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個淮陽縣。淮陽縣有個美麗的龍湖。龍湖最美的風景是荷花。
說到荷花,人們都不陌生,她那獨特的品性,常常成為人們高尚品格的寫照。“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指的都是荷花。荷花位列我國十大名花之中,被稱為花中君子。千百年來,文人墨客筆下的詠荷詩文不勝枚舉。
屈原以“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喻荷花品行的高潔;杜甫則吟出“棹指荷珠碎卻園,點溪荷葉疊青線”的贊美詩句;歐陽修詠唱道:“菱葉縈波荷占風,荷花深處小船通?!辈苤灿谩白迫舯奕莩鼍G波”來形容心愛的洛神,并作《芙蓉賦》把荷花推為群芳之首。最有名的是周敦頤的《愛蓮說》:“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p>
據記載,荷花在我國栽培的歷史非常悠久,種植范圍極其廣泛,西至天山北麓,東接臺灣寶島,北達黑龍江畔,南抵海南三亞,只要有水的地方,幾乎都能看到荷花美麗的身影。還有人在居家的庭院里修建假山水池,種植荷花,放養(yǎng)紅鯉,供人觀賞,甚至在水缸里、木桶里種養(yǎng)荷蓮,點綴生活……
龍湖的荷花到底怎么樣?這里的荷花不僅美麗,不僅繁盛,而且被賦予了厚重的內容,成為龍湖文化的組成部分,被譽為“神州第一荷”。贊美龍湖荷花,最早的應是《詩經·陳風·澤波》,詩中說:“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一美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彼澤之陂,有蒲與蓮。有一美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悁悁。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一美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優(yōu)枕?!边@首詩就是3000年前龍湖荷花美景的真實寫照。隨風搖曳的蓮花、茂密生長的蒲葦,的確是龍湖最豐美的自然元素,同時也向我們展示這樣一個意境——早在幾千年前,青年男女約會,選擇的就是龍湖湖畔。當時人們已知道借物抒情,用美麗的荷花來比喻襯托心中的戀人。
我去龍湖賞荷,是在一個悶熱的夏日里,趕在龍湖“荷花節(jié)”之前遠足造訪的。正是荷花盛開時節(jié),我蕩舟湖上,一縷清涼濕潤的風拂過,把滿身三伏酷暑的燥熱頓時蕩去,從里到外都是一種期待里的舒坦。舉目望去,滿湖同錦。近處,附著在湖面上的田田荷葉,綠絨般的葉面上托著粒粒晶瑩剔透的珍珠,與陽光相接輝映出奪目的光環(huán),恍若一幅水晶圖畫。亭亭玉立的荷花,有的妖嬈綻放,或傾或醉,或倚或扶,微風拂過,泛紅蕩綠,仿佛楊玉環(huán)華清池出??;有的含苞待放,碩大的花蕾,半含半笑,旖旎生輝,有若宓妃凌波欲翔。進入荷花叢中,滿眼都是紅的、白的、粉紅的、粉白的荷花,許是這里好水好泥的滋養(yǎng),花和蕾都出奇的大。濃郁的香氣彌漫在周遭里,真有仙境里的沉醉了。遠處,水天相連,一望無際,還有那豪放著無盡生機的蒲葦,那飛翔于湖面花草之上的鷗鷺,使我時而產生海的迷幻,然而這確鑿是湖;時而恍如進了夢境天堂,沉醉于美的遐思之中……
那是一種只能用心體會的意境。然而,直到我感覺融入這荷香襲人、水天一色的龍湖里的那一刻,仍然不敢相信這一方好水是在河南淮陽的土地上。龍湖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歷史上黃河泛濫。由于黃河泛濫,人們不得不一次次筑大堤以防水患,千萬次修建,千萬次取土,最終形成了今天的大龍湖。據介紹,淮陽龍湖東西寬4.4公里,南北長2.5公里,由西柳湖、南壇湖(又叫弦歌湖)、東關湖等3個子湖組成,圍堤長14公里,面積達16483畝,環(huán)抱古城淮陽。這么遼闊的水面,直到今天都沒有污染,這在北方是極其少見的。在這樣美麗神奇的地方,讓人不自覺地觸摸到它的歷史。
如果說1000年歷史看北京,3000年歷史看西安,5000年歷史看河南,那么6000年歷史就應該看淮陽了。因為6000多年前,中華民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帶領部族告別干旱缺水的黃土高原,從成紀出發(fā)沿黃河一路東下,見宛丘(今淮陽一帶)水草豐盛,野生動植物充足,就定居下來,繁衍發(fā)展?;搓柍菛|現(xiàn)存的平糧臺遺址,就是當年太昊伏羲統(tǒng)一天下的都城。在這里,伏羲以龍紀官,肇始了華夏遠古文明的曙光;也正是在這里,伏羲定姓氏,奠定了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也是在這里,伏羲制嫁娶,開始中華民族的現(xiàn)代婚姻基礎。也就是從那時起,中華民族成了龍的民族,華夏后裔稱為龍的傳人。當年太昊伏羲統(tǒng)一天下,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遠不止這些,人們給他概括為十大功績,除了以龍紀官和正姓氏、制嫁娶外,還有:結網罟、興漁獵,造干戈、飾武功,刻書契、畫八卦,制琴瑟、興禮樂,養(yǎng)犧牲、充庖廚,傳薪火、制皋陶,造屋廬、庇眾生,其實最重要的功績還是伏羲歸服諸夷、統(tǒng)一四海。后來,炎帝神農氏也在這里依湖建都,教民稼穡。陳勝還在這里建立第一個農民政權。這里的歷史很古老也很厚重,古老得能讓人感受到什么叫地老天荒;厚重得能讓人產生一種無法承受之重。從這個意義上說,龍湖就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湖;淮陽就是中華民族的根。
歷代中華兒女都尊崇太昊伏羲,在他長眠的淮陽修陵建廟,今存淮陽縣城北、秀美的龍湖畔的太昊伏羲氏陵廟,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代,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十八大名陵之一。因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陵廟,故稱“天下第一陵”。1997年夏天,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朱镕基參觀太昊陵后,欣然題寫“羲皇故都”4個大字。每年春季和每月初一、十五都有隆重祭奠。據說這種對祖先的崇拜和祭奠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穿越時空,延續(xù)了數(shù)千年。
在記下上面這些文字之后,我很想提一個建議:多關注一下淮陽,多關注一下龍湖,多關注一下伏羲文化。這不僅是因為在這至今沒被污染的自然天堂里有美麗無比的荷花,更是因為淮陽是我們民族的根,伏羲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的根文化,龍湖滋養(yǎng)了這里悠久的文化,滋養(yǎng)了這里豐厚的歷史。對于根的訴求是人類文明的共性,當人們逐漸認識到淮陽和龍湖,認識到伏羲的“一畫開天”之功、創(chuàng)造人類血脈之源的擎天之舉和他讓華夏民族歸于一統(tǒng)的開創(chuàng)性作為時,就沒有理由不回歸故園去虔誠膜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