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廣袤的土地上,有許多因山脈的形狀酷似筆架而被稱為筆架山,如湖北羅田縣境東北、江西井岡山、福建莆田興化灣南側的筆架山,它的美,它的奇,它的雋,它的秀,都是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作,惟有福建南靖云水謠的筆架山是人工所造。
云水謠簡氏家族聚居地是個秀麗的山村,人們來到這里,不時都能聽到有關筆架山的傳說。這座人造的筆架山山峰隆起,峰尖俊秀。云水謠人說,簡氏九世祖在1735年建成方形土樓和德樓后,為使樓里的子孫人才輩出,樓主按地理要求,發(fā)動參與建樓的所有人員在樓的對面大山頂上造一個峰尖。那峰尖位于東方,日出時,峰尖的倒影映在和德樓門前那大池塘里,謂曰:塘為墨汁,峰尖為筆,文房用具齊全,后人可出人才。果然樓建后不久,便出個了進士,故人們還把和德樓改為進士樓。在云水謠,人們不管站在什么地方,抬頭仰望,都能看到這個人造的峰尖;而更巧的是,不管在那座土樓的門前看,峰尖似乎都對準著樓門。這是云水謠人巧奪天工的杰作。
自從客家先民來到南靖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就以儒學起家,把尚學重教、科甲蟬聯(lián)作為一種穩(wěn)定、鮮明的家族文化傳統(tǒng),澤被后世。
在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舊時,勤儉耕讀是土樓人獲得生存與發(fā)展的立身之本。他們把讀書識字視為科舉進士、光宗耀祖的惟一途徑。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南靖人開始設立縣學;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社學,隆慶元年(1572年)全縣社學達18所;清乾隆元年(1736年),鄉(xiāng)間開始設立私塾,當時《南靖縣志》有這樣的記載:“凡為民之屬有八:為儒、為農(nóng)、為工、為商賈、為吏書、為卒徒、為巫、為僧。男子生,六歲以上則親師,雖細民讀書,與士大夫齒?!比逭邽榘嗣裰?,足以說明人們對文化教育的重視。他們不僅人工壘筑筆架山,希望子孫讀好書,有作用,而且大興土木,建造一座座土樓,設立私塾學堂,供子孫后代讀書。云水謠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和貴樓、懷遠樓,都在樓內(nèi)設有私塾學堂。懷遠樓樓內(nèi)的學堂“斯是室”為“四架三間”上下堂五鳳樓模式建筑?!八故鞘摇眱蛇厧块T窗上的對聯(lián):“書為天下英雄業(yè),善是人間富貴根”、“天下良謀讀與耕,世間善事忠和孝”,寓意深遠,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土樓人發(fā)奮讀書,成就偉業(yè)。
塔下是個風光旖旎的小山村,漫步在山水相諧的土樓村落間,“聽泉居”別樣讓人的心靈為之震撼。樓后青山疊翠,樓門泉水叮當,好一個清幽的地方。登樓憑欄,可見遠山風竹寒松,煙雨空朦;俯首臨窗,可領略小橋、流水、人家的清新畫面。塔下張氏族人說,“聽泉居”是張氏第16世祖嘉程公為了給子孫后代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以振家聲,而建的一座土樓。走進樓內(nèi),只見院內(nèi)桌椅、琴棋書畫樣樣俱全,讓人感到一股濃濃的文化氣息。據(jù)說嘉程老先生在建“聽泉居”前,曾建了一座文選樓供子孫讀書學習之用?!拔亩Y樂以成人須從智勇義廉先操品格,選賢愚而俱用務使仕農(nóng)工賈各抒才能”,道出了張氏族人興詩立禮、讀書育人的儒家思想。
塔下村的土樓人家,興學之風極盛,這支張氏族人從九世開始就創(chuàng)書租儒租,及后各房都有儒租田產(chǎn)。清朝道光年間,還組織“曲江文會”,經(jīng)常舉行作文評講活動,勉勵人們發(fā)奮讀書。村人還在族規(guī)中規(guī)定,凡取得秀才以上學歷者,可獲得數(shù)十擔儒租田,中舉、中進士或取得一定官職的鄉(xiāng)賢,可在祠堂前樹石龍旗桿,籍以激發(fā)人們努力向上。因此,從清乾隆至光緒年間,塔下張氏族人有14人獲得舉人、進士學銜,便先后樹起14支石龍旗桿。那一支支石龍旗桿,成為塔下土樓人篤重文明教化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象征,更是后代學子的楷模。據(jù)考,民國以前德遠堂族人取得殿試進士、中式舉人、撥貢、秀才的有50多人,正途出仕縣正堂、縣知事、府教諭、府書院院長、福州道臺等;民國初期,南靖縣有10名留學生,塔下就占了4名,可謂人才輩出。
土樓人始終把讀書作為一種修身養(yǎng)性、陶冶品行情操的方式。石橋村張氏于清光緒末年編修的《清河張氏族譜·望前大高溪派譜》載:石橋的張氏十世祖文靜公“詩書訓子,耕讀家聲,宗族坊表,鄉(xiāng)里楷程,美哉我公,宜其書香繼起,然后昌榮?!笔雷鎻堊又t、張子望兩兄弟還建了一座專門供子孫讀書的“逢源樓”,這座長方形的土樓,有上下堂、廂房,上房為三層,二三層以上做出挑外廊,下房單層,中間是天井,全樓21間房,平時學生就在底層讀書、活動。樓上為教師先生住所。第十八世張開萬和張開進兩兄弟,也建了一座三合院式的學堂“步云齋”,學堂正房七間,上下兩層,子孫們在廳堂里上課?!安皆讫S”聯(lián)為:“步武安祥循序進,云龍變化任高飛”,以鼓勵子孫。逢源樓和步云齋四周樹木茂密,環(huán)境寧靜清幽,正是讀書的好地方。當時石橋村的“族規(guī)”也的這樣的規(guī)定,凡考上秀才和舉人的,宗族每年給予獎勵七八石谷子;考中進士,每年獎勵七八十石谷子,并從公田中撥給部分田畝作獎勵,還在大宗祠前豎立石龍旗桿,以示表彰,所以族人崇尚讀書蔚然成風,逢源樓于清道光年間出了一名進士,此后還出過一名貢生;步云齋清末也出過一名文秀才、一名武秀才,讓石橋村風光一時。
百年歲月,幾多煙雨。象征土樓人家重文敬教的筆架山,依然以其超凡的秀美聳立在世界文化遺產(chǎn)地南靖云水謠,以其特有的靈性書寫著土樓人去實現(xiàn)詩書繼世“中國夢”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