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荊楚文化作為我國重要的地域文化,具有獨特的內涵和性質。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來看荊楚文化,其有不同的含義。誠然,荊楚文化也有民族性、包容性等特點。
【關鍵詞】荊楚文化;內涵;性質
荊楚文化從靜態(tài)的空間角度看,它主要是指以當今湖北地域為主體的歷史文化;從動態(tài)的發(fā)展時序看,它不僅包括古代,還包括近現代、當代乃至未來湖北地區(qū)所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從時間上來看,荊楚文化應該是包括了炎帝神農文化,楚國文化和三國文化自上古開始湖北隨州、谷城和神農架是炎帝神農的主要活動區(qū)域,有許多民間傳說和文化遺址。在這里,炎帝神農遍嘗百草、為民治病、教民耕種,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標志著中華文明從漁獵時代完成了向農耕時代的過渡。楚國作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大國和強國之一,在歷史長河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成果?!昂`路藍縷”的進取精神,“鳴將驚人”的創(chuàng)新意識,“撫夷屬夏”的開放氣度和“深固難徙”的愛國情結,以及老子、莊子、屈原、宋玉等一大批名人,深刻影響著后人。楚國獨步一時的青銅器鑄造工藝、領袖群倫的絲織刺繡工藝、巧奪天工的漆器工藝,義理精深的哲學、汪洋恣肆的散文、驚采絕艷的辭賦、五音繁會的音樂、翹袖折腰的舞蹈、恢詭譎怪的美術,都是十分寶貴的文化資源。在歷史上諸葛亮曾向劉備出謀:“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魯肅為孫權獻策:“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千里,庶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曹操在北方更是垂涎三尺,要爭奪江漢平原這塊地盤。羅貫中《三國演義》120回本有80多回本寫到湖北,三國的故事遍及全國,婦孺皆知,傳遍東南亞,影響世界。
從空間上來看,荊楚文化不僅包括古城自身政治文化、軍事文化、商業(yè)文化,還應該包括在清江流域古代巴人的后裔的土家族,其婚喪習俗、歌舞曲藝、飲食服飾、建筑交通等,構成了清江巴土文化的鮮明特色。湖北的名山古寺眾多,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名山古寺文化資源。武當山是道教名山,經過幾百年發(fā)展,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武當文化。此外,荊山、大別山、漢陽歸元寺、武昌寶通寺以及荊州天星觀、武昌長春觀等,都有較高知名度和豐富文化內涵。長江三峽是中國最壯觀的峽谷,秀美雄奇的自然風光、色彩斑斕的人文景觀、神秘浪漫的神話傳說和峽江奇特的風土民俗,形成了特色鮮明的三峽文化。
若換個角度來看荊楚文化所包含的內容,又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方面,即物質文化、精神文化、社會制度文化和民俗文化。而其中物質文化方面,又可以包括農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貨幣、城市與交通各個方面。
其實這種概括,只是羅列荊楚文化所大致涵蓋的內容,絕非從文化學的角度,來研究荊楚文化的本質性蘊涵。泰勒曾經說過“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任何一種文化形態(tài),都具有自己的特質與屬性。楚文化或荊楚文化,公認為璀璨奪目、精采絕艷而又博大精深,其原因就在于它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質與屬性。關于這點,很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闡述,頗受啟發(fā)。具有以下性質:
1、民族性
我們知道,楚民族不是單一的民族,而是一個融夷、蠻、夏為一的民族。黃帝的后裔與居住在丹水、荊山、江漢地區(qū)的土著居民長期融合,終于在商末周初形成為一個新興的民族——楚族。所以,楚族是一個龐大的血緣集合體。這一血緣集合體所創(chuàng)造和沉積下來的文化,包括書寫文化與非書寫文化、文獻典籍與出土文物,就留下了明顯的民族性印記。
2、地域性
地域性與民族性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由于楚民族是融夷、蠻、夏為一的血緣集合體,故其分布的地區(qū)是極為廣闊的。生活在這一廣袤地帶居民,歷來以“南蠻”名之。在這里孕育出來的文化,一開始就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在未形成楚族和建立楚國之前,這里就已經開始原始文化在閃耀了。如果同黃河中游地區(qū)的仰韶、龍山文化相比較,江漢平原這些雖有類型差別的原始文化,可以歸為一個大系統(tǒng)。從分布的范圍來考慮,這個文化系統(tǒng)應當就是楚文化的祖先。文化的出現,是長江流域幾千年原始文化發(fā)展的一個結晶。[9]楚人建國后,南征北戰(zhàn),至戰(zhàn)國楚宣威懷時,楚國的版圖幾乎囊括半個中國。這遼闊的地區(qū),也有著其他優(yōu)秀的文化,魯、吳越、巴蜀文化。國家雖然為楚所亡,但魯文化、吳、越文化則仍然是光輝燦爛,獨立無損的。巴、蜀在歷史上曾與楚有過爭奪,楚一時還占領其地,但巴、蜀文化歷來傲然挺立,至今還閃爍著耀眼的光華。荊楚文化與這些地域文化是并存的,并且互相影響,彼此輻射,在荊楚地域內形成文化多元性的特點楚被秦所亡后,楚人領導的以楚人為主體的人民大起義,很快摧毀了秦的統(tǒng)治,建立了漢王朝,漢既承秦制,也承楚制,尤其是在思想文化上,更多的是繼承和發(fā)揚了楚國的治國思想和文化成就。所以,荊楚文化是連綿不斷的,源遠流長的,而荊楚文化就是根源,尋根溯源,源流不息,故荊楚文化的某些物質,也可見其流傳至今的。
3、包容性
楚人由于實行融夷、蠻、夏為一的民族政策,所以在文化上也是持兼收并蓄、開放包容態(tài)度的。1993年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16篇文獻,其中除了《老子》、《太一生水》為道家著作外,其余均屬儒家著作。這16篇典籍,都是楚人教育學生的教科書。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凡是能學的要學的,都納入教育學習的范圍,體現了楚人的開放精神和文化的包容性。
文化的包容性必導致文化的多樣性。我們常說的荊楚文化異彩紛呈,就是這種多樣性的表現。如楚人既崇鳳,又敬龍,對虎也不排斥,圖騰文化是包容多樣的;文學創(chuàng)作上,莊騷文學并駕齊驅;思想領域中,除了道家、農家源于楚國外,其余各家也雜糅其間,并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