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曰:“今吾擁十萬之眾,屯于境上,國之重任,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欲無聽。朱亥袖四十斤鐵錐,錐殺晉鄙,公子遂將晉鄙軍。勒兵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dú)子無兄弟,歸養(yǎng)?!钡眠x兵八萬人,進(jìn)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趙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負(fù)韊矢為公子先引。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也?!碑?dāng)此之時,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xiāng)自剄。
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而公子獨(dú)與客留趙。趙孝成王德公子之矯奪晉鄙兵而存趙,乃與平原君計,以五城封公子。公子聞之,意驕矜而有自功之色??陀姓f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矯魏王令,奪晉鄙兵以救趙,于趙則有功矣,于魏則未為忠臣也。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庇谑枪恿⒆载?zé),似若無所容者。趙王掃除自迎,執(zhí)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公子側(cè)行辭讓,從東階上。自言罪過,以負(fù)于魏,無功于趙。趙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獻(xiàn)五城,以公子退讓也。公子竟留趙。趙王以鄗為公子湯沐邑,魏亦復(fù)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趙。
高祖始微少時,數(shù)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太史公曰: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天下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名冠諸侯,不虛耳。高祖每過之而令民奉祠不絕也。
(選自《史記》,有刪改)
問題: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至鄴,矯魏王令代晉鄙 矯:假托
B.勒兵下令軍中曰 勒:約束
C.趙王掃除自迎 除:清除
D.高祖始微少時 微:卑賤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現(xiàn)“公子賢”的一組是( )。
①公子遂將晉鄙軍。
②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dú)子無兄弟,歸養(yǎng)。
③公子與侯生決,至軍,侯生果北鄉(xiāng)自剄。
④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⑤于是公子立自責(zé),似若無所容者。
⑥公子側(cè)行辭讓,從東階上。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公子禮賢下士,士人竭盡智慧與忠誠。退秦救趙后,公子有驕傲之色,門客竭誠勸諫;侯生也用訣別后面向北自殺的方式報答他的知遇之恩。
B.晉鄙是一位持重謹(jǐn)慎的將軍,出于國家利益考慮,懷疑公子的命令,想不聽從,從而被殺。魏王對此非常生氣,取消了公子的封地。
C.趙王親自到邊界迎接魏公子,與平原君商議將五城封給公子,并把鄗封給公子做湯沐邑,足見他非常感激公子。
D.高祖非常尊重公子,命令五戶百姓世代為公子守墓。司馬遷也親自探訪大梁夷門舊址,感慨公子禮賢下士并非虛名。
4.請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朱亥袖四十斤鐵錐,錐殺晉鄙。
(2)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
(3)然信陵君之接巖穴隱者,不恥下交,有以也。
答案:
1.C(除,臺階。)
2.D(①句是客觀敘述,與“賢”無關(guān);③句是側(cè)面寫公子下士之賢;④句是門客勸誡公子的話。)
3.B
4.(1)朱亥袖藏四十斤的鐵錐,用鐵錐錐殺了晉鄙。
(2)公子卻自我驕傲以為有功,我私下認(rèn)為公子實(shí)在不應(yīng)該。
(3)但只有信陵君能夠交結(jié)那些隱沒在各個角落的人物,不以交結(jié)下層人為恥辱,是很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