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活了100萬次的貓》是日本著名繪本作家佐野洋子的代表作,繪本通過一只虎斑貓輪回了“100萬次”的前世與自由地活了“1次”的今生進行對比,蘊含了豐富的內(nèi)涵:生與死、約束與自由、愛與被愛、迷失與自覺。
關(guān)鍵詞:生與死 愛 自由 自主 自覺
《活了100萬次的貓》是日本著名繪本作家佐野洋子的代表作,是一本在日本被贊譽為“被大人和孩子愛戴、超越了世代的圖畫書”,“描寫了生與死以及愛,讀了一百萬次也不會厭倦的永遠的名作”?!痘盍?00萬次的貓》憑借繪本圖文并茂的特點,用水乳交融的圖畫和文字,向讀者講述了一個清晰簡單的故事,營構(gòu)出一種精妙絕倫的藝術(shù)境界;通過圖畫書的本質(zhì),《活了100萬次的貓》讓孩子從中體會到思維的樂趣和學習到雋永的道理,也給成人更多感動的意義和哲理的啟示。
一只虎斑貓,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輪回了100萬次,被100萬個主人寵愛著。這讓它覺得無比的驕傲,但同時感到非常厭倦。它曾是國王的貓,在國王發(fā)動的戰(zhàn)爭中被箭射死;又曾是水手的貓,從船上掉下來,因不會游泳而淹死;還曾是馬戲團魔術(shù)師的貓,在魔術(shù)師表演失手時被鋸成兩段;還曾是小偷的貓,在幫助小偷偷竊時被狗咬死;還曾是一個老太太的貓,在老太太孤獨的生活中慢慢老死;還曾是一個小女孩的貓,在小女孩玩耍時不小心被小女孩的后背帶勒死……因為它的死,100萬個主人都傷心地大哭,只有貓自己,連一次也沒有哭過。終于有一天,貓成了一只野貓,變成了自己的貓,并且愛上了一只美麗的白貓,在一起生了好多可愛的小貓,度過了快樂的一生。白貓老死后,它大哭了100萬次,最后傷心而死——再也沒有起死回生。
重新縷述書中的文字,只是想對貓的前世今生做個比較,從而分析這本圖畫書的豐富內(nèi)涵。
一、生與死
《活了100萬次的貓》關(guān)于生與死的內(nèi)涵是評論界及不同層次讀者所達成的共識。在貓死了100萬次,又活了100萬次的前世,活——僅僅是生命體征意義上的,它活得渾渾噩噩,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而活,它討厭每一個養(yǎng)它的主人,已經(jīng)不在乎死亡了。它成了一只“什么都厭惡、對所有的一切都漠不關(guān)心、都拒絕的貓”(日本圖畫書評論家松居直),它的100萬次的輪回只證明了沒有意義的活跟死毫無區(qū)分。而真正有生命價值意義的活,是在它變成了自由的“貓自己”之后。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貓只活了一次。而在真正地活過之后,貓的生命才會永遠終結(jié),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作者要用貓的最后的這一次生死告訴讀者:真正的生命只有一次,唯一的一次,生命的意義是在體驗到愛與自由之后得到釋放的;有意義的人生是有限的,是終將要失去的。而正是因為生命的唯一性,人生的有限性,真正的活才顯示出它的可貴,每一個生者更應該加倍地去珍惜。
關(guān)于“生與死”這個古老的哲學命題,在兒童那里是一種朦朧的、有待喚醒的生命意識,而在成人看來,卻應該是真切而清晰的自覺認識,只不過,成人往往在紛繁表象的干擾之下,忽略了事物的本質(zhì)。生死是人類最為關(guān)切的事情,當然,這只貓不會像哈姆萊特一樣去追問、選擇生與死,它的藝術(shù)使命就是給我們?nèi)祟愐跃渑c啟示。
二、約束與自由
對社會中的個體人而言,一般意義上的自由是指他(她)希望、要求、爭取的生存空間和實現(xiàn)個人意志的空間。在這里,我們沒有必要要求一本圖畫書對具有豐富內(nèi)涵的“自由”一詞做出詳盡的解釋。至少,貓用它的前世今生為我們揭示出了一個自由定律——約束是自由之母。人們之所以會追求某種自由,就是因為人們感覺到某種不舒適的約束,感覺約束是產(chǎn)生自由的前提。在貓的前世,它是“被養(yǎng)”的,它感到了來自主人的約束而討厭每一任主人,并由此產(chǎn)生了渴求自由的意識和行為。主人們在表面上好像給了它太多的東西:國王給了它榮耀,水手帶著它周游世界,魔術(shù)師給了它神秘感和觀眾的掌聲……然而,這一切并非出自“貓自己”的意愿,他們僅僅把它當作了寵物、玩具、道具、誘餌。最后,貓都是因為主人而莫名其妙地死去。表面上,主人為貓的死傷心地大哭,實質(zhì)上,他們是在為失去這種約束的權(quán)力而遺憾。
所有人都有發(fā)展自己生命天性的內(nèi)在需求。兒童與生俱來有渴望自由、向往無拘無束、盡情翱翔的傾向。這種傾向體現(xiàn)了人類的未來指向,是對未來社會人的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深情呼喚。我國兒童文學理論家劉緒源把這類題材歸納為頑童型母題,這類兒童作品關(guān)注兒童的自由發(fā)展,試圖激活并保持兒童內(nèi)在的熱愛自由的天性。千百年來,人們熱情地謳歌自由,執(zhí)著地追求自由。人們把自由的信念筑成雕像,于是有了紐約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人們把自由設(shè)定為最高的理想,于是有了“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的悲壯。這只貓最終擺脫了主人的約束,獲得自由的新生,變成了一只“野”貓。而這一個“野”字,正是自由對約束的掙脫,它把來自貓生命內(nèi)部的、原始的、自然的、難以馴服的天性,被作者神奇地刻畫了出來。正如繪本的封面,一只綠眼睛的虎斑貓后腿直立地站在那里,充滿活力、無所畏懼地看著它對面的世界?!耙啊辈攀菂^(qū)別“別人的貓”與“自己的貓”最根本的特征。當然,自由的生命是有限的,與人類無數(shù)為了自由而戰(zhàn)的勇士“不自由毋寧死”誓言或壯行相印證:自由的生命因有限而倍感可貴,“貓自己”的一次生命足以煥發(fā)出超越百萬次悲劇輪回的永恒光彩。
三、愛與被愛
獲得自由的貓,以它十足的“野”性來實踐自由的又一定律——追求自由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獲得幸福。20世紀最卓越、最偉大的印度哲學家及靈性導師克里希那姆提對“愛”有樸素的解釋:“自由與愛是并存的……愛是不要求回報的,甚至不感覺你給予了什么,只有這種愛才能使你了解自由?!?/p>
愛是動物和人的一種本能,一種生理和心理的驅(qū)動力,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對于那些向它大獻殷勤的母貓,貓以“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的驕傲拒絕了它們的“這一套”。而對于美麗的白貓,貓卻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向白貓展示自己前世的“資本”以引起白貓的好感與愛意。然而,它的這些套數(shù),并不是白貓“愛”的內(nèi)涵,它只是以“噢”一聲表示淡然地回應,而對于貓野性、大膽、直接的求愛,它卻給予了響亮的愛的回應。真愛,那種神圣的、本能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情感,其實就是這么簡單!愛與被愛,其實就是這么率性!貓再也不說“我呀,我死過100萬次……”了,它徹底告別了約束的、利益性的前世,幸福地享受著充滿愛的今生。它們嗓子眼兒里溫柔的“咕嚕咕?!甭暿菒鄣墓?jié)律,幸福的回響。而這支美妙的樂曲,卻因生命的有限性而漸行漸遠,消盡了它的余音……讀者在這支美妙的樂曲中,體味著愛的幸福,同時也被它們付出愛的代價而深深地震撼!正是這種以唯一的生命為代價的付出,才能顯示出愛的崇高與偉大。
四、迷失與自覺
貓在前世反復生死了100萬次,但每一輪的生死對于它都是麻木的,它迷失在主人的約束中,迷失在自我的空虛中,迷失在對生命的“無覺”中。而在貓的今生,隨著自由與愛的覺悟,它作為生命個體對自己生命的自覺認識越來越明晰,它的主體性也在“野”性的自由張揚和愛的幸福滋潤中日漸確立。當漂亮的虎斑貓終于變成了漂亮的野貓之后,它太喜歡自己了,比誰都喜歡自己。它感到了來自生命內(nèi)部的無窮力量,積蓄在內(nèi)心的自由意識和日漸獨立的自主意識匯聚在一起,合成主體的自我意識,對自身的主體地位、主體能力和主體價值有了一種自覺意識和真切感知。
首先,貓明確認識到自己是一只“自己的貓”,而不是“別人的貓”,是可以自己選擇生活與愛的主體,而不是以犧牲自由為代價的被主人們豢養(yǎng)、利用、并約束的客體。其次,貓意識到自己與其他的貓一樣,都是貓,沒有約束其他貓的特權(quán),但是有拒絕別人的意愿和表達自己意愿的權(quán)利。再次,貓意識到自己對白貓和小貓的愛與責任。最后,在貓的生命意識中,還包含了前面已論述到的生存意識、死亡意識、愛與歸宿意識等。貓的這些自覺的主體意識,也是它作為一個生命個體的“活”的意義之所在。
兒童的成長過程是一個不斷進行中的社會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之中,他們的主體意識日漸增強。這本圖畫的文學意義之一,就在于通過貓的形象,讓這種生命的主體意識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扎根、生長。
綜上所述,筆者從一只貓的前世與今生中,找到了“100萬次”與“1次”的區(qū)別。其實,這區(qū)別存在于佐野洋子參悟到的“人與人之間”,存在于她更多地富于深刻寓意的圖畫書中。有了這樣的品咂與回味,一本小小的圖畫書,就有了足夠地叫人閱讀的理由;有了對佐野洋子的認識,她的紫綬帶勛章和一百二十多萬的銷售量就不會被人驚嘆了。
參考文獻:
[1] 劉緒源.兒童文學視思辨錄[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
[2] 王曉玉,孟臨.兒童文學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劉緒源.兒童文學的三大母題[M].杭州: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2006.
[4] 李紅葉.哭過愛過活過——解讀《活了100萬次的貓》[J].名作欣賞,2007(6).
[5] 彭懿.活了100萬次的貓[J].父母必讀,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