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潁惠在2014年8月15日《吉林工人報》撰文指出:今年,北京市實施了新的入學政策,嚴格限制了“擇校”。隨著“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逐漸塵埃落定,“擇班”問題卻意外凸顯了出來。名目繁多的“分班考試”輔導班應運而生,為“擇班熱”火上澆油,無限夸大中小學分班的重要性,又讓家長陷入“擇班”的焦慮之中。教育部屢屢發(fā)文,要求各地義務教育階段不設重點班、實驗班、特長班或變相的“尖子班”。北京市教委也已于今年6月份重申義務教育階段學校不得分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需按照學生的多種特長隨機平行分配班級。但是,家長卻仍然抱著“能進入學校的實驗班才是關鍵”的想法,不斷給孩子加班加點。
中小學分班一直是基礎教育中頗有爭議的一個問題。要研究分班問題,必須把高中教育和義務教育分開來考慮。高中階段按學習能力分班是允許的,高中學生的認知能力差異越來越大,呈現出多層次性。面對這種情況,采用分“重點班、實驗班”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師科學調整教學計劃和進度,提高教學效率,這是符合高中教育規(guī)律的。美國的高中教育也一直都有“資優(yōu)班”,這有利于為每個學生選擇合適的教育。
有的專家認為,“擇班熱”從根本上講,反映的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足。其實,優(yōu)質教育資源是個相對的概念,適合孩子的就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不適合孩子就不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應該承認,學校教師的確存在廣泛個性、學識、能力和經驗等方面的差異;但是,既不能無限夸大這種差異,又不能把教師作為唯一的教育資源,作為鼓勵家長“擇班”的借口??傊行W生的自我判斷能力、自控能力、認知能力、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可塑性,是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過早分重點班或實驗班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全面發(fā)展。當然,應該看到“擇班熱”的背后,反映了社會人才觀的問題,反映的是家長教育觀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