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熱心慈善的富翁向三個貧困家庭提供捐助,卻得到迥然不同的結果。
一家拒絕,以為是施舍——這是戒。
一家猶豫,聲明要償還——這是慮。
一家欣然,感激地接受——這是善。
面對他人的善心與善舉,我們理所應當以善回應,在這一來一往中,愛在傳遞,善在弘揚。
戒者,乃戒心、戒備,實在要不得。就好比在凜冽的寒風中饑寒交迫的時候,突然有人端來一屜熱騰騰的包子,你卻嗤之以鼻,眉眼高揚,啐了一口唾沫,拂袖而去,這是多么讓人心寒??!比起施舍,我們更應說是幫忙與互助,沒有富人與窮人間的高低貴賤,將彼此聯系的應該是共同進步,謀求大眾幸福的溫暖紐帶。若存戒備,則是筑起冷酷高墻,密不透風,愛也無從滲入。
慮者,乃憂慮、焦慮,也非上策。慮者將他人輕松的好意化為了自己肩上無形的千斤重擔,他們明白接受應當回報,卻并未透徹領悟這回報的內涵。他們將目光聚集在所接受的善款上,思量著自己日后是否有能力負擔起這重債,殊不知若是把接受的善心融入生活,發(fā)散出去,盡己所能地點亮那些更需要光明的人們的心房,那才是最好的回報。所謂慮,也是多慮了。
善者,受于外物,發(fā)于內心。接受善意,明白他人的好意;學會感激,點亮自己的心靈。在危難關頭,適時抓住別人伸出的援手,也不僅僅是接受,更需要內心的開闊與澄明。倘若如戒者一樣拒絕,那么日后的生活該還是在困難中苦苦掙扎。更重要的是,不懂得接受,便不懂得給予,閉塞的心哪里還容得下愛的填充呢?倘若如慮者一樣多慮,那么日后的生活該是被精神與物質上的雙重壓力壓垮了,接受而只念償還,不知更大范圍地去傳播愛,那么,愛心也只能枯萎在手心里。唯有善者,不設無味戒備,不思多余念想,懂得接受,也樂于分享。
正所謂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這話并不只在施善者,在受助者身上同樣適用。接受,并感恩,讓光明傳遞,照亮自己,溫暖他人,點亮萬家燈火。
【評點】
2013年高考廣東卷作文題的材料是故事性的,考生可因事議論,寫成類似于時評的文章。材料反映的又是三個貧困家庭對富翁提供捐助的態(tài)度,也可以說材料是觀點(態(tài)度)型的。面對幾個觀點(態(tài)度),可以比較一番,論說高低。對觀點(態(tài)度)型材料,這種寫法可確保立意不會偏離材料內容和含意的范圍。不過評判別人的觀點需要用同一個尺度衡量,而且這個尺度應屬正面價值體系的,此乃關鍵所在。此文是這種方法作文的典范。
文章內容上寫的是對三個家庭的評議。要評議就要表態(tài),要表態(tài)就要言說理由。這很考查考生的文字功底,考生思想深不深刻就體現在這理由上。面對富翁的真誠捐助,三個貧困的家庭該不該接受呢?作者認為關鍵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善的傳遞,愛的弘揚。作者能從這個層面上來說理很有深度。
文章語言準確、簡潔而又冷靜,行文中閃耀著理性的光輝。分析到位,毫不強加于人而又讓人信服。
總之,這是一篇具有示范意義的考場作文,無論是審題立意還是語言、結構等都有可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