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與基督教是中西方經(jīng)典文化的主要源泉。其“愛人如己”思想有著驚人的相似和質(zhì)的差別。本文試圖闡釋“愛”的中國文化特質(zhì),與“愛”的西方文化內(nèi)涵,進而從相同之處與相異之源探討兩者思想。
【關(guān)鍵詞】愛人如己;儒家;基督教
儒家與基督教思想是東西方文化的瑰寶。儒家思想的核心
是“仁愛”,并由“仁者愛人”推及到“由己及人”和“愛人如己”;基督教思想的精華是“愛上帝”和“愛人如己”。儒家與基督教的“愛人如己”思想是否相同?本文從多角度探討二者之間的異同,旨在為中西方比較文學(xué)研究提供參考。
一、儒家“仁愛”思想的內(nèi)涵與演進
“愛人如己”是儒家“仁愛”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儒家思想通過對“仁愛”的演進從而實現(xiàn)社會的政治理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是“仁愛”,對于“仁愛”儒家經(jīng)典有如下解釋:“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第十二》)孟子認為:“惻隱之心,仁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皭廴恕笔恰叭蕫邸钡幕緝?nèi)涵,即人與人之間要彼此相愛,這一結(jié)論已成為對“仁愛”的經(jīng)典解釋。
“仁愛”后來演進為“愛人如己”而成為一種“泛愛”?!胺簮郾?,而親人”。(《論語·學(xué)而第一》)“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理,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論語·顏淵第十二》)這些不僅提出要愛自己的親人,也推演出“由己及人”與“愛人如己”。因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禮記·禮運篇》)仁由親及仁,“愛人如己”已超越了親情與血脈,成為理想化的博愛。
在己與人的關(guān)系上,“愛人如己”對自身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第六》)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顏淵第十二》)強調(diào)只要設(shè)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將心比心,以身為度,和諧相處,就可以達到“仁愛”的新境界。
“仁愛”所演進的范圍已經(jīng)不僅局限于“親親”的原則,而超越了家族、國的界限,進一步推向天下和萬民,使“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論語·雍也》)至此,“仁者愛人”已突破了宗子之愛,血緣之親,成為中華民族的共同追求的道德規(guī)范。
二、基督教“愛人如己”的淵源和表現(xiàn)
基督教被稱為“愛的宗教”,耶穌思想的核心也是“愛”,基督教教義的核心是“愛上帝”與“愛人如己”。
耶穌“愛”的誡命有兩條,第一條戒律為“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第二條戒律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拔屹n給你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nèi)粲斜舜讼鄲壑?,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翰福音》)耶穌要求信徒像他愛世人一樣彼此相愛,從而形成了早期基督教“愛”的思想。
這種“愛”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同上帝相聯(lián)系的愛。基督教信徒認為上帝注視著世間的每一個人?!八悄銈兊膭?chuàng)造主,是你們的父親?!保ā杜f約·申命記》)“在他一切所行的,無不公義;在他一切所作的,都是慈愛?!保ā杜f約·新篇》)上帝是愛著每一個人,因此,每一個人也要向上帝表達自己的愛,這種愛是對上帝的絕對信仰。
另一方面是人與人之間的“愛”即博愛。上帝發(fā)出了“愛人如己”的誡命,要求人們要向上帝愛自己一樣去愛每一個人。這里的人包括親朋、鄰居,也包括陌生人、異族人與敵人,即世界上的每一個人。耶穌用宗教信仰對人提出了更高的標(biāo)準(zhǔn)——做一個全面的人。上帝要求“不可報仇,不可埋怨你本國的子民,卻要愛人如己;對待異族人要看他如本地人一樣,并且要愛他如己?!边@種愛在倫理上超越了親情、民族與國界。對人格規(guī)范更高,對內(nèi)心要求更嚴(yán),是一種難以迄及的境界。
三、二者相異之源
基督教與儒教“愛人如己”思想是相異的,其主要原因在于兩者文化淵源與追求的終極目標(biāo)不同。
基督教根據(jù)原罪的教義和人性卑微的觀點,認為人生而有罪。人單靠自己的努力是達不到“天國”理想的。人若單靠自己,只能從罪惡到罪惡,從卑微到卑微,根本無法到達天堂。而耶穌的“愛”是一種“救贖”,他普照眾世,普愛所有人,因此,人必須求助于神,必須由神以一種“恩賜”,從“上面”實行拯救,在“前面”進行引導(dǎo),實施博愛。全體信徒要像上帝愛世人一般彼此相愛,愛人如己,而是人的靈魂最終靠近或進入天國。
儒家的“愛人觀”是基于“人性善”的文化淵源。既然人性為善,人就有可能實現(xiàn)普遍的“仁愛”。“仁愛”是君子所倡導(dǎo)和追求的德行,儒家的愛,是人自身對于“仁”的追求。人性的善決定了普遍施行“仁愛”的可能,“愛人如己”也在這一過程中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儒家對神的冷淡疏遠就是肯定人有足夠的能力,通過自身努力,就能實現(xiàn)理想。
基督教的“愛人如己”具有超越性,基督教要求信徒從“愛上帝”到“愛人如己”,眾生要向天父一樣普灑陽光,普愛所有人,要做一個全面的人。
儒家學(xué)說是一種理性的處事規(guī)范,儒家思想把外在參照物變成了衡量自我的標(biāo)準(zhǔn),成為君子而變?yōu)橐淮鷩说牟恍缸非蟆?/p>
四、兩者的相同之處
基督教與儒家“愛人如己”思想的相同之處主要體現(xiàn)為強烈的自律精神與社會功用價值的實現(xiàn)?!皭廴巳缂骸本褪前褜e人履行的義務(wù)和責(zé)任看成對待自己?;浇讨赋觯骸澳銈冊敢馊嗽鯓哟銈?,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薄澳銈冊敢馊嗽鯓哟銈儭斌w現(xiàn)了自我對他人付出的期待,從別人對自我的確認來實現(xiàn)自我與他人權(quán)力和義務(wù)的共融?!澳銈円惨鯓哟恕?,體現(xiàn)了自我與他人所做出的共同標(biāo)準(zhǔn),并以此而作為自我義務(wù)。
儒家以“愛人”釋“仁”,它把形式上的“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之禮轉(zhuǎn)換為將心比心的溝通與體驗,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人”與“己”看作一體的感情,實現(xiàn)人與人的尊重以及對自我約束和自律。
“愛人如己”把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看成相互的,彼此都應(yīng)承擔(dān)相應(yīng)的道德義務(wù)和責(zé)任,從而實現(xiàn)和諧,因此二者在思想上都體現(xiàn)出一種強烈的自律精神。
“愛人如己”是人人所向往的社會理想。這種理想,在基督教那里就是“公平要住在曠野,公義要住在肥田,公義的效果必是平安,公義的效驗必是平穩(wěn),直到永遠。我的百姓必住的平安居所?!保ā稄涃悂啎罚┑膹涃悂啎r代;在儒家思想就是禮記所描述的“大同”世界。基督教所追求的從公義無罪的天國圖景和儒家學(xué)說認為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過程所能達到的大同社會,這種理想是人們向往,社會力圖構(gòu)建的景象。從最深層意義上說,兩者都具有終極的社會功用價值。
儒家與基督教的“愛人如己”思想有著深刻的思想體系和文化內(nèi)涵。兩者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在源頭上影響東西文化,形成東西方大致相同的文學(xué)母題與流彩紛呈的多彩文化。
【參考文獻】
[1](美)白詩朗.普天之下:儒耶對話中的典范轉(zhuǎn)化[M].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2]楊樹增.論語導(dǎo)讀[M].中華書局,2002.
[3]陸揚,潘朝偉.《圣經(jīng)》的文化解讀[M].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08.
[4]吳雷川.基督教與中國文化[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周桂鈿.中國儒學(xué)講稿[M].中華書局,2008.
[6]張西平,卓新平.本色之探——20世紀(jì)中國基督教文化學(xué)術(shù)論集[C].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
[7]馮友蘭.中國哲學(xué)史[M].中華書局,1984.
[8]利瑪竇.中國傳教史[M].臺灣光啟社,1986.
[9]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zhì)[M].商務(wù)印書局,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