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有效提高每一位學生的認識水平,是教育工作者需要經(jīng)常思考的一個問題。大家都知道,任何一個班級中都會有優(yōu)秀學生、中等學生、學困生等三類學生。對此,筆者聽到的或見到的辦法往往是“抓兩頭,促中間”。但是在多年的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通過抓優(yōu)秀學生、學困生從而來帶動中等生,其收效甚微:三種人群中最受益的恐怕只有一兩個優(yōu)等學生;學困生越來越?jīng)]信心;促中間則成了一句空話,其實就是對他們的不管不顧,效果可想而知。
中等生:數(shù)量的優(yōu)勢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面對的最大的一個群體就是中等水平的學生,這類被稱為中等生的群體往往會占據(jù)一個班級中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人數(shù)。現(xiàn)今的課堂教學不是應該把重點更多地放在這些人身上嗎?而事實上并非如此。筆者經(jīng)常聽到一些教師抱怨班級中的學困生如何,導致課堂教學任務不能完成,拖課、學生厭學等惡性循環(huán)不斷出現(xiàn)。教師在備課、上課的時候一定要正確處理好班級中這三類學生的關系,雖然中等生不突出,看似不是問題的焦點,但是中等生的數(shù)量決定了他們是班級的主體部分,這就決定了教師不管是在備課,還是在上課的過程中,都不應該忽視他們。
如果在課堂上把主要精力過分局限于學困生,那班里大部分學生得不到提高;同樣,如果過多地照顧優(yōu)等生,中等生就會感到無趣,喪失學習的信心,這樣的課堂是所有教師都不愿意看到的。由此可見,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中,教學應該側(cè)重于中等學生,在抓住主體的前提下再有層次地對兩頭學生進行“照顧”,這樣可能更利于全班每一個同學的發(fā)展。
中等生:典型的作用
中等生不僅在數(shù)量上是班級中的主體,而且他們所反映的問題,往往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我們知道,要想提高學生的成績,首先要發(fā)現(xiàn)學生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及時有效地幫助他們糾正,這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而中等生反饋給教師的問題是最有價值的,因為他們的問題往往都是大家普遍存在的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及時發(fā)現(xiàn)這些典型問題,靈活地生成教學,幫助有著同樣問題的學生及時走出誤區(qū),更快地掌握新知,提高教學實效。
中等生:易被忽略
雖然中等生是班級中一個很大的群體,但是他們卻經(jīng)常被上課教師所忽視。由于他們既不會像優(yōu)等生那樣有出眾的表現(xiàn),能很快引起教師的注意,同時也不會落后到什么都不懂,因此,稍不留神就容易被教師忽略掉。試著回想,一個教師在執(zhí)教過的歷屆學生中,經(jīng)過若干年后,能記住的那些學生的名字中,學困生無疑會是印象最深的,還有就是班級中幾個最好的學生,而中等生能叫出名字的往往寥寥無幾。
中等生:帶動的效果
在老師抓中等生的情況下,大多數(shù)學生受到關注,自然學習更積極了,慢慢地就會有信心,積極參與學習。長此以往,一些學生慢慢地就會變成優(yōu)等生,這時產(chǎn)生的效果是多面的。一些原來優(yōu)秀的學生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感受到老師的態(tài)度,自己也產(chǎn)生了壓力,往往會更積極努力地學習;而剛剛進步的學生則會更努力想趕上;至于中等的學生看到原本和自己同一水平的學生受到老師的表揚重視,也會抓住表現(xiàn)的機會積極學習;學困生在這一過程中也會慢慢樹立信心,在自己的基礎上慢慢進步。這時,教師就要及時肯定不同層次學生的進步。因此,在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了“抓中間,帶兩頭”的方法,且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中等生:風氣形成的力量
對于一個班級,班風的樹立是至關重要的。而班風有學習占主體和浮躁占主體兩類,如果一些老師平時不注意,班級中有了浮躁為主體的風氣,好多原來不錯的學生也會受到影響,漸漸退步。其實仔細分析一下,班級風氣的形成不是短時間的,也不是一兩個人能造成的,但是一定是有幾個典型的人來帶動的。作為老師,一定要關注這樣的情況,對于班級中不好的苗頭要及時處理,在課堂上一定要抓好中等生,肯定中等生,相信中等生的力量。試想班級中三分之二的學生都在認真學習,那么整個班級的風氣也就形成了,幾個人也壞不了事,因為大部分學生看到了榜樣,明確了好壞。這樣的班級漸漸地把學習作為主體,有了這樣的班風,不管學什么都能學好了。所以,要形成良好的班風,教師們一定要抓住看似不出眾的中等生,他們往往起著決定性因素。
當然,重視了中等生并不是說兩頭就不顧了,突出的矛盾和問題也是必須要馬上解決的,但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和管理中,教師們不妨采取“抓中間,帶兩頭”的方法,重視開發(fā)中等生這個“寶藏”,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形成風氣,帶動全班學生共同提高。所以,處理好優(yōu)秀學生、中等學生、學困生這三者的關系,對于教師來說很重要。有了正確的認識,加上教師自身堅持不懈的努力,相信這樣的教育一定會更大程度地使班級中每一位學生健康成長。為了這一目標,讓我們一同努力吧。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臨湖第二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