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二日(公歷2月7日),我出生在山東省鄄城縣臨卜鎮(zhèn)北面一個叫許莊的小村子。村西距離滔滔黃河只有3里路,緊靠黃河大堤有一座漾水盆,據(jù)說是當年封堵黃河決口時遺留下來的。黃河從這里通過水閘,分出一個支流,形成一條小河。小河繞許莊村半周,逶迤流向東南。
悠悠黃河,流去了我灰色的童年。但是村邊這條小河,卻給我?guī)碓S多兒時的歡樂。那時候,河里長滿密密匝匝的蘆葦。蘆葦蕩里,河水清澈見底,成了魚蝦躲藏的天地,經(jīng)常會有鯽魚、鯉魚、柳葉魚在水中嬉戲。還有許多野鴨、鷺鷥等水鳥在蘆葦蕩筑巢產(chǎn)卵。
夏天,小河是孩子們的天堂。無憂無慮的頑童們把小河當成了盡情玩耍的好去處,游泳、打水仗、摸魚蝦、掏水鳥蛋。累了就索性躺在松軟、舒適的沙灘上,天當被,沙當炕,閉上眼美美地享受,感到非常愜意。當夕陽西下,落霞滿天的時候,村民荷鋤歸來,歡快的說笑聲響徹河畔,回蕩著濃郁的鄉(xiāng)村氣息。靜靜的河構(gòu)成了一幅生動的畫面,這是大自然賜予家鄉(xiāng)的寶貴遺產(chǎn)。
記得五六歲時,家里養(yǎng)了兩只青山羊,我每天都去河邊放牧。羊在河邊吃青草,我在河灘玩沙子。沙子里有時候能挖出甲魚(村里人稱之為老鱉)蛋,一窩有七八個、十幾個不等,和鴿子蛋大小差不多,圓圓的,顏色雪白,煞是好看。甲魚在沙灘產(chǎn)卵,靠陽光孵化。小甲魚一出殼,自己會跌跌撞撞爬到河里。炎熱夏天的中午,甲魚還會爬上沙灘曬蓋。一聽到點動靜,立刻連滾帶爬地逃到河里,很有趣。
那時候,我養(yǎng)了兩只小麻雀,是大哥送我的。小麻雀剛出殼不久,眼睛還沒有睜開,身上也沒有羽毛。我找來一個木箱,墊上一團棉花,給它們做了個窩。去河邊放羊的時候,我就捉來蜻蜓、賣油郎(一種昆蟲,一旦被捉,會從嘴里吐出一滴油狀液體,孩子們就叫它賣油郎)喂麻雀。小麻雀慢慢長大,羽翼漸豐,學會了飛翔。但只要我打一聲口哨,它們就會飛回我肩頭。我去河邊放羊,小麻雀有時候也可以一起去,給我?guī)砗芏嗫鞓贰?/p>
可惜的是,1970年政府引來黃河水,把小河淤平,蘆葦蕩全部變成了農(nóng)田。原因很簡單,因為蘆葦?shù)慕?jīng)濟價值遠沒有小麥、玉米高。
家鄉(xiāng)的小河消失了,但蘆葦蕩和沙灘永遠留在我的記憶里。因為它是我童年的夢幻、少年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