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大地,物華天寶,人杰地靈,人文繁盛,歷史文化源遠流長。
圣賢之邦
中國人最相信“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的說法,堅信哪一個地區(qū)出了杰出的人物,必定是那方水土滋潤養(yǎng)育的結(jié)果,那方水土之中,必定隱藏著神秘而不可知的文化密碼。
那么在兩千年前的魯國故地,也就是現(xiàn)在地理方位上的魯西南地區(qū),在短短的兩百年之間,在方圓百里之內(nèi),先后誕生了孔子、曾子、顏子、子思子、孟子等被后世尊為五大圣人的儒學大家。他們都是毫無爭議的中國文化巨匠,養(yǎng)育他們的這方水土之中,又掩藏著什么秘密呢?
我曾經(jīng)在北京與上古文化專家和散文家卞毓方先生就這個問題有過一番探討。卞先生對春秋時期的魯國非常推崇,他甚至說,我們一般所說的“五湖四海”就是指的魯國地區(qū)。因為這話出自孔子,以那個時候的交通條件,靠車馬出行的孔子,能夠去過多遠呢?這句話中的湖海顯然是指孔子見到過的北面的渤海,東面的黃海,南面的微山湖,西面的東平湖。
魯西南地區(qū)是我的故鄉(xiāng),我對于那里的山山水水再熟悉不過,以我的了解,卞先生的說法也似乎有些道理。至少可以這樣認為,這是一方山水環(huán)繞、充滿靈性的土地。
其實,在西周初年,當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周武王封邦建國,他就看中了這方水土。他指派自己最信任的弟弟周公旦去殷的發(fā)祥地奄,建立魯國。由于周公旦需要輔佐成王,就派長子伯禽代為受封。伯禽赴封地的時候,分得殷民六族和許多典冊文物,因此,魯國當時又被稱為東周,是東方的周室文化和政治思想中心。
周武王去世之后,周公旦輔佐年幼的成王治理天下。他在吸收殷商文化的基礎上,結(jié)合周人的傳統(tǒng)習俗“制禮作樂”,規(guī)定一系列不同于殷商的典章制度,實行以“周禮”為規(guī)范的統(tǒng)治。而周室東方他兒子做國君的魯國,成為他實驗推行自己政治主張的先期實驗地?!抖Y記》中記載,魯國可以效帝,以后稷配樂,立文王廟進行祭祀,在禮儀規(guī)格上與周天子無異。所以,當時就有“周禮盡在魯矣!”的說法。
伯禽在魯國恪守周公之禮,治理3年之后大見成效。吳國的季札到了魯國,聽到了周的音樂。晉國的韓宣子到了魯國看到了“易象”和“春秋”,他欽佩地稱贊:“周禮盡在魯矣!吾今乃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笨梢韵胍?,當時,魯國把全部精力用在思想文化的構(gòu)建,一批文化巨匠的誕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正是這樣的文化土壤,為孔子等一批思想文化巨匠的產(chǎn)生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魯國發(fā)展到孔子所處的時代,作為當時魯國最有思想的學人,他以仁入禮,以仁釋禮,不僅僅發(fā)展捍衛(wèi)了周禮,使周禮更符合當時歷史發(fā)展的需要,內(nèi)化為修己之道,外化為治人之政,逐漸形成了既保留周禮又有獨特創(chuàng)新的儒家思想體系。
由于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yè)上??鬃哟蚱屏私逃龎艛?,開創(chuàng)了私學先驅(qū)??鬃拥茏佣噙_3000人,其中賢人七十二,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鬃訉笫烙绊懮钸h,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千古圣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稱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萬世師表。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鬃拥乃枷爰皩W說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fā)表聯(lián)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由此可見孔子偉大的思想。
儒學雖然產(chǎn)生于魯國,但是,一開始它就不僅僅是一種區(qū)域性的文化,它的廣泛適應性使它在誕生之初就越過魯國的疆界,走向更廣闊的空間??鬃訋ьI他的學生周游列國,宣傳自己的儒學思想。他們周游列國14年,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又由于他廣收門徒,使得儒學成為當時的顯學,而且影響日益擴大。他把自己的思想傳授給了最優(yōu)秀的學生曾子等人,曾子又傳授給了自己的學生,孔子的孫子子思,而子思之下,又誕生了儒學繼往開來的人物孟子。
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fā)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yǎng)觀,以孝為本、孝道為先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子以他的建樹,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子思比肩共稱為五大圣人。
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并由此對宋代理學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順元年,又被追封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為“述圣”。
孟子師承孔伋的學生,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并稱為“孔孟”。
短短數(shù)百年間,在魯國這片豐厚的文化土壤之上,中華民族的文化思想精髓,被一位位文化巨匠薪火傳承。
盡管,隨著周王室在諸侯國中政治地位的下降,魯國逐漸淪為了一個二等的諸侯國,并走向衰亡,最終于公元前249年被楚國考列王所滅,歷時870余年,傳34世的魯國不復存在,但是,魯國所代表的禮樂文化卻沒有消亡。甚至恰恰相反,由于當時那些文化巨匠的巨大影響,這種古老的思想文化,在注入了時代的新鮮血液之后,進一步加強了自身的深度和涵量,使本身就十分淵博的思想突破了國家和民族的局限,成為整個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的“仁道”即“王道”思想。
千載而下,我們回望歷史深處這方誕生了一批文化思想巨匠的水土,不禁頓生無限的懷想和蒼涼。歷史的煙塵已經(jīng)遠去,但是,這方水土依然生機勃勃,那些偉大巨匠的身影,依然在我們眼前閃爍。
稷下學宮
臨淄是戰(zhàn)國時代齊國的都城,在這里,有一座被稱為世界歷史上第一所大學的“稷下學宮”深藏在歷史的煙云之中。盡管經(jīng)過了兩千年的歲月滄桑,但是它在歷史長河中曾經(jīng)的輝煌和燦爛,依然光彩奪目。
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國君為聚集人才,在齊國都臨淄西門外創(chuàng)建稷下學宮,將學者封為“大夫”。學宮延續(xù)至末代齊王田建時期方才衰弱,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時候才消失?!梆ⅰ笔驱R都臨淄一處城門名,“稷下”即齊都臨淄城稷門附近,齊國君主在此設立學宮,學宮因處稷下而稱“稷下學宮”。
這座存在時間長達百年的學宮,在中國古代學術爭鳴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甚至成為了“百家爭鳴”的代名詞,自由論辯的學術風氣使其成為那個時代的學術圣地。各個流派的學術精英往來穿梭,許多流傳后世的著作在這里寫成,而且,造就了一代代以政論學為主業(yè),以思辨為風尚,個性鮮明的“稷下先生”。正是他們,直接參與、促成了這一時期最熱烈、最持久、最有影響的“百家爭鳴”。而“稷下先生”,也由此成為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一個特殊的名詞,它代表著一個學術思辨的群體,一段特殊的文化貢獻,一種特殊的文化人格。
稷下學宮實行“不任職而論國事”“不治而議論”“無官守,無言責”的方針,學術氛圍濃厚,思想自由,各個學派并存。人們稱稷下學宮的學者為稷下先生,隨其門徒,被譽為稷下學士。
這樣一個學術沸騰的中心出現(xiàn)在齊國并不意外。從齊國的經(jīng)濟狀況來看,齊國自步入春秋之后,就成為當時的大國強國,齊桓公時任用管仲為相,九合諸侯,居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到了公元前481年,田成子殺死齊簡公取代姜齊之后,齊國的國勢更為強大;其疆域遼闊,成為國土面積為方圓二千里的“四塞之國”,曾與西方的秦國并稱為東西二強。據(jù)歷史記載,當時齊國的農(nóng)業(yè)之富,“粟 如丘山”;魚鹽之利“通輸海內(nèi)”,實業(yè)之厚,“冠帶衣履天下”。齊國都城臨淄農(nóng)工商并重 ,經(jīng)濟繁榮,人丁興旺,已是擁有“七萬戶”的大都市了,雄厚的經(jīng)濟實力為稷下學宮的產(chǎn)生奠定了堅實的經(jīng)濟基礎。
齊國統(tǒng)治者雄心勃勃,素有“以一服八”的壯志,為了實現(xiàn)以齊國王天下的雄心壯志,他們急需通過各種方式,尤其是需要通過辦學的方式為統(tǒng)一大業(yè)奠定思想基礎和人才準備。
齊威王即位,為革新政治,選賢任能,廣開言路,進一步擴建了稷下學宮。齊宣王時期,采取了更加開明的政策,“趨士”“貴士”“好士”,稷下學宮的規(guī)模和成就達到頂峰(濫竽充數(shù)這個典故就和齊宣王有關)。齊宣王對稷下學宮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當時,四方游士、各國學者紛至沓來,“鄒衍、淳于髡、田駢、接子、慎到、環(huán)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第為上大夫,不治而議論”(《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儒、道、名、法、墨、陰陽、小說、縱橫、兵家、農(nóng)家等各家學派林立,學者們聚集一堂,圍繞著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禮法、王霸、義利等話題,展開辯論,相互吸收,共同發(fā)展,稷下學宮達到鼎盛。世稱“百家爭鳴”。對此,司馬光在《稷下賦》中說:“致千里之奇士,總百家之偉說?!?/p>
然而,齊閔王后期,不聽諫言,鄒衍很快離開齊國去了燕國,隨后,齊幾乎為燕將樂毅攻滅。齊襄王時期,齊國重建,雖然努力發(fā)展稷下學宮,但是稷下學宮仍然沒有能夠恢復到鼎盛時期的面貌。
稷下學宮最有名的兩個人是孟子和荀子。兩人都曾在稷下學宮任職,荀子在齊襄王時期曾三為“祭酒”。當時稷下學士上千人。稷下學者待遇極高,齊宣王曾賜七十六“上大夫”頭銜。給他們修建高大的住所。淳于髡、孟軻、荀況尊為卿。那個時候孟子出趟門都差不多有十幾輛車跟著,學生上百人,十分風光。
稷下學宮本身有很多功能:其成員既可以充當政府的智囊團,又著書立說進行學術研究,由于廣收門徒,還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說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大學。戰(zhàn)國時期,三晉紛亂,楚則保守落后,秦雖是新興,文化未盛,齊幾乎始終領導文化潮流。而中國自秦以后的各種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從稷下找到源頭。如統(tǒng)治中國幾千年的儒學,基本上是孟、荀兩派理論的交替使用;再如鄒衍的陰陽五行學說,一直在中國盛行,并且是中醫(yī)學的理論基礎;此外還有在漢朝早年流行的黃老思想。
在中國幾千年歷時中,稷下學宮學術氛圍之濃厚,思想之自由,成果之豐碩,都是獨一無二的。從稷下學宮的施行方針及其成果意義來說,稷下學宮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世界歷史上真正的第一所大學,第一所學術思想自由、學科林立的高等學府。
稷下學宮創(chuàng)始于齊桓公田午執(zhí)政之時,先后經(jīng)過齊成王、齊宣王、齊餉王、齊襄王、齊王建6代,歷時一百四五十年,其創(chuàng)辦之早,持續(xù)時間之長,對后世影響之大,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無與倫比的。
正是在稷下,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百家爭鳴”達到了高潮頂峰。直到今天,歷史的煙云和時間的塵埃,依然遮掩不住它的包容、寬松和思辨,盡管“稷下先生”的真知良言已經(jīng)濃縮成了歷史的只言片語。
巍巍泰山
人世滄桑,青山不老。歷史的煙云,終究會消失在歲月深處。不可一世、建功立業(yè)的帝王,也終究是青史黃卷中的一頁墨跡。但是,巍巍青山,卻千古依舊,蒼蒼依舊。
千百年以來,到山東不拜泰山,算沒有來。泰山雄峙于山東中部,古稱岱山、岱宗,春秋時稱泰山,古人形容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岳之長。這樣的名頭,你如果錯過,就真是人生的大遺憾了。
是誰最早登上的泰山?是那個不可一世的千古一帝秦始皇。秦始皇是最早把泰山捧上神位的帝王。他當了皇帝不久,就開始操持著登泰山的事了。
公元前219年的春天,從秦朝的首都咸陽到泰山之間,一條寬闊的車馬大道貫通了。道路上鋪撒了黃沙,兩旁栽滿了象征萬年長青的松柏。每相隔10公里就建有一所可以供人員馬匹飲水的小驛站,相隔百里則建有可以提供住宿就餐的賓舍。道路兩旁象征著皇家威嚴的黃色旌旗獵獵飄揚。
吉時到了,100門禮炮頓時齊鳴,咸陽城門轟然洞開。一隊隊盔甲齊整的士兵列隊出城。接著出城的是那些人們都耳熟能詳?shù)膶④妭?,他們一律騎著高頭大馬,亦個個裝束嚴整,神情肅穆,儼然是要去參加一場嚴酷的戰(zhàn)役。隨后,那些平時出入于朝堂的文官們,也在丞相的率領下坐著馬車出城了。他們身著朝服,也個個不茍言笑,儼然是在朝堂之上,參加決定軍國大事的正式朝會。
當將軍和文官們在城門外列隊完畢,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這位吞并了六國之后,自號為始皇帝的嬴政,坐著那輛被巨大的黃傘覆蓋著,顯示著帝王威嚴的巨型馬車出城了。
整個咸陽萬人空巷。他們知道,偉大的嬴政這一次出城,不是像以往一樣去指揮戰(zhàn)斗,而是要去東方的泰山,向上天稟告他統(tǒng)一天下的偉大功績,展示他開國皇帝的浩蕩威榮,彰顯他萬世不竭的雄偉氣魄。
龐大的隊伍出發(fā)了。隊伍綿延100多里。天空中飄起細細的小雨,空氣清新,道路上沒有絲毫塵土,似乎上天也在為這支隊伍助興。
這一年是嬴政登上皇帝寶座的第3年。他積多年之力消滅了六國,把奄奄一息的周天子拋棄,自己當上了始皇帝,他除了堅信是自己的文治武功之外,也相信是上天的意思,他是上承天命的真天子。
但是,周天子800年的王氣并不是一天就可以輕易消失的,人們還沒有徹底忘懷周朝的一切,人們還在對嬴政自命的始皇帝的合法性心存疑慮。
這個時候,那個博古通今的李斯獻上了自己的計策。他對皇帝說,齊國的泰山是神山,上通天堂,下達四方,上古的帝王都去封禪過,都是通過泰山封禪才領受了上天意志的。始皇帝也可以通過去泰山封禪,向上天稟告天下已經(jīng)一統(tǒng)的偉大業(yè)績,也能夠得到上天的神示,受命于天。
李斯的計策正與嬴政的心理不謀而合。為了讓被拋棄的周天子內(nèi)心臣服,為了讓被吞并的六國徹底打消東山再起的念頭,為讓天下百姓相信自己是秉承上天的意志取得天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正式的泰山封禪上演了。
秦始皇率領文武百官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yè)。同時召集齊、魯?shù)娜迳挤舛U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并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于梁父山。在登山途中,暴風雨突至,一棵蓊郁的松柏為秦始皇遮擋了風雨,此樹被封為“五大夫松”,成為泰山千百年以來的標志性景點。而秦刻石因為年代久遠,卻幾乎不能辨識了。秦刻石是泰山得以保存的最久遠的刻石,是現(xiàn)存最早的秦小篆碑刻,出自丞相李斯的手筆。
后來的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中詳細記述了秦始皇封禪泰山的盛況。
秦始皇封禪泰山,是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的帝王封禪的第一次。過去雖然有種種上古帝王封禪的傳說,但是沒有任何可考的記載。通過這次封禪泰山,秦始皇暫時得到“皇權(quán)神授”的心理暗示,他封禪結(jié)束以后即開始了巡狩天下的壯舉,沿渤海東行到蓬萊,到成山的極處,然后又到瑯琊山,直至公元前210年死在巡狩途中。
可以說,在秦始皇封禪泰山以前,泰山的地位和名氣尊榮,都還只是一個民間意義上的虛榮。只不過是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在人文昌盛的黃河中下游首屈一指的絕對高度,所以才有些名氣罷了。但是,經(jīng)過李斯的修飾,得到了始皇帝的尊重以后,泰山從此具有了更大的使命和尊崇。它不再是一座地理意義上的山,而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中獨一無二的國之命脈!成為名副其實的“國山”!
因為受了秦始皇的影響,那個不成器的小兒子胡亥,在佞臣趙高和李斯的扶持下繼位以后,也不自量力地去封禪泰山,不過是給歷史留下一段笑柄罷了。封禪泰山并沒有阻擋住秦朝迅速滅亡的悲劇。秦始皇僅僅在位12年,他的兒子秦二世胡亥也僅僅當了3年的傀儡皇帝,秦始皇夢想傳之萬世的大秦帝國就滅亡了。
毫無疑問,也就是因為秦始皇的封禪之舉,泰山從此與這個偉大的帝王就聯(lián)系在一起了。
泰山何其幸哉,它擁有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的同時,還與最偉大的圣賢聯(lián)系在了一起。
同樣,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先哲孔子,也對泰山充滿了敬畏。泰山在春秋時期是齊魯兩國的交界之地,距離曲阜不過百里之遙。孔子的一生大多數(shù)時間居住在魯國,他周游列國的必經(jīng)之地就是泰山,經(jīng)常登泰山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孔子曾登泰山的主要任務是為了考察泰山封禪制度。泰山稱為東岳,在原始宗教信仰中,東方主生,所以泰山主生死交代,后來又擴大為帝王朝代嬗遞的“禪代”之意。歷代帝王在改朝換代,并致太平以后,都要封禪泰山,以示受命于天,四海率從?!豆茏印し舛U篇》中有“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的記載。封禪的內(nèi)容,就是在泰山極頂筑土為壇來祭天,以報答天功,叫封;在泰山腳下梁父山祭地,以報地功,稱禪。這種隆重莊嚴的封禪大典有一套神圣而嚴格的儀式,這對十分重視禮樂制度的孔子有極大的吸引力。孔子一生以周公為榜樣,以恢復周朝政治和禮樂制度為己任,準備隨時輔弼國君實現(xiàn)這一主張,則封禪大典是必須掌握的重要國禮。《韓詩外傳》記載:“孔子升泰山,觀易隆而王可得而數(shù)者七十余人?!?經(jīng)過多次實地考察,反復對照,發(fā)現(xiàn)歷代封禪的具體儀式差異很大,為他掌握封禪禮儀提供了豐富的材料。當時的封禪與祭山活動都要由國君舉行,諸侯以下舉辦是不合禮節(jié)的。據(jù) 《論語·八佾》,魯國掌權(quán)的大夫季孫氏要祭泰山,孔子急忙去問季氏當管家的學生冉有:“人不能阻止嗎?”冉有回答:“不能?!笨鬃幼I笑說:“難道泰山也不懂禮儀,接受這不合規(guī)矩的祭祀嗎?”
孔子在泰山留下了很多的遺跡,最著名的就是那句“登泰山而小天下”了。在岱頂南側(cè)有遺跡瞻魯臺,是孔子登泰山眺望家鄉(xiāng)魯國的地方。《孟子·盡心上》載:“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游于海者難為水,游于圣人之門難與言。”
還有那句著名的“苛政猛于虎”,也是孔子在泰山說的?!抖Y記·檀弓》篇載:“孔子過泰山側(cè),有婦人哭于墓者,而慨嘆苛政猛于虎。”孔子恰好從泰山經(jīng)過,路遇一個被官府欺壓逃跑到這里的婦人,而這個地方卻是當時有名的虎狼出沒之地,孔子因此大發(fā)感慨。
“泰山巖巖,魯邦所瞻”。這是孔子晚年刪定的《詩經(jīng)》中對泰山的贊嘆??鬃右簧娗樘┥剑┥綄鬃拥挠绊懸彩蔷薮蟮模核麑W習禮樂,由此得窺封禪大典全豹;登泰山而小天下,以開闊的眼界胸襟審度自己德才學識的修養(yǎng);臨終之時,孔鯉、顏回、子路相繼死去,自知已日薄西山,遂唱出“泰山其頹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的挽歌,他把自己的生死竟然交給泰山了。
泰山不僅僅擁有萬丈王氣,擁有莊嚴的圣哲,還擁有無邊的浪漫,因為,偉大的詩人李白也來泰山了。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唐代開元、天寶年間詩壇上的煌煌巨星。他的光芒一直輝耀著古代詩壇,被譽為詩仙。天寶初年,這位詩仙來到泰山了。他以自己的天縱之才,寫出了雄奇瑰麗、豪壯奔放的詩篇,為泰山增添了萬端豪情?!队翁┥搅住贰读焊σ鳌贰稊M恨賦》等都是歷史上的名篇。
我們隨手拈取一首,“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巖間。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睆闹胁浑y看出他飄逸浪漫的情懷和充滿神奇的想象。
李白游歷泰山期間,還有一批酬贈之作。在《早秋單父南樓酬竇公衡》中,有:“泰山嵯峨夏云在,疑是白波漲東?!?,在《早秋贈裴十七仲堪》中,有“歷抵海岱豪,結(jié)交魯朱家”等等,充滿了對泰山的贊美與向往。
李白的泰山之游,正是他具備了一定聲望與條件,尚在待機進身的特殊時期進行的,既是為了滿足精神需求,開闊眼界,追溯歷代帝王先賢遺蹤,也是為現(xiàn)實功利計,期冀與神仙異士際會,得到高士名師指點。泰山的雄偉與神秘,強烈吸引著李白,使他心曠神怡,流連忘返,從“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開”,到“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再到“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在山上竟然住了4個多月。這種長時間的暢游,在李白的游歷生涯中是極其罕見的,足見李白對于泰山的情有獨鐘。
泰山的歷史當中,還有一個偉大的人物不能遺忘,他是中國最偉大的短篇小說之王蒲松齡。他的家在淄川,距離泰山不足二百里,他當然也不會錯過泰山了。有一個數(shù)字可以看出這位小說家與泰山的緣分: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有關泰山的作品有26篇,約占全部篇目的百分之五!只不過與李白對泰山的謳歌與贊美不同,在他的筆下,是借東岳冥府之名,稍加委曲,控拆的是屠戮無辜的殘暴現(xiàn)實。
泰山主人生死,人死魂歸泰山。這種觀念在明清之際極其流行,蒲松齡以此為題,在泰山一帶廣為收集民間話語,創(chuàng)作了一批短軼小品。蒲松齡的這些泰山小說異彩紛呈,堪稱一篇一境界,一事一精神,故事、人物絕無雷同。清代評論家馮鎮(zhèn)巒稱之為“諸法皆有”“各極變化”,同是寫官員,有張橛子的剛直倔強,范溥的委婉曲致,宋國英的貪狠暴戾,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同是寫狐女,胡四姐艷麗柔順,長亭通禮曉義,云翠仙聰慧機警,如描如畫,飄然欲出。
蒲松齡當時不是顯赫的大員名人,他去泰山,歷史上不會留下什么記載,也少有官方的應酬。但是,我們由這幾十篇取材于泰山當?shù)氐男≌f中,可以推測,他多次登臨泰山,并在泰山住了很長的時間。蒲松齡除小說外,還有一批贊頌泰山的詩、文、賦等作品,藝術水準比其泰山小說也毫不遜色。
所有的功業(yè)與輝煌,都消失在了歷史的煙塵之中,但是,巍巍泰山依然蒼翠萬千。
齊長城
橫亙于祖國北方的萬里長城,早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標志性建筑,被譽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八大奇跡之一。
但是,我們并不僅僅擁有萬里長城,在秦始皇修筑萬里長城之前,還有一段更為久遠的長城已經(jīng)完成,它是橫亙在山東境內(nèi)的齊長城。
始建于春秋時期,完成于戰(zhàn)國時期的齊長城,西起黃河河畔,東至黃海海濱,迤邐山東十三縣,長達千余里。齊長城又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所筑長城中現(xiàn)遺跡保護較多的一處,它建筑在起伏連綿的泰沂山脈的山嶺之中,雖沿線有平谷之地,但多為山嶺,長城依山就勢而筑。其建筑宏偉,規(guī)模壯觀,凝聚著2500百年前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也體現(xiàn)了春秋首霸和戰(zhàn)國七雄的東方泱泱大國的強盛雄風。
齊長城橫亙于齊魯大地,它最早見于《管子》“長城之陽,魯也。長城之陰,齊也。”據(jù)考證,齊長城為齊桓公所建,司馬遷《史記·楚式家》中載:“乘山嶺之上筑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洲,千余里以備楚?!饼R長城源于濟南市長清區(qū)孝里鎮(zhèn)廣里村,古濟水河東岸,從大峰山山頂通過,蜿蜒千里,直達青島市黃島區(qū)東于家河村北入海,全長618.9公里,共翻越1518座山峰,為中國現(xiàn)存有準確遺跡可考、年代最早的長城文化遺產(chǎn)。
考古專家經(jīng)過對山東境內(nèi)的齊長城長度進行了精確測量,這一建筑年代最為久遠的長城最新長度為620多公里。 齊長城開創(chuàng)了中國線型防御工程的先河,且建筑年代最為久遠,其學術考古價值在所有長城中更顯特殊。
齊長城由墻體、山險、關隘、烽燧等組成,長城土墻寬度最寬22米左右,最窄15米左右,石墻厚度在5米至12.5米之間。同時,根據(jù)特殊防御需要,在不同的時期,長城主線外側(cè)(南側(cè))修建了3條(段)復線,與主線長城相呼應,形成強有力的軍事防御與安全守衛(wèi)。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進入了一個由分裂到統(tǒng)一的歷史大變革、大動蕩、大發(fā)展的歷史時期,奴隸制逐漸衰亡,封建制興起,各國依據(jù)其國情先后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變革,使得政治穩(wěn)定,經(jīng)濟繁榮,也導致了軍事力量的強大,因而出現(xiàn)了長達幾百年大規(guī)模兼并戰(zhàn)爭。春秋戰(zhàn)國間不到300年的時間內(nèi),就發(fā)生過規(guī)模不同的戰(zhàn)爭480余次。戰(zhàn)爭的目的是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擴大國土,增強勢力,故而出現(xiàn)了春秋五霸和戰(zhàn)國七雄的稱霸爭雄局面。而各國間的不斷戰(zhàn)爭,又迫切要求加強防御工事,當時修筑長城是各國通用的方法。地處我國東方的齊國,南近魯楚,西有晉宋,北鄰燕趙,因魯晉春秋時為強國,齊魯交界所處又有泰沂山脈相隔,具備修筑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故齊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了加強防御而修了長城。
齊國自周初封國,經(jīng)西周時期的著力經(jīng)營,至春秋時期社會經(jīng)濟有了較大發(fā)展。齊國東鄰黃海,北靠渤海,有沿海魚鹽貿(mào)易之便;故齊國自建國之始就采取了“因其俗,簡其禮”的國策,依據(jù)齊地的自然地理條件,優(yōu)先發(fā)展了工商業(yè)和魚鹽業(yè),使齊國的商業(yè)經(jīng)濟得到了較快發(fā)展,為齊國的強盛奠定了物質(zhì)基礎。春秋時期齊國鐵制工具的出現(xiàn),提高了生產(chǎn)力。齊桓公時期,由于管仲的改革,采取農(nóng)工商并舉的政策,鑄行刀幣,鼓勵經(jīng)商,使齊國強盛,成為東方之大國,并首霸諸侯。春秋晚期齊國先后滅掉了紀、譚、莒、萊等諸國,使齊國的地域擴展到東方海濱,使齊國的開放型沿海工商經(jīng)濟和內(nèi)陸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得以同步發(fā)展,為齊國社會經(jīng)濟的進一步發(fā)展和繁榮創(chuàng)造了條件。齊國對東部地區(qū)的開發(fā)也逐漸消除了東方的敵對勢力,把戰(zhàn)略防御進攻重點轉(zhuǎn)向南鄰的魯楚,西南的衛(wèi)、晉、宋以及北鄰的燕國。
《國語·齊語》記載:“桓公曰:‘吾欲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魯為主,反其侵地棠、潛……’桓公曰:‘吾欲西伐,何主?’管子對曰:‘以衛(wèi)為主,反其侵臺、原、姑與漆里……’桓公曰:‘吾欲北伐,何主?’管子對曰:‘以燕為主,反其侵地柴夫、吠狗?!庇捎邶R國和燕國交界處地勢平坦,又有清、濁河為自然屏障,故無修筑長城的自然地理條件。春秋時期燕國在經(jīng)濟軍事力量上也弱于齊國,故而當時齊國的敵對勢力主要在南鄰的魯國和西南方的晉、衛(wèi)、宋諸國。時魯晉諸國均為強國,春秋時期甚為強大,這從《左傳》《史記》諸史書所載齊魯、齊晉之戰(zhàn)的實例即得證之。
《左傳》襄公十八年載:“冬十月,會于魯濟,尋湨梁之言,同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廣里。夙沙衛(wèi)曰:‘不能戰(zhàn),莫如守險?!ヂ?。諸侯之士門焉,齊人多死?!?/p>
《左傳》宣公十七年載:“十七年春,晉侯使郄克征會于齊?!薄蹲髠鳌废骞四贻d:“晉侯伐齊,將濟河?!薄蹲髠鳌废骞拍贻d:“晉士匄侵齊,及谷,聞喪而還,禮也?!薄蹲髠鳌废骞贻d:“齊侯遂伐晉,取朝歌?!?/p>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稱雄爭霸的政治形勢,齊國與魯、晉、衛(wèi)、宋諸國的強盛和軍事上的對峙,春秋時期齊國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繁榮,齊魯交界地處泰沂山脈相隔的歷史地理條件,為齊國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修筑長城創(chuàng)造了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地理條件。
齊長城建筑充分利用山險代替長城的作用又能節(jié)省人財物,城墻是長城的主體;烽火臺多設在山嶺的高巔之處,是軍事設防傳遞信號的設施;而關卡和防門多設在平原低谷地段,是出入國境的必經(jīng)之地,也是長城的要沖地帶。此處一般修筑兩層城墻處,還多配設關卡和防門。今五蓮縣長城嶺村東西兩山頂處各設有一座烽火臺,高約5米,直徑達20米。在沂水縣和臨朐縣交界地帶的大峴山上修筑的穆陵關,筑兩道城墻,格外堅固,因此處是齊國當時通往南部的重要門戶,由此向北可直達齊都臨淄。
齊長城的建筑結(jié)構(gòu)設計,有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特點,故而現(xiàn)今所見長城不是整齊的統(tǒng)一設計,而是多因山勢和河堤渠防而筑,平地、河流、低谷處重點設防,以確保進出方便,能攻易守?,F(xiàn)存城墻遺跡一般在山系頂峰險要處不見,說明當時此處沒有修筑城墻,有的地處即使修筑,規(guī)模也很小。在山系嶺脊外緣陡險處,長城內(nèi)側(cè)地勢較外側(cè)要高出許多,一般可高出2—3米,而外城墻內(nèi)只填以3—4米寬的土沙或碎石,所以齊長城較多處地段為單城墻,即只有外墻,無內(nèi)墻,即使有內(nèi)墻也較低;這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所筑長城中是僅見的,在歷代所建長城也是僅有的。
相比雄偉恢宏的萬里長城,盡管齊長城只是山東境內(nèi)的一段遺跡,但是,它建造的久遠,它所折射出的歷史厚度,它獨特的文化歷史價值,一直讓考古界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