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D917.2 文獻標識碼:A
犯罪心理學研究就是為了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理解社會中的犯罪問題而去收集資料、并對資料進行分析和解釋的過程。是一門介于犯罪科學與心理科學之間的交叉學科,犯罪心理學科學研究具備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研究對象復雜、異質性大;二是研究更受個人因素的影響;三是研究對象的不確定性,偶然性和獨特性更大。具體說來,犯罪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大致包括犯罪人、一般違法人、虞犯、刑滿釋放人員和解除勞動教養(yǎng)人員、揭露與懲治犯罪的有關人員以及監(jiān)管矯治罪犯的人員等幾種人的心理和行為。近些年來,我國對犯罪心理學基礎理論以及司法實踐中的應用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對我國的法治建設以及司法實踐起到了積極而有效的作用。為犯罪心理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價值理論基礎,但是我國犯罪心理學研究在發(fā)展中仍存在的一些不足。犯罪心理學研究必須從確定研究對象的性質和規(guī)律這一目的出發(fā),通過觀察、調查和實驗而得到的系統(tǒng)的知識。
大量的犯罪與對策心理問題存在于治理犯罪過程或者刑事活動中,譬如犯罪心理產生與形成原因及其心理發(fā)展變化過程,不同類型犯罪人的心理特點等,犯罪心理學能夠將與犯罪有關的心理問題進行分析研究,通過心理科學的理論、方法以及成果,全方位的協助和支持治理犯罪及其刑事科學、刑事立法、刑事司法。在犯罪的治理及其刑事一體化中作用甚大。
一是犯罪心理學研究能夠為實現刑事一體化奠定心理科學基礎。犯罪活動與犯罪的治理與社會多方面因素有關,各種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響,錯綜復雜,因此,對犯罪活動進行科學有效地治理,從刑法的內部與外部關系入手,實現刑法運行的內外協調,實現刑事一體化,就必須綜合分析與研究與犯罪活動相應的各類心理因素以及問題,認真探究因與罪、罪與罰、罰與效的因果關聯,使刑法運作具備客觀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達到全方位協調的最佳狀態(tài)、刑事一體化最佳效應的目的。同時,犯罪心理學研究注重犯罪及其治理具體心理因素和問題以及相關因素的交互作用,對犯罪活動心理因素和問題能夠進行綜合、動態(tài)以及系統(tǒng)地分析,為有效治理犯罪,實現刑事一體化奠定了心理科學基礎。
二是犯罪心理學研究能夠提升治理犯罪以及刑事立法、司法的科學性、準確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犯罪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產物,犯罪本源當然是指犯罪產生的根本來源,是指不同歷史條件下犯罪產生的共同原因、根本原因或本質原因。對犯罪本源問題的研究和解釋有助于探討犯罪的原始性、本質性、普遍性、偶發(fā)性以及隨機性,對建立科學的犯罪學基礎理論意義十分重大。而犯罪心理學研究以犯罪現象與犯罪行為本源為基礎,對犯罪心理的產生與形成原因進行分析,同時依據不同類別的犯罪心理的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以及特點進行科學深刻地揭示與掌握,對犯罪活動現象與犯罪行為能夠正確區(qū)別與認識,為犯罪人處置以及教育改造措施提供心理科學依據。刑事一體化是當今世界各國刑事法學界發(fā)展的基本思路,犯罪心理學的研究通過科學的對刑事立法、刑事司法以及犯罪預防提供心理標準,有利于它們自身研究的提升,從而提升了治理犯罪以及刑事科學與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的科學性、準確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三是為打擊犯罪與改造罪犯提供了理論與措施選擇。犯罪心理學的研究的課題主要有犯罪心理結構、犯罪心理結構成因、犯罪心理的發(fā)展變化、不同類型犯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犯罪對策的心理學問題等,通過對這些課題的分析研究為犯罪的偵查與起訴,為打擊犯罪與改造罪犯提供了理論與措施選擇,對提升與增強犯罪治理與犯罪刑事司法的科學與有效性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