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學力?對教師而言,它就是教師教學的生產(chǎn)力,其要素包括三點: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能力、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力、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圍繞這三點,我們可以對課堂教學的優(yōu)劣作出比較合理的評判。本文以《大眾傳媒》教學為例,淺談如何增強教學的有效性。
課例的背景
教材的內(nèi)容 《大眾傳媒》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課內(nèi)容,本課內(nèi)容分三節(jié),標題分別為:走進生活的大眾傳媒、 不同特色的大眾傳媒、 正確對待大眾傳媒。整課內(nèi)容服從于第七單元的主題——“精神生活的追求”。
教師的狀況 執(zhí)教老師系大學畢業(yè),中學一級教師,教齡十年左右,專業(yè)榮譽是區(qū)教學能手,且一直在學校教科室工作,具有較強的教學科研水平。
學生的狀況 上課學生為本校702班,此班學生積極活躍,對教師的適應性強,能很快融入到教師的教學中去。
課例的評析
教材的處理能力 “把教材當成教學資源而不是教學的依托。”這是教師應遵循的教學理念和處理教材追求的目標。教師拿到課本,看到教材,要備課,得考慮哪些因素,首先考慮什么因素,都直接體現(xiàn)了教師處理教材的能力。教師的通常備課,往往是閱讀教材、參考“教師用書”,整理知識要點。其實,好的教學應先在讀懂、讀透教材的同時,還必須把握課標對教材的要求、教材的教學地位、學生學習的難度等要素,讓教材成為教學的工具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在教材的處理上要較好地考慮這些要素,有效地解讀了教材。
本節(jié)課主題為“大眾傳媒”,老師以“南湖國際實驗中學小記者培訓班”為切入點,導入新課的學習,很自然地在第一時間和學生們拉近了距離。一般來說,整段的文字表述往往文字量大,閱讀時會讓人產(chǎn)生視覺疲勞,如果把教材文字形式轉(zhuǎn)變?yōu)閳D表形式,則會引起學生更廣泛的興趣和注意力。
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力 處理教材很重要,選擇、運用與教學內(nèi)容相匹配的教學方式方法更重要。怎樣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認知水平選擇合適的教法并合理地運用,是提高教學有效性最直接的手段。本節(jié)課的教學方法很多,但最值得一提的是“角色扮演,實踐體驗”法,讓學生廣泛參與,積極體驗,效果不錯。學生積極參與到了教師安排的活動中去,最后,教師再次強調(diào)重點、難點——中學生該如何正確對待大眾傳媒,自然水到渠成,學生欣然接受。
學生學習的有效性 本節(jié)課,教師非常關注學生的學習,為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采取了多種教學手段。
第一,巧妙運用語言,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在學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大眾傳媒之后,將社會主要傳媒特點用“便利”一詞,加以自然過渡,符合學生認知特點。
第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常教師提問,往往只提出一個問題,讓學生毫無選擇地回答,學生很被動?,F(xiàn)在將問題設計成幾個可供選擇的話題,供學生討論,并自主選擇某類回答,讓學生品嘗“課堂自助餐”。
第三,巧設板書,搭建知識體系。一節(jié)課不能沒有小結,我們來看看這個小結(如圖)。
板書留在黑板上的目的是為了課堂總結用的?,F(xiàn)在大多老師在采用多媒體教學后,往往把板書作為擺設,其實這是不對的。如何發(fā)揮傳統(tǒng)板書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結合,共同打造高效課堂,是我們的課題,需要我們的策略。
教師邊講課邊板書,學生邊筆記邊思考,板書就在這個互動的過程中形成。板書主要體現(xiàn)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框架結構,當然那些具體的內(nèi)容則不需要在板書中羅列,以減少學生記憶壓力,提高學習效率。
課例的思考
在實行新課程要實現(xiàn)“輕負擔,高質(zhì)量”的今天,作為學校或者教師最大的作為就是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關鍵是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其要素有三項:教師對教材的處理能力、教學方法的運用能力、學生學習的有效性。三項中的核心是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因為,教學的主體是學生,教學的根本是學生的學會與學生的會學。所以,學校在校本研訓、在對教師教學的培訓、考核等工作中,其重點都應關注教師教學力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二是教學專業(yè)水平的提高。鼓勵教師在不斷提高學科專業(yè)素養(yǎng)的同時,應重點研究學生,研究教學方法的改進,探究適應學生自主學習的途徑,能有效地引導學生喜愛學習、學會學習。只有這樣,課堂教學的效益才會真正提高,“輕負擔,高質(zhì)量”的理想才會有所實現(xiàn)。
(作者單位: 浙江省嘉興南湖國際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