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參加這個座談會,討論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可以說是正當其時,也非常關鍵。通過各種方式深入學習研究四中全會精神,包括1萬7千多字的《決定》、習近平總書記1萬多字的說明和5千多字的公告,都是非常重要的指導文件,通過這樣的研討,可以幫助更多的社會主體來理解法治中國。
一、四中全會為城管改革和發(fā)展指明了方向
2013年十八屆三中會全報告對于城管執(zhí)法有兩句話,共17個字:“理順城管執(zhí)法體制,提高執(zhí)法和服務水平”。這兩句話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激動。相隔11個月,今年四中全會《決定》,在去年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句話“加強城市管理綜合執(zhí)法機構建設”,共14個字。四中全會《決定》中的這段原話是:“完善市縣兩級政府行政執(zhí)法管理,加強統一領導和協調。理順行政強制執(zhí)行體制。理順城管執(zhí)法體制,加強城市管理綜合執(zhí)法機構建設,提高執(zhí)法和服務水平?!?四中全會《決定》在這段話前面還三次提到了綜合執(zhí)法:一是推進綜合執(zhí)法,大幅度減少市縣兩級執(zhí)法隊伍的種類;二是重點在十個領域內推行綜合執(zhí)法;三是有條件的領域可以推行跨部門綜合執(zhí)法。我個人認為,《決定》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深化了,力度加強了,也為城管體制改革提供了更加明確的路向和抓手,那就是綜合執(zhí)法機構建設,建設服務型的城管綜合執(zhí)法隊伍。機構建設的提出很重要,反思政府法制建設多年來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行政組織法、行政程序法和行政公開法的建設滯后薄弱問題。這些問題在這次四中全會上都有提出,為解決問題指明了方向。
二、法治政府建設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點
四中全會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六項重大任務:“完善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實施;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強法治工作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蔽艺J為這些任務中百分之五十到六十是對各級政府和行政機關的要求。實際上,在分解落實四中全會決定涉及的180多項重要制度改革創(chuàng)新舉措,大多數都具體落實到了政府部門頭上。因此,為了適應下一步對于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的更高要求,特別是我國法制建設進入精細化發(fā)展階段的新形勢,中央人民政府可能需要推出更加系統、具體、可行的依法行政實施規(guī)劃,更有效地指導工作。
三、四中全會將開啟我國改革發(fā)展的新時代
四中全會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重視,各方評論也是見仁見智。要理解四中全會,不能單獨看這一個會議,還需要聯系三中全會加以考量。為何相隔十一個月,黨中央就連續(xù)推出兩個如此重要的改革發(fā)展綱要性文件?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長達2.2萬字,也被稱為深化改革決定,提出以經濟改革為重點的全面改革;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長達1.7萬字,也被簡稱為推進法治決定,提出建設法治中國為重點的政治和法制發(fā)展目標框架和路線圖。對此,我進一步認為,四中全會《決定》實際上是以法治為外觀、基礎和重點的政治體制改革決定。論述的是法治發(fā)展,談論的是政治體制改革,當然是政治體制改革和發(fā)展中那些風險可控、共識較高、解決條件相對成熟的部分。一年之內連續(xù)推出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的決定和以政治體制改革為重點且以法治建設為保障的決定,這意味著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中央領導集體,在總結新中國前三十年的革命和建設經驗和后三十年的改革和發(fā)展經驗的基礎上,高瞻遠矚地對未來較長時期的深入改革發(fā)展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頂層設計,確定了治國理政、穩(wěn)健發(fā)展的基本戰(zhàn)略和具體方針,這必將強力推動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huán)境和法治的更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了強大基礎。
四、新“十六字方針”更助于建設法治中國
改革開放以后一手抓經濟改革,一手抓法制建設,提出了眾所周知的“法治建設十六字方針”,也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這個方針指導我國法制建設走過了三十多年,取得了很多、很好的作用。但是現在來看,這個提法確實需要加以發(fā)展了。在社會主義法制體系建立起來但不完善的今天,我國法制實踐中不僅仍然存在“無法可依”的情形,例如僅僅在行政法制領域就缺少《行政決策規(guī)范法》、《行政收費法》、《行政程序法》、《行政補償法》等非常急需的重要法律;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問題是,在法制實踐中越來越多地暴露出“有法難依”的弊端,例如不少領域存在一些不科學、不合法、不合理的法規(guī)范,使得監(jiān)管執(zhí)法工作一線的同志們深感困惑難辦。這是因為,過去陸續(xù)制定的法律規(guī)范有的在當時就不合適,有的后來逐漸過時了又未及時修正,例如存在多年的投機倒把罪、收容遣送制度、勞教制度、收容教育制度等等,在其存續(xù)期間就帶來諸多疑難問題,嚴重影響到公民權利保障和政府法治形象。四中全會第一次把“良法善治”寫進了文件,“良法”是“善治”的前提,不是良善之法,或是良善程度不夠的法,是無法以此推動法治建設的。追求“良善之法”要求科學立法和民主立法,科學立法要求符合法治原理和國情實際,民主立法要求公開和參與,由此才能獲得良善程度更高的法律規(guī)范,并成為現代化的國家治理體系和能力的基礎和依據。因此十八大提出了法治建設的“新十六字方針”,也即“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它們成為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的推動依法治國六項重大任務的基礎(另外兩項重大任務是法治隊伍建設和黨的領導)。循此前進,符合方向,又接地氣,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