轎子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交通工具,它靠人或畜扛、抬而行,供人乘坐,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早在夏代,轎子就已初見雛形,《史記》曾提到,大禹治水時,山行即橋(橋與轎古時通用)。宋代以前,轎子被稱為輿轎,如今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輿轎實物,是1978年從河南固始侯古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古墓陪葬坑中發(fā)掘出的三乘木質輿轎。經(jīng)過考古人員復原,這座輿轎由底坐、邊框、立柱、欄桿、頂蓋、轎桿和抬杠等部分組成,底坐呈長方形,頂蓋似四面坡的房頂,前開小門,轎桿捆綁在底座邊框上,這和后來固定在轎身中部的形式不同。從這座輿轎的結構可以看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制作輿轎的技術已經(jīng)十分成熟。
到了漢代,人們制作輿轎不再用木頭,而是改用竹子編織,當時的人們又稱輿轎為“竹輿”或“編輿”。在云南晉寧石寨山漢墓出土的銅貯貝器上,可以見到漢代輿轎的形象。相比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輿轎,漢代輿轎為長方兜形,有抬杠,但沒有了帷幔和頂蓋,乘轎者坐在“兜”里,由前后四個人抬著往前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輿轎的外觀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造型更為多樣,出現(xiàn)了“八扛輿”“板輿”“籃輿”等類別。其中,“八扛輿”體積最大,需要8個人用肩膀抬著走,前面站6人,后面站2人,轎身較大,可同時坐兩人,這是一種規(guī)格很高的轎子,只有皇帝、貴族才能乘坐。與“八扛輿”不同,“板輿”則更具有草根性,它是普通人乘坐的轎子,設計較為簡單,把一塊方木板固定在兩根杠上,由兩名轎夫一前一后抬行,乘轎者屈漆或盤腿坐在木板上。
盛唐之世,經(jīng)濟的繁榮也帶動了輿轎的發(fā)展。那時的輿轎種類更多,做工也更為講究、更為精細。皇帝乘坐的轎子稱為“步輦”,朝廷大臣乘坐的的轎子叫“步輿”,尋常百姓乘坐的轎子叫作“板輿”。為了乘轎者的安全起見,唐朝人對抬轎方法進行了改進,轎夫先將襻帶系掛在轎子的杠端,然后把襻帶掛在肩頭,雙手提著轎杠往前行。
時至宋代,“轎子”一詞出現(xiàn),并成為這類交通代步工具的總稱。在宋代,轎子更為普及,平民庶人也可乘轎。這一時期的轎子已改為全遮式,轎身用篾席圍起來,頂蓋為盔帽式,四角上翹,左右各開一窗,轎門上設置一簾,轎內(nèi)放置高腳椅座。這種轎子很舒適,也很穩(wěn)當。
明代的轎子基本上沿襲了宋代的風格,并加以發(fā)展完善。明代的轎子有“顯轎”與“暖轎”之分。顯轎也叫做“涼轎”,這種轎子有一把大靠椅,兩旁扎有竹杠,椅下設有踏腳板,不設帷幔,大多是與華蓋羅傘配用,乘轎人顯露在外。暖轎則和宋代的檐子差不多,因為四周帷幔圍得十分嚴實,冬天也不透風,故而稱為“暖轎”。
清代的典章制度繁冗而森嚴,乘轎的規(guī)矩也相當多,等級甚為分明。僅皇帝乘坐的轎子,就有禮輿、步輿、輕步輿和便輿四種。禮輿用楠木制成,有兩層頂蓋,每只角上都裝飾有金色的行龍,是尊貴、最莊重、最豪華的轎子?;屎蟪俗霓I子與皇帝相差無幾,只是裝飾圖樣用鳳凰,故稱“鳳輿”。王公大臣則備有顯轎、暖轎各一個,按等級高低進行區(qū)分,轎子的裝飾外觀、轎夫人數(shù)各不相同。在清代,人們把四人以上抬的轎稱作大轎,二人抬的稱為小轎。
到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隨著黃包車、汽車的興起和發(fā)展,轎子被逐漸取而代之。到了今天,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已很難見到轎子的身影了,但在一些旅游景點和婚慶儀式上,人們還是能夠看到乘轎或抬轎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