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卡爾·桑德堡是當代詩壇上非常有代表性的詩人,卡爾·桑德堡的詩歌靈感來源于他在芝加哥生活的經(jīng)歷,并把這種經(jīng)歷反映在他的詩歌中,他的詩歌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觀,強調(diào)詩歌是為普羅大眾而書寫,其典型代表作《芝加哥》反映了城市化進程中芝加哥的蓬勃發(fā)展與普通人努力上進的精神面貌??枴ど5卤さ脑姼枥^承了惠特曼詩歌的簡約和通俗性,同時又發(fā)展了詩歌的新方向,其意向派風格也影響著美國詩壇發(fā)展的進程。
關(guān)鍵詞:卡爾·桑德堡 詩歌 風格
卡爾·桑德堡是美國當代有名的詩人,他繼承和發(fā)展了惠特曼的衣缽,進一步發(fā)展了美國的詩歌文化??枴ど5卤碜匀鸬涞囊泼窦彝ィ錾诿绹晾Z亞州,早在未成年時期就已經(jīng)輟學外出打工,從事過許多職業(yè)??枴ど5卤さ牡谝黄姼杼幣魇恰吨ゼ痈纭?,由此一舉成名,被譽為“普通人民的詩人”與“工業(yè)美國的詩人”。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他被冠以民間的美國詩人的稱號,并獲得二次普利策獎。
卡爾·桑德堡的詩形式靈活自由,樸素中又十分細膩,但過于通俗化,不十分嚴謹按照詩歌韻律格式,他的文學素養(yǎng)也體現(xiàn)了一種寫作技巧和表現(xiàn)形式,看起來充滿了粗狂和豪放,但又有藝術(shù)家夢幻的文學特色,詩句中蘊含著各種暗喻。
一、卡爾·桑德堡詩歌母題研究
芝加哥為桑德堡以城市作為創(chuàng)作的母題提供了有效的社會背景。芝加哥是桑德堡長期生活與工作的地方,是一個鋼鐵與工業(yè)的城市,工業(yè)化的大發(fā)展使得作者開始將寫作視野瞄向工業(yè)化的城市,形成了文學城市寫作策略與傳統(tǒng)的城市文學寫作策略二種。在桑德堡的眼中,詩歌中的文學不只是對城市的簡單再還原,更重要是融入了自己的認知和情感,在其詩集中不僅是對城市的隱喻,而且是將現(xiàn)實城市轉(zhuǎn)化為文學上的抽象城市過程。
在桑德堡的詩歌中對芝加哥的文學表達可以稱為“大”,這種“大”不僅是指城市的規(guī)模和結(jié)果,更多是從工業(yè)文化以及文化糅合的發(fā)展趨勢。雖然在20世紀30年代,芝加哥的城市規(guī)模沒有紐約那么龐大,但在其他社會文化等領(lǐng)域遠遠超過了紐約。芝加哥這一詞來源于印度語,表示了強壯和偉岸,詩人在《芝加哥》一詩中強調(diào)芝加哥為寬闊的城市,這一系列的詩集像讀者們展示了一個大的主體。
在詩歌中,芝加哥被定義為“世界的屠夫”“工具制造商”“小麥囤積者”以及“鐵路和全國運輸樞紐的操縱者”。同時在“大”上還表現(xiàn)了芝加哥的建筑文化,在詩歌《摩天大樓》中詩人寫到摩天大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白晝,摩天大樓隱現(xiàn)于煙霧和陽光之中,它有一個靈魂。草原和溪谷,城市的街道,把人們傾瀉到大樓中……”同時也描寫了產(chǎn)業(yè)工人的辛苦鄉(xiāng)村的勞作,在詩中摩天大樓到鄉(xiāng)村的草原、河流,煙霧下的天空各種繁星形成一個極大的反襯和嘲諷。
除此,空間的多元化和文化的包容性使得詩句得到更多讀者的喜愛。在芝加哥系列詩集中,各行各業(yè)的人群有機組合形成一個協(xié)和發(fā)展的社會,也暗示了芝加哥這個城市的心胸寬闊,能吸納各式各樣的文化生態(tài)共存。在詩句中各行各業(yè)的呈現(xiàn),反映了芝加哥這個城市的吸納功能,各種就業(yè)需求的職業(yè)規(guī)模越大,越發(fā)說明芝加哥寬容的文化,城市的規(guī)模龐大正是這種胸襟的廣闊體現(xiàn)。作為移民者的后裔,桑德堡用更寬闊的視野看到來自東歐、中歐、中東的猶太人們在芝加哥生活的足跡。這些移民為芝加哥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的活力,這正是芝加哥的大的精髓所在。
二、沃爾特·惠特曼詩歌風格的傳襲和發(fā)展
卡爾·桑德堡可以說是對惠特曼詩歌風格的一種繼承?;萏芈脑娂療o論在思想和藝術(shù)風格上都對美國文學有著重大的影響,她的主體大多反映了普通勞動者的思想與情感?;萏芈摹恫萑~集》里,更微觀細致地描述了小人物的尊嚴和地位?;萏芈脑姼璐蟛糠志哂袕姶蟮恼芰浚澝廊藗兊膭趧雍腿〉玫臉I(yè)績,也贊美新時代下人們追求美好生活而彰顯出來的積極樂觀的美國夢精神?;萏芈脑娫谛问缴希黄苽鹘y(tǒng)詩中的保守與律調(diào),詩集當中的詩句是長短不一、不押韻的,大量使用短句,語調(diào)渾然天成,即使在韻律的突破上也運用了一些技巧,例如大量使用了疊韻、雙聲、倒聲、重復等使得節(jié)奏更加歡快,惠特曼這種自由體詩的運用又不失文學的美感,都被卡爾·桑德堡在其詩集中運用,并有效繼承了這種風格并得以發(fā)展。
桑德堡繼承了惠特曼詩歌風格的雄奇與奔放。桑德堡創(chuàng)作的目的是為普通老百姓寫他們自己的詩,他的生活理想是用詩句來表現(xiàn)人們的喜怒哀樂,以此來表達來自人民的聲音。在他的小詩《小草》中,宇宙的生命是用小草來表現(xiàn)的,這種生命是不能被磨滅的。桑德堡深深相信人民群眾是歷史的英雄主體,他們的力量能砸斷一切的阻力。在《人民,好!》中,他寫道:Man will yet win/ Brother may yet line up with brother(人總將贏得勝利,/兄弟們其利斷金)。和惠特曼一樣,卡爾·桑德堡是一個生活的積極樂觀者、對美國夢的積極追求者,對工業(yè)化文明是充滿著向往。在詩歌《人民,好!》中,他還寫道:人會活下去。一面學,一面錯,人會活下去。( The Learning and blundering people will live on. ) ;他認為人有面對挫折而學習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不被嘲笑而喪失掉的能力。在詩歌《大草原》
(The Prairie)中,奔放而飽滿的創(chuàng)作才好得到了十分鮮明的展現(xiàn):我談?wù)撔碌某鞘?,新的人民?過去也許是一桶灰,/昨天是可能是停止風,/是向西沉落的太陽/世界也許已經(jīng)一無所有了/但明天有一個開闊的海洋/有一個充滿未來動力的明天。
總體上桑德堡在芝加哥工業(yè)化發(fā)展的蓬勃時期,成為美國芝加哥詩歌中心的巨擘性人物,他的詩句沿襲了惠特曼的平民風格,詩體別具一格,不拘于傳統(tǒng)詩歌的浮云風雅,站立在普羅大眾的角度來書寫生活,他的詩集更具有雄壯和力量,同時又具有廣闊性,其獨特的西部方言的清新明快、雅俗共賞的語言,明顯體現(xiàn)了意象派詩歌的豪邁與奔放。
三、意象派詩歌的杰出代表
卡爾·桑德堡的詩歌在繼承了沃爾特·惠特曼詩歌風格的同時,也積極與現(xiàn)代詩歌發(fā)展的進程同步,他積極地參加由龐德·艾略特等推行的詩歌變革,成為意象派詩歌中的杰出代表。意象派詩歌是指來自外界客觀事物鏡像反射到腦海滯后形成的精準化的思考。意象派詩歌強調(diào)客觀事物對詩人情感的觸動,主張文字簡單簡約,用詞精練,不加入其他那一瞬間思維無關(guān)的成分,也不強調(diào)過分人為的加工。在韻律上,意象派突破傳統(tǒng)詩歌對格律的強調(diào),不過分追求行與行之間要相銜押韻。在體例上,更突出對詩句的靈活。不追求相銜押韻,就只能在字與字之間的跌宕起伏中造就詩句的音樂美。意象派詩歌對當時的英美詩壇中的過分傷感和無病呻吟的詩風沖擊力較大,卡爾·桑德堡的意象詩《霧》《港》《失落》等就嚴格遵守了意象派的規(guī)范要點,是意象派詩歌中的經(jīng)典之作。
詩中將霧擬物化為一直默默前行的貓,詩人將貓的爪子表現(xiàn)為霧的忽隱忽現(xiàn),給人以魔幻般的感受。作者把霧比作貓的動作,例如“蹲坐”“俯視”等,把霧活化為一種生靈,更形象,更具體,讓讀者能實在地感受霧的存在。但最后“then moves on”,霧滑然離去,形象虛虛實實,如同貓一樣來去無定蹤。《霧》這首詩沒有采用傳統(tǒng)行與行之間的韻律一致,也沒有引用其他名家的字句,只是輕描淡寫了霧像貓一樣的鮮活形象。桑德堡的另一首意象派詩歌《港》也是十分著名的,一條小溪,代表著骯臟、丑陋、饑餓和貧窮。
桑德堡看到現(xiàn)實中城市中的饑民的存在,在不斷逃離城市,但他仍然對現(xiàn)實充滿了希望,也許他認為這些丑惡只是短暫的、臨時的,歷史發(fā)展的進步最終會解決、彌合這種缺憾,他對未來的美好期望體現(xiàn)在詩句中,例如湖水與貧民窟的強烈對比,顯示作者認為未來還是美好的,一切都應(yīng)該以快樂與樂觀的態(tài)度來面對,詩句中既有華麗的詞語又有樸素的語言,反映出桑德堡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人類盤旋式發(fā)展的康莊大道上,盡管有曲折但這些陰霾終究會散去,就如他的詩句中寫道:“誰能活著沒個希望?/在黑暗中,背著一大堆悲傷/人大踏步向前進?!?/p>
參考文獻:
[1] 楊傳緯.美國詩歌選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 范岳.英美意象派抒情短詩集錦[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6.
[3] 楊豈深,龍文佩.美國文學選讀[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
[4] 李宜燮,常耀信.美國文學選讀[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1.
[5] 黃杲.美國抒情詩100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4.
[6] NIVEN,PENELOPE.Carl Sandburg:A Biography[M].New York:Charles Seribner’S Sons,1991.
[7] "J SANDBURG,CARL.Quotations of Carl Sandburg[EB/OL].http:Hwww.quotationspage.corn/quote/32161.html,201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