連一句喜劇臺詞的表達方式都好生硬、好笨拙。但他擅長總結宏大作品,發(fā)揚、概括并闡釋。 我媽媽當年最經典的作品叫《兩個心眼》,直到現在我遇到她的老同事,還經常聽他們提起這個經典的喜劇作品。相對父母來說,媽媽比較懂人情世故一點,但又因為是女人,總愛婆婆媽媽。在我教育石頭時,只要奶奶在旁邊,我都不想讓她多干涉,特怕石頭奶奶給孩子帶來一些不好的暗示和習慣。
參加《爸爸去哪兒》之后,我總結出一個重要結論——不要讓孩子跟老人一起關注無意義的話題。這種無意義的話題經常在我媽媽身上出現,比如大家坐在一起吃面條,她會不停讓孩子將注意力放在面條粗細寬窄和口感上,而且能不停地說,每次都煩得我不行。一遇到這種情況,我會趕緊阻止奶奶,將全家人的注意力轉移到國家大事上。我之所以如此排斥這點,是因為它對我從小產生了影響,我不希望男人每天被這種生活的瑣事吸引住,沒有意義。還不如趕緊吃完面條,去做點有意思的事情。
我覺得這是我爸媽之間的一個重要的矛盾,也是男女間天然的差別。其實我爸媽都是特別好的人,我爸如果找一個稍微弱勢一點、像我媳婦兒對我一樣包容的人,他的才華會施展得更好;我媽如果遇到的是一個脾氣、性格能包容她一點的男人,沒準也能很好地生活在一起。只可惜他們就像針尖對麥芒,都太尖銳,遇到一起,誰也不讓誰,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近幾年許多愛情婚姻題材的影視作品,我都十分關注,比如《金婚》《激情燃燒的歲月》,包括我自己拍的電視劇《父母愛情》,都讓我有所反思。尤其是《父母愛情》這部以“我們父母那輩的愛情”為主題的電視劇,更多映襯在中國歷史變遷的大背景下人與人如何相依為命,彼此間相互理解、相互照顧,一起攜手往前走,它展現更多的是一種幸福和快樂。雖然劇里人與人中間也有爭吵,有哭鬧,有分離,但總體來說,這一生,在磕磕碰碰中,一家人的內心一直是滿足的,這難道不應該是生活的方向嗎?
金子要磨不要打
剛得知懷上石頭的時候,我心里一直有著隱隱的擔憂。我的成長路上有很多迷茫和痛苦,如果有了兒子,我該怎么去對待他呢?我會不會不自覺地也成為我爸爸那樣的人?從小受到父親的影響,我很擔心把孩子帶入這樣一個惡性循環(huán)里。這種擔心從李燃懷上石頭的一刻開始一直到現在都存在著,并且會從各方面敲打著我,提醒我經常進行自我審視。
對石頭的教育,帶石頭參加《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錄制,包括寫這本書,好像都是為了證明自己走出來了——我和我的父親不一樣。 但有的時候,我依然擺脫不了父親留在我身上的烙印。
從石頭出生到現在,除了和他鬧著玩的推推搡搡,我只打過他一次。
大概在石頭3歲多的時候,有一次,石頭和外婆在車庫玩兒,玩著玩著,石頭對外婆不禮貌地嚷了起來:“你怎么這樣!” 說完還推了外婆一把。 這場景正好被我看到,我生氣地喊:“石頭!你干嗎呢?!” 接著朝他屁股上狠狠踢了一腳。然后讓他罰站,并警告他“要是再對外婆不禮貌,就把你關到小黑屋里,讓你好好反省”。 罰站了一會兒之后,我讓他向外婆道歉,他一邊抹著眼淚,一邊小聲哭著說: “外婆……對不起……” 然后就吧嗒吧嗒掉下眼淚。外婆心軟,一個勁兒說:“小孩子控制不住自己,力氣大點,沒事兒。” 我說:“媽,您先進屋去吧?!?/p>
在我看來,讓孩子從小知道孝敬老人、尊敬老人很重要,不能因為他在家最小就可以無法無天。很多小孩子對爺爺奶奶指手畫腳,頤指氣使,還任意發(fā)脾氣,而爺爺奶奶出于寵愛,對孩子失去原則,慣得孩子沒樣了,這在我家絕對不允許。原則就是原則,誰都不能破壞,父親就是家庭規(guī)則的制定者和維護者,遇到這種情況,必須要站出來。 但說實話,在我踢他的那一刻,我的心柔軟了一下,眼淚差點兒掉下來。因為,我踢完他,他的第一反應是過來拉我的手,或許他是想安慰我,讓我別生氣,或許他是想說:“爸爸,咱們不是好朋友嗎?為什么要打我呢?”是啊,誰愿意打自己孩子呢?但在那一刻,我還是狠下心訓斥了他。
每個父母對孩子都有期望,在石頭0-6歲的時候,我以一個比較寬松的環(huán)境養(yǎng)育他,盡量以一種不壓抑他的天性的方式來教育他。但隨著他的慢慢長大,帶給我的挑戰(zhàn)也越來越多,我對他的教育標準也逐漸提高。焦慮感和要求一多就會產生類似的沖突,一著急,本能反應就是動手揍一頓。
過后我反思,不能因為對孩子產生了期望,就用粗暴的方式教育他改正。我們應該讓他發(fā)自內心地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好,而不是如此極端地去迫使他認識到錯誤,讓他難堪——就像父輩曾對我們做的,總是用詆毀、侮辱、傷害的方式來教育我們。孩子的感受不好,他也不可能做得好,甚至會更加叛逆。
反思、改進、耐心……當我?guī)е@些去教育石頭的時候,希望有一天,石頭不會說:我和我的父親不一樣。
(待續(xù))
摘自《父親的力量》
郭濤著
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
定價:¥3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