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晚清重臣,張之洞當年參加科舉考試時,名列第三,被譽為探花,這也該算是“高中”了。但據(jù)說他對此結(jié)果十分沮喪,甚至打算自殺。因為他有自己的目標,那就是高中狀元。他曾有個口號,是“平生不作第二人想”。意思是要做就做第一,決不屈居第二。因此對他而言,考個第二名就是失敗,考了個第三名,雖被美稱為“探花”,但他認為自己太倒霉了。這是張之洞的“爭”,他也有自己“不爭”的地方。
張之洞經(jīng)手籌建官辦新式企業(yè)無數(shù)。在廣東,就有槍彈廠、鐵廠、槍炮廠、鑄錢廠、機器織布局、礦務(wù)局等;調(diào)任湖廣總督后,他以武漢為中心,先后創(chuàng)辦了漢陽鐵廠等一批近代工業(yè)企業(yè),并開辦內(nèi)河船運和電訊事業(yè)。別看他承辦了這么多實業(yè),可是他生活過得很清苦。他為官清廉,從不索賄受賂,因為家中人口多,日子過得很艱難,有時實在挺不過去,他就派人典當衣服過日子。
張之洞在自我評價時說:“平生有三不爭:一不與俗人爭利,二不與文士爭名,三不與無謂爭閑氣?!彼呐R終遺言中說:“人總有一死,你們無須悲痛,我生平學術(shù)治術(shù),所行者,不過十之四五,所幸心術(shù)則大中至正。為官四十多年,勤奮做事,不謀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間,地不加一畝,可以無愧祖宗。望你們勿忘國恩,勿墜家風,必明君子小人之辨,勿爭財產(chǎn),勿入下流。”
【評點】
張之洞的“爭”彰顯的是自強不息、不甘落后、奮發(fā)有為的信念,“不爭”反映的是內(nèi)斂孤傲、不染雜塵、清正廉潔的精神。這“爭”與“不爭”實在是有人生境界的表現(xiàn),也正是在“爭”與“不爭”上的分明,才造就了張之洞的赫赫偉業(yè),使他當之無愧地成為晚清第一功臣。
【適用主題】
追求 創(chuàng)業(yè) 清貧 爭與不爭 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