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大山砌小石修拱橋鋪平路通南通北,
砍長竹劃短蔑挽圓圈箍扁桶裝東裝西。
——題記
騰挪翻轉(zhuǎn),挑剔擋壓,篾絲在手繭上跳躍飛舞,篾匠以一雙粗糙之手,編織著
十里八鄉(xiāng)的生活,溫暖著寂靜散淡的山村日子。
一
地處武陵山脈腹地的黔江,清澈的溪水里跳躍著太陽的光彩,蔥郁的森林中散發(fā)出沁人肺腑的芳香。綠色的田野撲灑著姹紫嫣紅的春意,寧靜的山寨溫盈著世外桃源的安詳。打破這寧靜的常常是梁亨琦老先生的劈竹聲。梁亨琦老先生今年已經(jīng)77歲高齡,是梁氏竹編燈籠的第八代傳人。
梁氏竹編始祖叫梁邦文,原定居在湖南省會同縣堡子腳。由于子孫繁衍生息,人口劇增,不得已四處遷移。而梁邦文就是遷到黔江馬喇鎮(zhèn)蓮花社區(qū)的一支。隨行的梁氏竹編技藝也在這里代代相傳,延續(xù)至今。
梁氏燈籠做工精細,造型美觀,而最為吸引人的則是這種燈籠柔韌可疊,折疊合攏后就像一塊小糍粑【1】,所以又被稱為糍粑燈籠。燈籠在梁邦文時代就已經(jīng)名聲大振,前來定制的客商更是絡(luò)繹不絕,馬喇【2】也形成了燈市一條街。更是在主編燈籠的基礎(chǔ)上形成了馬喇鎮(zhèn)名動四方的“向氏花燈”表演【3】,并且入選黔江區(qū)首批區(qū)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只是好景不長,這竹編一絕在1953年幾乎銷聲匿跡。梁氏竹編燈籠傳承到第七代時,梁氏竹編燈籠更是在“破四舊”運動中,遭受滅頂之災(zāi),幾乎絕跡。直到2006年,黔江區(qū)舉辦首屆鄉(xiāng)村文化節(jié),作為馬喇鎮(zhèn)赫赫有名的向氏花燈要參加演出,梁氏竹編燈籠才得以重出江湖。
而作為梁氏竹編燈籠的第八代傳人,梁亨琦當(dāng)時義不容辭地接下了任務(wù)。然而承諾容易,執(zhí)行難。竹編燈籠看似簡單,其實程序繁復(fù),且有很高的技術(shù)含量。著手制作后,梁先生不斷求教父兄,查閱資料,才慢慢掌握了這門手藝。
二
竹編的悠久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脊艑W(xué)家在屬于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遺址中發(fā)掘出上百件竹編器物,可見篾匠在那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在殷商時代,竹藤的編織紋樣豐富起來,出現(xiàn)了方格紋、米字紋、回紋、波紋等紋飾。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代,竹的利用率得到擴大,竹子的編織逐步向工藝方面發(fā)展,其圖案的裝飾氣味越來越濃,編織也日漸精細。春秋戰(zhàn)國時期出現(xiàn)了一位致力于竹編技藝研究的人,他就是民間口耳相傳的篾匠祖師爺——泰山。
春秋魯國的泰山原是巧匠魯班的徒弟,后來不知何故被魯班趕走了。泰山回到家中,思索再三決定不做一個學(xué)藝不精的木匠,轉(zhuǎn)而改做篾匠,并把做好的各種竹器拿到集市上去賣。魯班偶然看到后贊嘆不已,經(jīng)過打聽發(fā)現(xiàn)這些器具竟都出自被自己趕出門的泰山之手,于是感慨萬端:“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
明清時期,竹編發(fā)展達到鼎盛。江南一帶出現(xiàn)了走街串巷的加工藝人。之后竹編隨著社會發(fā)展而逐漸變化。2013年,梁氏竹編技藝入選黔江區(qū)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竹編燈籠,竹子自然是終極原材料。梁氏竹編對竹子的要求特別高,只用“如母子之鉤帶,似閨門之悌友;恐獨秀而成危,每群居而自守”的慈竹,其它的竹子一律不用。梁老細細道出了其中原因。一是“慈竹”又名“子母竹”,有仁慈、和善、善良的含義,用來編織燈籠寓意深刻。二是因為編織時竹節(jié)處易斷,所以做燈籠的竹子只能用一節(jié)。而慈竹比其它竹子的竹節(jié)都長,一節(jié)竹子能做一個燈籠。三是慈竹的韌性極強。
黔江多竹林,竹林又有散生和叢生之別。散生竹林“交松上連霧,修竹下來風(fēng)”,更有朝陽素暉,翠竹茂陰之美。而“如竹苞矣”的便是叢竹,它們“大小相依,高下叢茂”。慈竹便是其中一種,“生必向內(nèi),示不離本,修莖巨葉,攢根沓柢。叢之大者,或至百千株焉。豐富的慈竹資源并不是根根都符合條件。梁老說他父親當(dāng)年做竹編燈籠的時候,為了找到好的慈竹,跑遍了現(xiàn)在的金洞、早化、阿蓬江鎮(zhèn)、酉陽等地……現(xiàn)在做的竹編燈籠所用的慈竹全都是從官渡河砍來的。慈竹的選擇不僅要看長勢,還得看山勢,必須是生長在陽山地帶的慈竹才行。因為生長在陰山地帶的慈竹日照時間短,韌性差,因而不適合編織。
此外,砍竹子也是一門學(xué)問??撤ブ褡又耙獡衿诔蹋S道吉日),然后為祖先奉貢品跪地祭祖并念秘訣,最后再由傳承人抽簽,抽得中簽者帶領(lǐng)三人進山砍竹?,F(xiàn)在看來雖是有些迷信,但由此也看出他們對自然的崇敬,與對這門手藝的尊重。
三
梁氏竹編燈籠的編織工序很多,將慈竹搬回家后,所要做的第一道工序便是破竹,這一道工序最能考驗篾匠的手藝。破篾的工具非常簡單,只一把蔑刀爾。而能不能破好,卻非常具有技術(shù)含量。篾匠工作刀口要面向自己,每一個擁有嫻熟破篾功的篾匠,手上都會留下很多疤痕和血洞。歷經(jīng)這番破竹,篾匠的心境得到磨練,兩只手的配合和諧,心與手達到高度一致。
好的篾匠師,只選用竹子的頭兩層。因為竹子越是外層越是結(jié)構(gòu)緊密,不容易腐爛,韌性也更好。用篾刀把竹子劈成粗篾之后,粗篾還要放在特殊的勻刀上進行加工精修、均勻拋光。在兩片刀片下面有一塊墊片兒,這個墊片兒的厚度決定了篾絲的寬窄,最細的粗篾就從勻刀的最窄處走過,越寬的粗篾越往上走。勻刀沒有固定的刻度,全靠一雙手來控制。接下來,修好的竹篾要在刮刀上再統(tǒng)一厚薄,這些動作要求操作人用力要均勻,用力過大容易把篾絲扯斷,用力過輕則無濟于事。所破的篾條絲粗細必須均勻,如果不均勻,編織出來的燈籠便會歪。
材料配備齊全,準(zhǔn)備工作做好了,接下來便是編織工作。編織尤以燈籠上口是最難的,它是控制整個燈籠大小和造型的關(guān)鍵部位。在造型上,梁氏竹編燈籠蘋果型、冬瓜型等。燈籠上口的大小,梁氏族人以“方”為單位,一“方”所需要的篾條絲為5根,而一般最小的燈籠為12“方”,也就是整個燈籠要用60根粗細均勻的篾條絲。受慈竹竹節(jié)的限制,梁亨琦如今做過最大的燈籠為18“方”,用了90根篾條絲,燈籠的直徑達到了40厘米。上口的時候,松緊比例掌握非常重要,這個比例是篾匠從師父那里學(xué)來的,在長期實踐中一代代傳承下來。按照這個比例,編織出來的燈籠才美觀規(guī)整。
做完第二道非常復(fù)雜的編織工序,竹編燈籠的毛坯就成型了。后面的工作便是給燈籠貼上皮紙、寫字繪畫、用桐油制作顏料并上色、晾曬、制作燭臺與掛架。先在燈籠殼上來來回回地刷了幾遍自制的面粉糨糊,再拿出一張薄薄的桃花紙,小心翼翼地把燈籠包起來,隨后魔術(shù)般來回刷了幾下刷子,桃花紙就干凈均勻地貼在燈籠殼子上。隨后,將這些燈籠經(jīng)過簡單晾曬,就可以往燈籠上畫圖寫字。最后套上木頭燈架,就這樣,一個精美的梁氏竹編燈籠就誕生了。
四
梁氏竹編燈籠工藝已經(jīng)傳了八代人,而梁亨琦正是四位第八代傳承中的其中一位。因祖訓(xùn)有“藝術(shù)不傳異性,傳男不傳女”之規(guī)定。目前,梁氏竹編燈籠只在梁氏家族中獨家流傳。然而,梁老以及其父親兄弟都年事已高,為了讓竹編燈籠后繼有人,他不惜違背祖訓(xùn)想將技藝傳授給女婿邢貴均。不過一直經(jīng)營道路運輸?shù)男腺F均因為對這門技藝并不感興趣。傳承道路越來越艱難。自己全是幾個女兒,哥哥梁亨孝的兒子、孫子以及弟弟梁亨璞的兒子全在新疆打工,因技藝無法維持生計,所以誰也不愿學(xué)習(xí)。燈籠技藝面臨后繼無人的艱難局面。
竹子年復(fù)一年的葳蕤繁茂,只是陪伴它的人一年一年的減少,村子也一年一年空了。村落里梁老偶爾的剖竹聲讓山里的村落更顯荒寂。對堅守傳承之路的梁老來說,這項營生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謀生那么簡單。它不僅是梁氏祖祖輩輩精湛技藝的見證,更是承載著黔江傳統(tǒng)文化和民俗文化。
落寞的老行當(dāng)在老城山野的各個角落逐漸消失,原本稀松平常的竹篾制品一天天減少,堅守傳承之路的老藝人一天天老去,空留“傳統(tǒng)技藝傳承在何方”的無限感嘆在竹林里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