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總是喜歡有水的地方,對水有著莫名渴望和向往。小河也好,湖水也罷,或者只是一方水塘,都讓我興奮不已。水養(yǎng)育了生命。我總以為,那一池的碧水,那潺潺細流,清凌凌、藍瑩瑩,都是天地最美的,有著無限的魅力和韻致。
秋高氣爽的日子,我們環(huán)翠區(qū)作家協(xié)會采風團一行走進了環(huán)翠區(qū)羊亭鎮(zhèn),漫步羊亭河畔,感受秋的詩情畫意和一份不期而遇的自然之美。
眼前的羊亭河,是我并不太熟悉的河流。雖然也從它的身邊走過,但行色匆匆,未及領略真正容顏。此河流淌在平地上,沒有青山相伴,且又緊靠城鎮(zhèn)邊上,因而在我的想象中,這條河一定是污泥濁水,灰頭垢面,骯臟不堪。
或許正如我的猜測,因此,我們見到的羊亭河才是被剛剛改造整治后的河,當?shù)卣饩拶Y對河流進行大規(guī)模整治改造,在河兩岸修筑防水壩,清除河底污泥淤沙,栽種了樹木。粗略一看,白松、芙蓉、梧桐、柳樹等樹木就十幾種,岸上還栽種了各種花草,五顏六色,品種繁多。一些地方修建了木橋通道、垂釣平臺,讓群眾休閑游玩。
深秋的陽光,照映在清澈的羊亭河上。魚鱗般的微波,碧綠的河水,一塵不染、晶瑩透明的天空。挺拔高大的法桐,將天空映襯得格外高遠。幾片浮云像潔白的絲巾,掛在天空分外美麗。
但是河道里的景致是沒有變的,依然見到河里泥渣肥沃,水草茂盛。蘆葦、蒲草等覆蓋住大部分水面,讓你看不清河水有多深。
漫步羊亭河畔,印象最深的是那一片片浩蕩的蘆葦。從小路上走下,來到護岸壩旁,眼望著那一簇簇剛剛褪去綠色的蘆葦,那些黃褐色的枝葉透著歲月的洗禮。我沒有看到蘆葦花開,那蘆花爛漫、瀟灑、飄逸如云般的美麗畫面沒有出現(xiàn);時至中午,沒有一絲風起,我期望的浩浩蘆葦在秋風里婆娑起舞的景象也沒出現(xiàn)。
眼前的蘆葦蕩,靜靜地,在遼闊的天空下一片寂靜,像是昏昏欲睡般。這不免讓我感到一絲失望,心中竟然生出絲絲悵意。也讓人感到莫名的壓抑和恍惚,甚至忘記這情這景的真實。
一片落葉悄無聲息地飄了下來。時間,這無情的刀,斷然宣布著它對萬物的絕對征服!樹葉會落去,美,亦將消損。這世間的花草樹木,生了死、死了生,一個輪回又一個輪回。
我靠近一片枯黃的蘆葦,用手機拍下它們即將逝去的青春。它們的枝干蒼老而又挺拔,定格在我的手機里,像一幅幅油畫。
蘆葦終究會枯萎掉,在河水中腐爛,慢慢消失在歲月的光陰中??墒?,這些蘆葦們畢竟經歷了生命的洗禮,也唯有在歲月的磨難中,才有了一份成熟和收獲,才有了這繁華落盡的美。這些死而生、生而死的野草,就像我們的一生,都是自然界的一個個過客,但,唯一的是,我們學會了珍惜,學會了思考,學會活得更堅強。在蘆葦面前,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秋天的蕭條、蘆葦?shù)募拍?,還有一份生命的頑強、執(zhí)著、淡定與堅守!
正凝神間,忽見一只白鷺立在阻水壩的蘆葦邊,它亭亭玉立,挺直頸項,一動不動默默地望著前方。因為距離遠,我無法看清它的眼神,是沉思,是凝望,是思念,還是遐想?“翹姿綠水風里畫,碧空高飛景中詩”。這水中仙子、天使般潔白的白鷺,像上蒼賜予人間的尤物,優(yōu)雅而動人,多像是一首精巧的詩!
這樣的意境,仿佛立在那里的就是自己——腦子里當即想起那首名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蔽倚臑橹粍樱核欠褚苍诘却俏弧耙寥恕??也許,它思念的那個人就在白花飛舞的那頭,就在碧水的那邊。鳥兒畢竟長了翅膀,在水一方,也是一翼之遙,想見或許就能見到。而我們人類呢?也只能是詩的下半句:“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有多少才男俊女,即使心中有那么一位伊人在水一方,可你也只能在水的一岸遙遙相望……
回到蜿蜒的小路,忽然,一簇簇綻放的菊花映入眼簾,那金黃的菊花,在秋日的陽光映照下格外燦爛耀眼,卻又顯得那么素雅,那么悠然,那么從容。對我們這些游客,它們像是不經意間的不期而遇,而又像是早已翹首以望的默默等待。再轉頭,又發(fā)現(xiàn)一些不知名的藍色或紫紅色小花,也是那樣燦爛地開著。我俯下身來,仔仔細細地欣賞著它們的花型花瓣,就這么點小小的花朵兒,它們的艷麗竟讓我有些眩暈!是的,它們那么細小,如果不是仔細尋找,甚至不會被發(fā)現(xiàn)。
這些景色往往被人們踩在了腳下,不被人留意,但它們存在的美卻不能被忽視。很多時候,當我們停下腳步,靜下心來,才會找到新奇和美。原來這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樹,都讓你心生好奇,想吸引你去探索叩問:為什么它們能在大自然中頑強地存在,歷經疾風驟雨卻挺直腰桿、綻放著自己的美?當然,也有些在被風雨雷電摧殘后泯滅消亡,有的落花流水,有的隨風而去,它們也讓我感懷:人生又何曾不像這些花花草草?世事無常、人生無常!然,作為你我,即便經歷再大的磨難,也應好好活著。好好生活,才會讓生命綻放出自己的光彩。
再回望羊亭河,竟又發(fā)現(xiàn)一只小鳧在蘆葦環(huán)繞的河水中覓食。它時而徜徉在水面,蕩起片片漣漪;時而鉆進水中,久久才浮出水面。這可愛又讓人愛憐的小精靈,點亮了沉寂的蘆葦蕩,也讓這沉寂的中午有了絲絲生機和活力。幾個好友,孩子般地故意扔幾塊石子逗著它,惹得它陣陣驚慌,一次次扎進水里藏身,也引來大家的陣陣笑聲。
或許是這里不斷改善的美麗環(huán)境,吸引來眾多鳥類。是的,今天的羊亭河已經開始有了新的變化:河水慢慢清了,河岸開始綠了,魚蝦日漸繁盛,鳥兒聚集棲息……望著這充滿希望的畫卷,我想象著,再過數(shù)年,杜甫的“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的景象定會在羊亭河上重現(xiàn)。十里蛙聲不斷,兩岸鳧鷺齊飛。那時的羊亭河,定會成為羊亭鎮(zhèn)一道最美的風景線。
游貝草夼
貝草夼,距環(huán)翠區(qū)羊亭鎮(zhèn)東北三公里,是很多威海人熟稔的頗具神秘感的村名。關于貝草夼的來歷,兩年前我和民俗學家梁月昌先生為編寫《環(huán)翠地域文化》曾到該村調查采訪,老人們說起這樣一個典故:清康熙17年(1678)的一天晚上,這個村的上空電閃雷鳴,風雨交加,第二天清早,村民在青龍山的前邊發(fā)現(xiàn)了一棵小搟面杖粗的“銅稈貝草”。貝草一般如蘆葦粗細,能長得這般粗大真是罕見!當時正值威海改修南城門上的“魁星閣”,向所轄各村征集建閣的“寶物”,村民們便把這棵罕見的貝草獻了上去。建閣者亦十分驚訝,以為是天降靈物,便在一根檁條上鑿出一條木槽,將那棵粗大的貝草鑲了進去架到屋梁上面。魁星閣上的貝草檁,從此成了威海衛(wèi)民俗八大景之一。而生長出貝草檁的村莊,自此改名為“貝草夼”。
今天,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尋找那有些傳奇的貝草,也不是要探究那神秘動人的傳說,而是游覽村容村貌,看看村民的生活,感受新農村的變化。據說,這幾年貝草夼村出名了,很多人慕名而來。
抵近村子,就見一排排規(guī)劃整齊的民房,一座座紅瓦綠樹的院落,呈現(xiàn)著古典與現(xiàn)代的結合,抒發(fā)著文明和諧的喜悅。車剛停下,一群作家詩人早已魚貫而出,奔向村前的一個小湖,這是一灣清澈的湖水,湖面水平如鏡,湖邊垂柳依依,倒映著藍天白云、青山綠樹,一切美不勝收。湖的東北側建有一座“水韻亭”,亭子呈六角形,高約七八米,雖沒有巍峨恢弘的氣勢,卻也是雕梁畫棟,朱漆彩金,上面畫有“仙鶴起舞”“喜鵲戲梅”以及山水、鮮花等圖畫。其中臨門的圓柱上題有一副金色對聯(lián):亭閣仙鶴云天外,星光云影共徘徊。抒發(fā)了貝草夼人的美好生活和熱愛生活的美好情懷。
大家在湖邊賞景、觀石,拍照留念,好不愜意,招呼幾遍才肯離開。逛罷湖亭,便是游覽村容村貌。剛進村口,便見到一位耄耋老人靜靜地坐在凳子上看著我們。上前一問,這大爺姓王,今年竟已92歲。只見他精神矍鑠,耳聰目明,跟我們侃侃而談。老人用自豪的話語告訴我們現(xiàn)在村里的變化:吃的喝的用的,那真是越來越好,沒的說,現(xiàn)在自己每年還能從村里領到3800元的補助……讓我們這些生活在城里的人也心生羨慕。
跟老人道別,我們在村子里繼續(xù)轉悠,身邊都是葡萄、大棗、石榴、杏樹、核桃等等,就像進入了花果山。首先要提的是杏樹。在村前的一座水庫護岸壩上,我們就曾見到書寫著“杏花源”三個紅色大字,便想象著村子里肯定有很多杏樹。果不其然,在村民的房前屋后,果然杏樹遍地,這也就是貝草夼人把自己的家園稱之為“杏花源”的原因吧。這些杏樹有大有小,有的已經幾十年,每到春天來臨,一簇簇或潔白或粉紅的杏花將農家院落遮掩起來,仿佛平平仄仄的詩句點綴著,你不僅能看到“紛紛碎玉清風亂,新杏悠然領上開”的景致,也會領略“鶴發(fā)杏花相映好,羨君終日醉如泥”的詩意。而到了夏天,金黃的杏子掛滿了樹梢,又吸引著不少城里人來采摘。一戶村民告訴我們:每年的夏天,一些游客慕名而來,不論走到誰家,不管認不認識,主人都會馬上摘上一大盤杏子來,熱情地招待大家,直吃得你飽了為止。當然那是不要錢的,等大家吃好了再談價錢買杏子?,F(xiàn)在是深秋,金黃的杏子當然是沒有了,我們想象著那誘人的金黃色的杏子放在嘴里咬上一口,酸中帶甜,回味無窮,便感受到農家生活多么有滋有味。
村子里不僅杏樹多,棗樹也很多。當杏子黃過,掛滿枝頭的棗兒又成為村里一景。當年白居易有詩云:“人言百果中,唯棗凡且鄙。皮皴似龜手,葉小如鼠耳。胡為不自知,生花此園里。”可就是這叢生的棗樹,卻也為村民帶來喜悅。由于小棗又甜又脆,又是從樹上現(xiàn)摘的,竟然賣到15元一斤,比市場貴上一倍。同行的趙女士最慷慨,立馬買了幾斤分給大伙品嘗。我拿起一粒紅棗,用牙一咬,咯崩一下,果真是又脆又甜,與城里買的不同。
再往前,走到一戶院子前,一棵碩大的石榴樹吸引了大家:那發(fā)白的樹干扭曲著,一個個凸起的疙瘩,顯示著歲月印記;樹冠碩大,蓋住了院前的大半個空間;紅中帶黃的石榴掛滿了枝頭。石榴樹的女主人是姓姜的大姨,今年65歲,她介紹說,這棵石榴樹已經有60多年樹齡,現(xiàn)在年年碩果累累,至少結300個石榴!這些大大小小的石榴像一只只小燈籠,在綠葉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耀眼。仔細觀看,石榴個個色彩艷麗,果形端正,有些石榴已經裂了口,露出紅紅的石榴籽來,晶瑩剔透地誘惑著我們。爽快的姜大姨,見大家被勾起的饞蟲在嘴邊蠕動,就讓大家去摘了吃??纱蠹叶疾缓靡馑?,執(zhí)意要買,一來解解饞,而來也幫大姨銷售了得點收入??山笠套炖镏徽f:“不賣不賣,你們吃就盡管摘吧!”幾次協(xié)商,大姨態(tài)度堅決,我們也不好意思去摘。但畢竟忍不住,有人還是摘了一個分給大家品嘗。當紅紅的石榴籽放進嘴里,果然是甜酸爽口,味道佳美。在石榴樹旁,我們還看到大姨家養(yǎng)的蜜蜂,有20多箱。大姨介紹說:她家養(yǎng)蜂已有多年,平時吃不了都是送給村里人,特別是那些孤寡老人等。我心里不由得贊嘆:大姨真是個熱心腸,樸實、善良,把日子過得風生水起,卻又幸福甜蜜。
徜徉在村落里,我們饒有興致地欣賞著正在成熟的葫蘆、南瓜,贊美著那些叫不出名字的奇花異草,大家細說著鄉(xiāng)村生活的美好,充滿了對鄉(xiāng)土生活的渴望。當然,最不能忘的是留下一張張照片,留下美好的回憶。其實,不僅是我喜歡鄉(xiāng)村,或許是因了我們這群人都曾生長在農村,與鄉(xiāng)土結有不解之緣,久居喧囂紛擾都市久了,產生了對人與自然和諧一體、風光旖旎和寧靜祥和的鄉(xiāng)村生活的渴求,因此,喜歡看鄉(xiāng)間風貌,體驗鄉(xiāng)情野趣,喜歡那份古樸、純凈,甚至世俗。在大家的眼里,既使那些世俗,也都那么親切和可以容忍,它就是農家的生活之根,有承載人和艱苦的奉獻,也有一點私利的糾結。
離開村子前,我再回望那一個個遮掩在濃蔭下的農家小院,多像一幅幅油畫,不禁為貝草夼的人自豪:這山這水這人,多么和諧生動,生活在此,多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