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結合一審民事訴訟中遇到的問題,對案件是適用簡易程序還是適用普通程序闡述了一審民事訴訟程序的規(guī)制
【關鍵詞】一審;民事訴訟;程序;規(guī)制
基層人民法院應當基于全新的程序理念對訴訟進程的控制。并且,司法資源總是有限的。要將因發(fā)生糾紛或矛盾而可能給整個社會體系的正常運行帶來的重大沖擊分散和緩解,就必須對有限的司法資源進行公正和正確的分配。對此,法院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法院應當根據(jù)案件訴訟標的金額、訴訟的復雜性等因素,將民事案件分為不同的類型,按照案件類型的特性需求,采取不同的審判程序,使投入到具體個案的司法資源與其內在的需求相適應。
一、基層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原則上適用簡易程序
1、擴大簡易程序適用的必要性
一是我國地域廣闊,人口眾多,經(jīng)濟發(fā)展不均衡,絕大多數(shù)案件均由基層人民法院審理。此種情況下,基層人民法院審理第一審民事案件原則上適用簡易程序是與我國的基本國情相適應的。
二是一個真正現(xiàn)代的司法裁判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必須是,司法能有效地為所有人所接近,而不僅僅是在理論上對于所有人可以接近。簡易程序的適用則能夠讓更多的公民可以接近司法資源,獲取國家司法資源的幫助,從而保障公民參加訴訟的權利。
三是新管轄標準實施后基層法院工作量將顯著增加,而在人民法院的現(xiàn)行體制下,以及現(xiàn)有的法律制度框架范圍內,充分發(fā)揮簡易程序的作用,也就自然成為當前人民法院提高審判效率的最便捷、最直接的途徑了。
2、規(guī)制簡易程序的運作
一是適用簡易程序不受開庭通知、開庭公告的時間限制,不受法庭調查與辯論程序的限制,不受當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申請證人出庭期限的限制。
二是按照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當事人雙方同時到基層人民法院或者它的派出法庭請求解決糾紛,基層人民法院及其派出法庭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可以當即審理,也可以另定日期審理,因此,簡易程序也不受被告答辯期限、當事人舉證期限的限制。
三是進一步簡化庭前程序,實行格式化訴狀,試行電腦分案,大量適用送達地確認制度與司法專郵送達方式,并試行網(wǎng)上電子郵件送達制度,提高案件送達效率,從而減少庭前準備環(huán)節(jié)。
四是簡化庭審程序,采用簡便式開庭。簡化舉證質證與辯論環(huán)節(jié),限制當事人辯論次數(shù)。
五是簡化裁判文書制作,實行裁判文書格式化,甚至對部份爭議不大的簡易案件適用口頭裁定,現(xiàn)場宣讀判決即視為生效送達。如南京市玄武區(qū)法院經(jīng)濟庭提出,一審經(jīng)濟糾紛案件判決書的制作應以程序和證據(jù)標準實行繁簡分流,并設計了簡易判決書的格式。i
3、擴大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
從有關國家和地區(qū)的立法例分析,在簡易程序適用范圍的確定標準上主要有:以一定的訴訟標的金額或價額作為標準;以案件所涉法律關系的性質或類型為標準;以當事人之間的合意為標準。ii當前,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是根據(jù)訴訟的標的額來劃分,即以訴訟標的金額確定劃分適用簡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標準。但是,一些標的巨大但案情簡單的案件未嘗不可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我國目前基層法院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類型幾乎涉及所有案由,故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也不能單純依靠案由確定。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簡易程序的適用范圍非常廣泛,并不能通過某一個或某幾個標準進行界定。因此,筆者認為,基層人民法院除個別特殊案件外,均可以適用簡易程序進行審理。
二、基層人民法院以普通程序的適用為例外
普通程序相對于簡易程序而言,能為程序主體提供更加嚴密、更加周詳?shù)某绦虮U希O計周密、嚴謹?shù)某绦蚩梢宰畲笙薅鹊乇WC糾紛解決過程和結果的公正性,滿足了當事人對于實體利益的追求。
目前,普通程序在基層人民法院并未充分發(fā)揮應有的功效。一是合議庭“合而不議”的現(xiàn)象嚴重;二是法官陪審職責的履行障礙了司法效率的提高。同時,從國外發(fā)達國家審判組織的情況看,英美法系國家審理普通案件的初審法院,原則上實行的是獨任制。而德國、法國等大陸法系國家也在不斷地擴大獨任制的適用范圍。借鑒國外的有益經(jīng)驗、結合我國司法現(xiàn)狀,完全可以限制普通程序的適用,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
基于此,我們必須在立法上明確界定其適用范圍。結合多年在基層人民法院工作的審判經(jīng)驗,筆者認為,適用普通程序的民事案件應當限制為涉及多個法律關系的案件以及在基層人民法院轄區(qū)內有重大影響的案件。
三、基層人民法院第一審民事訴訟程序轉換的嚴格限制
從民事訴訟的目的來看,程序轉換的目的在于對訴訟公正的追求。如果程序的轉換適用將導致增加不必要的訴訟費用和延長訴訟時間,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損害當事人的訴訟利益,則有違設置程序轉換制度的初衷,亦有悖民事訴訟解決糾紛的目的。因此,立法上應當對程序轉換予以必要的限制,防止簡易程序向普通程序轉換的“隨意性”。
一是人民法院應在兼顧程序安定性等要求、在程序轉換不致遲延訴訟的情況下,細化簡易程序轉為普遍程序的事由。由權威部門明確界定轉化的條件。例如:案件涉及多個法律關系,各方當事人爭議較大,且均有證據(jù)證實,使案件明顯不符合適用簡易程序的條件等等。
二是嚴格轉化的報批程序。如主審法官經(jīng)開庭審理后,發(fā)現(xiàn)不宜適用簡易程序的,應于次日提出書面申請轉換適用程序,詳細說明轉化理由,報主管院長審批,并報立案庭備案。獲準后,方可適用普通程序審理。
四、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法庭專屬適用簡易程序
對于基層人民法院的派出法庭,其審理的案件均應適用簡易程序,使疑難、復雜案件集中在業(yè)務庭,這既符合便利人民群眾訴訟和便利人民法院辦案的“兩便”原則,又符合案件的合理分流,人員的合理分工,從而提高審判效率,確保審判質量。
總之,如果公力救濟不暢,私力救濟必然取而代之。只有構建值得當事人信賴的,容易使用、能夠接近的,溫暖而富有人性的司法制度,才能維持國家秩序和法的和平。因此,面對日趨嚴重的“訴訟爆炸”,改革我國基層人民法院第一審民事訴訟程序亟待提上議事日程。
注釋:
i 南京市玄武區(qū)人民法院經(jīng)濟庭.繁與簡的辯證——經(jīng)濟糾紛案件一審判決書的制作[J].人民司法,2000(5).
ii 常怡.比較民事訴訟法[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598-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