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
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
問題:
1.詩人筆下的“暮春”有什么特點?詩人是如何表現“暮春”景象的?
2.后兩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生活情趣?詩人主要采用什么手法刻畫“幽竹”的形象?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詩歌鑒賞】
一個遠離故鄉(xiāng)的人乍還家中,一眼就會看出哪里有了變化,哪里沒有變化。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回到谷口故居的第一印象。詩人對窗前幽竹寄予了深情,表達了由衷的贊頌。
錢起的故山草堂在藍田的谷口,故以“谷口”開篇點明故山草堂的所在?!按簹垺本o扣詩題“暮春”,也為下面的敘寫做了鋪墊。以下皆為“歸”后的所見所感。谷口的環(huán)境是幽美的,詩人曾說過:“谷口好泉石,居人能陸沉。牛羊下山小,煙火隔云深。一徑入溪色,數家連竹陰。藏虹辭晚雨,驚隼落殘禽?!保ā额}玉山村叟屋壁》)可以想見,春到谷口,當更具一番景色。然而,此番歸來卻是“春風三月落花時”,眼前是黃鳥稀,辛夷盡,杏花飛。黃鳥,即黃鶯(一說黃雀),叫聲婉轉悅耳;辛夷,木蘭樹的花,一稱木筆花,比杏花開得早,所以詩說“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一“稀”、一“盡”、一“飛”,三字一氣而下,渲染出春光逝去、了無蹤影的凋零空寂的氣氛。
然而,也正是由于這種景象,才使得詩人欣喜地發(fā)現了另一種可貴的美──窗前幽竹,兀傲清勁,翠綠蔥蘢,搖曳多姿,迎接它久別歸來的主人。這就使詩人以壓抑不住的激情吟誦出:“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皯z”者,愛也。愛的就是它“不改清陰”。“不改清陰”,簡練而準確地概括了翠竹的內美與外美和諧統(tǒng)一的特征。“月籠翠葉秋承露,風亞繁梢暝掃煙。知道雪霜終不變,永留寒色在庭前”(唐求《庭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鄭板橋《竹石》),不都是在謳歌它“不改清陰”的品格嗎!錢起以春鳥、春花之“改”──“稀、盡、飛”,反襯出翠竹的“不改”。詩人愛的是“不改”,對于“改”當然就不言而喻了。清人鄭板橋的“四時花草最無窮,時到芬芳過便空。唯有山中蘭與竹,經春歷夏又秋冬”一詩,表現出來的情趣與意境,和本詩倒十分相似,恰可共吟同賞。
“始憐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陰待我歸”,用由人及物、由物及人的寫法,生動地抒發(fā)了詩人的憐竹之意和幽竹的“待我”之情,在這個物我相親的意境之中,寄寓了詩人對幽竹的贊美,對那種不畏春殘、不畏秋寒的高尚節(jié)操的禮贊。它不僅給人以美的享受、美的感染,而且它那深刻的蘊含,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