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過節(jié)、重大慶典,皇帝也請客吃飯,不過,皇帝的飯可不是好吃的,不是隨便吃的。也就是說,既不能隨便參加,也不能隨便推辭;既不能隨便亂坐,也不能隨便胡吃。這中間很多的細則,與宴者一點也不能逾越。
能參加皇帝的御宴,當然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如果該參加的沒參加,肯定會影響他們的情緒。宋太宗趙炅的長子趙元佐,就是因為皇上沒讓他去赴御宴,竟一把火燒了皇宮,你說氣人不氣人。
其實那次沒讓他去赴御宴,是有原因的,也是為他好。據(jù)《宋史·宗室漢王元佐傳》記載,有一年的重陽節(jié)皇上在宮內舉行筵宴,考慮到王子元佐生病剛好,就沒通知他參加。沒想到他知道后,感到自己被冷落了,就在家中借酒澆愁,不知是喝醉了還是心里不舒服,竟做出縱火焚宮的蠢事來,結果可想而知,被御史逮捕法辦不說,還被皇上廢為了庶人。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呀。
該去的沒去不高興,不該去的去了,依然會治罪。明人余繼登就在自己的《典故卷十》中記述了這樣一件事,在正統(tǒng)九年(1444年)的一場春宴中,指揮使李春和指揮僉事王福因為官品不到,本來是不應該去赴宴的,但由于虛榮心作祟,兩個人竟大著膽子渾水摸魚了。結果門庭沒光耀成,反被治了大罪,你說丟人不丟人。
不該去的去了要治罪,該去的不去也要治罪??礃幼踊始乙埠驮劾习傩找粯?,備席容易請客難呀,皇上飯菜準備好了,你不去不是不給皇上面子嗎?這不恭不敬的罪名誰能擔得起呀。對那些駁了皇帝面子,弄皇帝難堪的人,是要追查責任的?!端问贰ざY志十六》上說,宋真宗趙恒,就曾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追查過托故請假不赴御宴的臣僚。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也有官員專門為了一些大臣在御宴時托詞不至上過奏折,認為必須將這些人交御史臺察舉治罪。
關于御宴時參加人員的座次,早在漢初劉邦即位后,就讓叔孫通制定了一套詳細的法則,叔孫通“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規(guī)定陪皇上飲酒的人,“坐殿上皆伏仰首,以尊卑次起上壽”。還配有專事糾察的御史,一旦發(fā)現(xiàn)有不按禮儀行事的人,立即攆出宴會場所。因此所有參加宴會的人,“竟朝置酒,無敢喧嘩失禮者”。
這種規(guī)范的御宴禮法,延續(xù)兩千多年,經久不衰。根據(jù)《宋史·禮志十六》中的記述,宋真宗規(guī)定在正式的宴會上,御史臺要預定位次,與宴者不得喧嘩,同時,也派專人在宴會上巡視,發(fā)現(xiàn)不按禮法辦事的,一律清除場外?!睹鲿洹分幸灿邢嚓P的記載,規(guī)定在宴會之先,禮部通知各衙門開具與宴官員的職名,畫好座次圖懸掛在長安門示眾。屆時還要開寫職銜姓名,貼在席桌上,以免坐錯坐亂。一般官員要等大臣就坐后,方許依次照名就席,不得預先入座。
至于吃,也不是想吃啥就吃啥,想喝啥就喝啥的。在清代,每逢新年,皇家也和老百姓一樣,用煮肉祭祀神靈,祭過之后,皇上要把撤下的祭品賞給各位大學士。按《聽雨叢談》中“祭肉不出祭所,不越宿”的說法,祭祀的肉必須盡快吃掉,這也是清代皇帝過年時請大臣吃肉的主要原因?!秶[亭續(xù)錄》也說過每年正月初二、仲春和秋朔等日,皇家在坤寧宮舉行祭神儀式,皇上會帶著內外藩王、貝勒、輔臣、六部正卿等人一起吃祭神肉的事情。不過,按照《聽雨叢談》里說的,這些肉是不能亂吃的,哪個級別的官員吃哪個部位的肉,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不可錯亂。尚膳房也要查照記載,不能混淆,否則也要追究責任??梢娗逋醭瘜τ缟系亩Y儀,也是非常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