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美國出差,受邀住在當地一戶人家。主人威廉姆斯是一所大學的教授,女主人瓊斯是一名職業(yè)治療學家。和美國的高級知識分子生活在一起的日子,每天都給我很多啟迪和感觸。
不過最讓我震驚的是他們的女兒。年紀輕輕的竟然靠自己的人脈關系找到了一份藥劑師的工作。要知道藥劑師是美國排行前十的熱門職業(yè),職業(yè)素質要求很高,年收入近八萬元美元,不是一般的人能夠做到的。我不禁心里想,在中國像這樣的小女孩還是拼爹的年齡,而她卻有這么強大的人脈網絡,這種善于積累人脈的能力也確實讓人佩服。威廉姆斯對我的佩服不以為然,他說在美國從小學就開始培養(yǎng)積累人脈的能力了。
為了讓我相信他說的話,他竟然聯(lián)系了一個小學,帶我去參觀。我興奮的隨著他來到了一所小學里面,只見一個大的階梯教室里,有來自不同班級的學生,他們課堂上時而熱烈的討論,時而湊在一起寫寫畫畫。原來,從四年級起他們的上課形式就像中國大學的授課體制一樣,輪到哪個老師的課,孩子們就到老師的教室里上大班課,每次上課都不是固定的同學。
學校里也沒有長期固定的班級和同班同學,每個月都會重新打亂分班,老師也經常更換。更有意思的是在每天都有一個社交時間,讓不同班級的學生在一起玩耍交流。在這種環(huán)境下,孩子從小就必須得學會適應變化的環(huán)境,和不同的人交往,這是美國小學重要的必修課之一。
之后我們又去了一所中學,據中學的老師介紹,他們的作業(yè)沒有自己能獨立完成的,都是小組合作團隊式的作業(yè)。老師把孩子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自己推選負責人,并根據每個人所擅長的項目進行分工,大家合作共同完成一個課題。要想取得高分需要團隊里每一個人的努力,這種合作非常鍛煉孩子的合作能力、社交本事和領導能力。
威廉姆斯教授又給我講了他們大學的社團活動,已經不僅僅局限在學校的范圍里,學生社團活動都與社會上各種機構聯(lián)合組織活動服務社會大眾,活動的經費常常也是有學生自己想辦法。而有的社團活動更是去每一個行業(yè)具體的實習,與已經工作的人進行合作。這樣的社團活動,是美國大學的一種重要的社會能力教育。促進大學生服務社會,學會與各行各業(yè)的人交往的技巧,使學生在大學期間就積累起自己的人脈關系,為將來走上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由于在學校里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實習,因此就業(yè)后能快很快的融入工作。
縱觀美國從小學一直到大學的人脈教育,從小處說是學會與各種人的交往能力,這些人的家庭背景很難說就會對自己以后的工作有什么幫助;從大處說,積累起的這些人脈就業(yè)之后可能就都是同行,上學的時候就合作過,因此能夠很好的進行團結合作,這也許是美國經濟能夠一直快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