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當今國際貿易中,以信用證進行欺詐的事件不時發(fā)生,且形式多樣,對外貿公司、商業(yè)銀行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分析國際貿易中利用信用證作為支付方式時可能出現的風險問題,并采用有效的預防措施,對于加強外貿公司的風險意識、達到安全收匯、保障國際貿易順利進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信用證;欺詐;對策
信用證因巧妙地在商業(yè)信用中增加了銀行信用作擔保,較好地解決了進出口商之間的信用危機,成為在國際貿易中對買賣雙方利益最具保證性質的國際結算方式。但由于其本身的復雜性和游離于基礎合同的獨立抽象性原則,又使其成為不法商用來設置機關的“新生代”。
1、買方利用信用證進行欺詐的形式
1.1 使用虛假信用證欺詐。這是最直接的一種信用證欺詐方式。買方為了無償占有賣方的貨物或品質保證金,通過仿照信用證格式以及變造信用證內容等方式開立虛假信用證對賣方進行欺詐。
1.2 使用過期信用證欺詐。信用證的有效期決定了信用證本身是否有效。根據《UCP600》的有關規(guī)定,諸如“開證日晚于有效日,提示日不在有效期內或未標明有效日期”等情況的信用證均為無效信用證。實際交易過程中,買方很可能會利用對方的疏忽大意、審證不嚴等過失使用過期信用證進行欺詐。
1.3 濫用或偽造貨運單據進行欺詐。1)在已經開立信用證,交易達成的情況下,買方先出具保函將貨物提走,然后轉移貨款,攜貨逃走。2)買方與其欺詐合伙人惡意串通,令其合伙人憑提單副本或發(fā)票副本偽造提單原件(包括偽造銀行印記)提貨,然后借口以貨物被提走而拒絕支付信用證所規(guī)定的貨款。3)1/3提單直寄買方造成的風險。信用證規(guī)定的正本提單有三份,這三份中任何一份生效提貨,其他兩份都將自動生效。交易中,買方可能會以提前提貨為借口,要求賣方直接把1/3提單寄給買方,隨即獲得了貨物的所有權。如果買方到期不去銀行支付貨款,賣方將遭受嚴重損失。
1.4 利用“軟條款”信用證進行欺詐?!败洍l款”欺詐往往是買方通過對信用證相關條款的限定或更改,企圖變信用證的銀行信用為買方單方面的商業(yè)信用,以達到欺詐的目的。
1.4.1 有條件生效及變相可撤銷條款。根據UCP600第七條a款,“只要規(guī)定的單據提交給指定銀行或開證行,并且構成相符交單,則開證行必須承付”。但信用證中一旦出現諸如“需要開證行簽發(fā)通知書或買方取得進口許可證后才能生效”、“開證行必須核實開證人代表的簽字”的條款,這些條款明顯地將這種憑單付款原理予以否定,即使買方如期開來信用證,這樣的信用證通常也是無效的或可以根據買方情況隨時予以撤銷的。
1.4.2 利用裝運條款設置“軟條款”進行欺詐。(1)在FOB價格術語下,不規(guī)定買方的派船時間。FOB條件下由買方租船訂艙,如果買方不按時派船甚至由于其他方面原因不指派船只,都將會造成賣方無法按時交貨、順利結匯。(2)采用CFR或CIF價格術語時,買方變相決定租船訂艙事宜。CFR或CIF條件下,應由賣方租船訂艙。但如果信用證一旦出現類似“船運公司、船名、目的港、裝運港、裝船日期需由買方通知”的條款,實際上就把租船訂艙的主動權交給了買方。
1.4.3 要求以商檢合格作為付款前提。為了維護自身利益,達到隨行就市或惡意欺詐等目的,買方可能會在信用證中規(guī)定“賣方裝運貨物或議付信用證下的款項以買方出具的商品檢驗證書為前提”等條款,一旦情況有變,買方可采用苛刻的檢驗標準或屆時不出具驗貨證書為手段,拒付貨款,拒收貨物或強行壓價,以此進行欺詐活動。
2、賣方利用信用證進行欺詐的形式
2.1 賣方使用虛假單據騙取貨款支付。由于信用證交易的對象是信用證條款所規(guī)定的單據,不是貨物本身,所以在國際貿易中,賣方常偽造或變造表面上與信用證要求相符但實際上不能代表真實貨物的虛假單據前去銀行議付貨款,對買方實施欺詐,使其得不到符合買賣合同約定的貨物甚至根本得不到任何貨物。
2.2 濫用或偽造海運提單的信用證欺詐。1)直接偽造提單,實施欺詐。以根本不存在的承運人的名義簽發(fā)提單,直接詐取貨款。2)賣方利用保函換取與信用證結算要求相符的提單,對買方實施欺詐。在國際貿易結算中,不清潔提單、預借提單和倒簽提單都是銀行不能接受的提單。為了順利結匯,賣方可能會通過勾結承運人,以出具保函的方式換取符合信用證結算要求的清潔提單或日期與貨物規(guī)定裝船日期相符的提單進行結匯,對買方進行欺詐。
3、其他的信用證欺詐形式
3.1 利用可轉讓信用證進行欺詐。一份可轉讓信用證的通知行,常為了保護自己不至于卷進買賣雙方萬一出現的糾紛當中,對信用證作了如下的規(guī)定:(1)通知行作為可轉讓信用證的轉遞行,只負責通知信用證,除此之外,不負任何責任。(2)限定議付行單據的寄發(fā),一定要按信用證指定的通知行的詳細地址寄。若有任何違反信用證的條款直接將單據寄往原開證行,一切因之而產生的經濟損失由議付行來付,由第二受益人來付。
3.2 買賣雙方虛構進出口合同進行套匯。這種欺詐方式是指買賣雙方合伙虛構一份進出口合同,并在合同中有意抬高商品價格,后由“買方”以此向國家指定的外匯管理局申請用匯,并在符合信用證的條件下,對外支付貨款,給國家利益造成損失。
3.3 買賣雙方利用“打包放款”合伙欺詐銀行。利用“打包放款”實施詐騙的分子往往是一些“合資企業(yè)”,它們表面上也在從事正常的國際貿易,實際上是通過其在國內的出口企業(yè)以國外開來的信用證作為抵押,向出口地銀行申請出貨前的資金融通,并設法將所獲得的款項轉移,使銀行資金遭受損失。
4、應對信用證欺詐的相關對策
4.1 外貿從業(yè)人員應加強信用證知識方面的學習。外貿從業(yè)人員應加強自身學習,精通信用證業(yè)務所涉及的國際金融、法律、慣例、貿易、英語等各方面知識,熟悉各種不同類型的信用證及其功能、特點、利弊等,掌握基本的辨別真假信用證的方法,不斷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不讓詐騙分子有可乘之機。
4.2 交易前,買賣雙方應做好交易對象的資信調查。優(yōu)質的境外客戶資源、信譽良好的是出口商是保證國際貿易順利進行的基礎。外貿工作人員應爭取在每一筆交易進行前,都到相關銀行或咨詢機構等地核實清楚交易對風險。
4.3 選擇可靠的承運公司托運貨物。運輸也是信用證詐騙時各貿易商經常利用的環(huán)節(jié),尤其在偽造和濫用貨運單據的過程中,承運公司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選擇可靠的承運公司對于防止信用證欺詐也很重要。另外,由于不清潔提單、預借提單和倒簽提單給買方造成的損失,船公司也應負相應的責任。
4.4 選擇有利的價格條款術語或信用證種類進行交易。INCOTERMS2010規(guī)定了4組11種貿易術語,根據每組術語的不同特點,出口時,應爭取采用C組術語來訂立合同,進口時,可爭取采用F組術語來訂立合同,盡可能把租船訂倉,辦理保險等事宜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避免交易對象與船公司勾結或利用船貨銜接的問題實施欺詐;另外,一旦發(fā)生欺詐行為,遭受損失,我們也可以從保險公司獲得相應的賠償。
4.5 嚴格單證審核制度,加強對假冒信用證,“軟條款”信用證的防范。在實際業(yè)務中,銀行和公司共同承擔審證義務。銀行重點審核開證行的資信能力、付款責任和索匯路線是否與單據一致。外貿企業(yè)在審核信用證內容上則應更加仔細。在接到信用證后應根據合同的規(guī)定及有關國際慣例認真、仔細,逐字逐句地對信用證進行審核,如發(fā)現問題或有我方不能接受的條款,應及時提出修改意見。
【參考文獻】
[1]賈慶紅.信用證欺詐及防范與處理[J].國際經濟合作,2003(5).
[2]劉宏彥,竺彩華.信用證詐騙與防范[J].國際貿易問題,2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