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晉末年孫恩民變是次等士族利用民怨在宗教的外衣下謀求改變地位反抗門閥士族壟斷朝政的一次民變。其中號其黨曰“長生人”,參與追隨的大眾大部分是出于貧苦和愚昧的原因被上層領導者用宗教蠱惑,同時反映了窮苦大眾企圖擺脫困境得到長生與幸福。
【關鍵詞】東晉;孫恩;宗教;長生人
一、背景簡介
東晉一朝充斥著各種矛盾,其中吳姓士族受著僑姓士族的壓制,僑姓士族中“晚渡槍荒”,和以武功起家的北府武將, 成為“次等士族”或低層士族,這些人仕途不得志,多數(shù)沉屈里巷不得仕進或被排擠只能充任椽屬,他們與獨攬朝政的高層士族矛盾日益加深。太元十年(385年),司馬道子在東晉秉政,他們父子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大族,起用無恥之徒,這些人賣官鬻爵,對人民殘暴異常,使得東晉以來的腐敗政治,更加混亂。元顯面對著荊州上游的威脅和北府兵的的壯大,急需一支自己的親軍。因為當時兵源缺乏,于是下令強制征發(fā)東土諸郡(浙東)其本身或父祖本來是奴隸,而已獲得放免為佃客的壯丁,集中京都,擔任兵役,稱之為“樂屬”。這一措置,不僅僅造成世族對政府的普遍不滿,因而使東晉政府失去部分世家大族的支持;而且本來是奴隸而已獲得放免為佃客身份的農民來說,更是絕大的迫害?!凹霸@縱暴吳會,百姓不安,恩因其騷動,自海上攻虞”。孫恩民變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發(fā)動的。
二、無知與無畏的“長生”信仰
我們在研究一件事件時,要全面分析其背后的因素,雖然主導者是上層領導人,但參與的大眾卻是主體,為什么人民大眾會追隨這些帶領人?他們的心里訴求是什么? “恩據(jù)會稽,自號征東將軍,號其黨曰‘長生人’?!?“長生人”這一稱號便帶有宗教性了。孫恩屬于其中的次等階層或中等階層,他們與道教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作為次等士族在門閥政治體制之下是被排擠的對象,不太可能受到極大重用,因而只能在宗教中尋找權力欲的滿足,利用道教口號和組織團結中下層起義,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政治地位。“恩叔父泰,字敬遠,師事錢塘杜子恭。而子恭有秘術……子恭死,泰傳其術。然浮狡有小才,誑誘百姓,愚者敬之如神,皆竭財產(chǎn),進子女,以祈福慶……道子以為徐州主簿,猶以道術?;笫渴?。…….會稽王元顯亦數(shù)詣泰求其秘術。” i
我們試分析一下這次孫恩民變的主要人群——“長生人”。所謂“長生人”,是天師道里宗教的稱呼。按《太平經(jīng)》有云:“種民,圣賢長生之類也。”“長生”本身就是一個極其有誘惑的詞。我們先將關注點放在“人”這一特殊的生物上。人是有自然性和社會性兩方面來說的。在研究社會性這一高級而復雜的特性時,往往都會從人的自然性去溯源,尋找人類最初的本能或本性??鬃佣颊f“食色,性也。”而其中“食”是排在第一位的,這是生存所需,不僅要吃飽飯,還要活著,還有更大的欲望便是“長生”。
據(jù)心理學家研究揭示:對死亡的恐懼是人的最大焦慮,因此人們總是千方百計地要排除這種焦慮。ii人死不復生,對死亡的恐懼更加重了現(xiàn)世的功利感,只有抓緊現(xiàn)世實現(xiàn)自我才是人生的追求。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動蕩的社會,太多的人家破人亡,人們安全感的喪失,時刻面臨著巨大的恐懼:戰(zhàn)爭、自然災異、生老病死、統(tǒng)治者的剝削……“會稽饑荒”“頓仆道路,死者十八九”《晉書.桓玄傳》“三吳大饑,戶口減半,會稽減十三四,臨海、永嘉(死散)殆盡”《資治通鑒》晉安帝元興元年。不僅有天災還有人禍,東晉時有人說:“古者使人,歲不過三日,今之勞擾,殆無三日休停。”《晉書》卷七五《范汪附子寧傳》從天人感一的天降災異論到道德報應論再到善惡報應到自己的壽命或子孫身上,這是更切身的痛,對人的震懾更大。經(jīng)歷了種種災難后此時的人開始將思考關注到自身上,不再執(zhí)著于天下、社會、國家、來生,而是更重此刻此世——“活著”幾乎就是全部的信仰。所以,長生是人面對自然生命短暫和脆弱最急切的愿望。
超越的夢想,長生的愿望,幸福的追求始終是內在于人心的,是道教存在的土壤。道教此時就成了人們的選擇,上至皇族下至貧民都期望得到長生。宗教往往起源于災難深重的地方,其思想更容易被下層人民所接受,所以宗教有利于組織、發(fā)動民眾,建立群眾基礎。當時的人民不僅在物質上的及其貧乏的,在精神上也是匱乏的。當時的百姓,大部分沒有受過教育,靠的就是祖輩和自身留下的口頭的和實踐的經(jīng)驗。處于災難深重的年代,面對壓迫、瘟疫、疾病無法為生,他們沒有其他的社會資源或文化資源可以憑借,只好求助于宗教,能亂抓一把存活的稻草已屬不易,再加上當時南方還有一些開化不久的蠻族,可想而知,大腦被“洗禮”是很容易而且是可理解的。道教便成了誑誘百姓的有力工具,而歷史也證明其效果的巨大的。所以民變都會形成萬民追隨的勢力。
魏晉以來戰(zhàn)亂不斷,統(tǒng)治集團又有嚴苛的徭役賦稅,在處于極其痛苦的時代,死亡到處都是,只是看你怎么死了,陳勝吳廣起義時便有了“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的選擇,結果只能在如何死中權衡利弊。傳道過程中,在宗教的瘋狂下教徒就有了“雀鼠貪生,就死實人情所唯?!钡男拍?,人們怕死于是想置之死地而后生發(fā)動起義,但同時又不怕死將生命奉獻于偉大的革命中,我想只有信仰,只有宗教才能有如此大的力量,因為死意味著你會在死后世界獲得更好的人生,以結束現(xiàn)實的苦難。
這次起義發(fā)生在浙東一帶,處于我國的東南地區(qū),緊鄰著就是茫茫的大海。我們是農業(yè)國,是大陸文明的代表,對海洋的世界是無知的,或者是不屑或者是無力去探求茫茫的大洋世界,于是對海就多了幾分想象和敬畏,所以就會有一些如蓬萊仙島這樣的遐想,以至于越來越傳呼其神?!岸魈佑诤?,眾聞泰死,惑之,皆謂蟬蛻登仙,故就海中資給?!薄岸鞲F慼,乃赴海自沉。妖黨及妓妾謂之水仙,投水從死者百數(shù)?!眎ii除了宗教因素外這也為孫恩盧循充分利用海洋做了鋪墊。
其時長江以南,同樣有許多當時認為異族的即古代諸蠻之遺種,盤踞生長,尚未達到與中國人大部民眾同一生活同一文化之水準。當時南北兩方,實在同樣進行著民族融合和文化傳布的大工作。iv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南方畢竟開發(fā)尚晚,到東晉時依然有很多漢化不足的少數(shù)民族。當時我們稱之為“南蠻”??梢韵胂?,這些人們漢化不深,思想比較淳樸,很容易受到一些理論的影響,尤其是宗教理論的影響。
三、小結
綜上,“長生人”這一稱號是道教徒的代言,反映了東晉末年下層民眾時刻面臨饑餓、剝削、死亡種種痛苦時,想要獲得生存的渴望,而道教的出現(xiàn),便使得掙扎中的人獲得一線希望。但同時由于人民的無知,如對生死、宇宙、海洋等缺乏認知,最終又陷入宗教的狂熱以至于做出一些背離人道的無知的事情。這些痛苦、可憐、淳樸的人民最終被領導人所蒙蔽,成為其政權權力的犧牲品,長生的目的是不會實現(xiàn)的,大部分人或者戰(zhàn)死或者被俘或者依然飄零。
注釋:
i(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孫恩傳[M].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
ii馬良懷.魏晉風度研究——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84.
iii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孫恩傳[M].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
iv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商務印書館,1994:137.
【參考文獻】
[1](唐)房玄齡等撰.晉書·孫恩傳[M].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
[2]司馬光撰,胡三省注.資治通鑒[M].中華書局,1956.
[3]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4]萬繩楠.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M].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
[5]葛兆光.中國思想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6]饒尚寬.老子[M].中華書局出版社,2006.
[7]馬良懷.魏晉風度研究——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
[8]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M].商務印書館,1994.
[9]馬克斯·韋伯.儒教與道教[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10]鐘玉英.漢末魏晉南北朝道教與社會分層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7.
[11]王承文.東晉南朝之際道教對民間巫道的批判——以天師道和古靈寶經(jīng)為中心[J].中山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04):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