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我與幾位文友相約去春游。聽說長泰有個狀元閣,還有個桃花塢。雅興正濃的大伙,沐浴著早春二月的暖陽,驅(qū)車百余公里到達目的地,著實聆聽了一回狀元林郎的故事,大飽了一次賞花觀景的眼福。
碧池清波映香閣
位于長泰縣城東的張氏家廟,紅墻紫閣,漢白玉的石柱頂天立地,支撐著一幢約三百平方米的木質(zhì)建筑物,兩扇金邊朱紅大門,是用上好的杉木制作而成的。厚實的大門兩端有幅醒目的對聯(lián)“京華發(fā)物華新堂前孫子年華茂盛,元運開堂運接后代銜浪景運昌隆”。大門左下方立有一石碑,上面鐫刻著“狀元林震出生地——張氏家廟”幾個燙金字。家廟和石碑的正前方是一灣池塘,池面上水光漣漣,浮萍點點。在這春日暖陽的光芒照耀下,整座廟宇輝映在水中,碧池清波,香煙繚繞。岸邊三五株柳樹,柔嫩的枝條吐著新綠在春風(fēng)中搖曳,清新,悠遠,一派祥和。
我們在文友的陪同下步入了彌漫著檀香味的狀元閣,迎面是一尊高大的神像渾身鍍金,顯得熠熠生輝,莊嚴肅穆。左右墻上掛滿了牌匾,在眾多的匾額中,最耀眼的是“狀元林郎”,這是張氏家廟,怎有林姓入內(nèi)呢?文友解開了謎底。原來,明朝中期,即1388年元月,嫁到長泰枋洋鎮(zhèn)科山村林姓的張家女,元宵佳節(jié)回娘家入祠祭祖,三柱高香尚未燃盡,身懷六甲的她頓感肚疼難忍,為避他姓之嫌,她躲在家廟門外池塘邊的蘆葦叢里臨盆生產(chǎn),隨著一陣嬰兒的啼哭聲響,春雷起,電光閃,整座廟宇在夜空中發(fā)出萬丈光芒,瞬間金碧輝煌。族長們見狀,欣喜族中有貴人降臨,急忙派人尋找新生兒的居處。聞?wù)f新生兒是出嫁女的他姓后代,頓起了歹心,欲將其扼殺在襁褓中,因為擔(dān)心張姓的福分被這林姓嬰孩擄走。產(chǎn)婦帶著嬰孩冒著傾盆大雨逃回了數(shù)十公里外的科山村林家。命大的新生兒雖躲過了母親族人追殺的一劫,但卻難逃父親英年早逝之災(zāi)。帶著出生不久的兒子林震,張氏只好又投奔了娘家,孤兒寡母全憑娘舅養(yǎng)育。林震自幼聰穎睿智,入學(xué)識字,過目不忘;讀書寫字,高人一籌,年紀輕輕便中了新科狀元,入駐京城翰林院為官八年。林震用狀元的桂冠,報答了娘舅張氏家族的養(yǎng)育之恩,張氏家廟也迎接了外甥“狀元林郎”的榮耀。張姓家族因有了這顆文魁星的福蔭,大興家學(xué),人才輩出。狀元郎的故事從此深入人心,成為一段激勵后學(xué)的佳話。
文友的故事動聽且感人,愿香火旺盛的張氏家廟,年年有子孫科考金榜中狀元。
青山疊翠覓芳蹤
帶著狀元閣的書香墨韻,我們又去尋找桃花塢的芳蹤,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蔣大為歌中的“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都是令人神往的地方。如今這桃花塢,又是怎樣的去處呢,我不禁浮想聯(lián)翩。春暖花開,恰逢周六,彎彎的山路上,行駛的大小車輛如長龍。聽說前方有一對年輕車主,驚艷山道旁盛開的桃花,跳下車只顧賞花拍照花叢間,忘了身后的車隊和游人,造成了半點鐘的堵車。雖說是正月二十五,卻沒有早春的寒意,午后的驕陽烘烤著停在路上的車輛,車內(nèi)的我們滿頭是汗。輕推車窗,一股清風(fēng)送進一絲涼爽,極目窗外,絢麗的桃花漫山遍野,我和健峰大姐已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我倆也下了車,走進了落英繽紛的花叢間。
瞧,一簇簇淡淡的粉色,在春風(fēng)中擺動,田野的翠綠秧苗,襯托著沿路的桃花,鮮艷而幽美。盛開的桃花散發(fā)著沁人撲鼻的香氣,讓你愛憐陶醉。陽光下,花瓣兒都是笑臉。給山村增添了嫵媚。
離開了桃花塢,我們來到了山重村,她坐落在馬洋溪畔,距長泰縣城約29公里,與廈門境區(qū)僅一山之隔。走進山重,只見青山疊翠,秀水漣漪,田野山麓中桃花爛漫粉似霞,溪流淙淙如玉帶。金燦燦的油菜花一片連著一片,點綴在綠油油的莊稼間,甚是迷人。生機勃發(fā)的田園,花紅柳綠的春裝,把古韻雅致的山重村打扮得恰似一個純真美麗的少女。
沿著鵝卵石鋪就的鄉(xiāng)村小徑,我們走進了千年古樟樹,她見證了多少朝代的更替,歷經(jīng)了多少風(fēng)雨的洗禮,如今還是郁郁蔥蔥,枝繁葉茂。她是山重村的“風(fēng)水樹”,需13個年輕人手拉手,才能環(huán)抱樹其身。更奇妙的是,淘空的樟樹內(nèi)有三個樹眼,可望見藍天白云,小鳥飛翔。
古樸的村莊,對歷史的遺跡保存完好,她不僅有千年古樟,有用鵝卵石建筑的古民居,有建于1635年的薛氏小宗祠,有明嘉靖年間修造的昭靈宮,還有一個文革歷史展覽館。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山重人現(xiàn)在的小康生活。”醒目的前言,把我們引進了“古山重文革展”。兩間百余平方米低矮、明亮的平房里,四壁都掛滿了我們年少時熟悉的景物,毛澤東主席的各式各樣的像章,八個現(xiàn)代樣板戲的劇照,上山下鄉(xiāng)知青“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日用品,印有“忠”字的軍用水壺,草綠色背包……
那是一段永遠抹不去的歷史。
咀嚼著一股淡淡的酸楚,晚霞下,我們看見了荒坡上高高的佛塔。據(jù)說這是中國獨一無二的一座用鵝卵石砌筑的石佛塔。它建于宋代,距今已有800余年。大小不一的鵝卵石和諧地相依相偎,構(gòu)成一個堅固的圓錐形臺階式石塔,古塔剎石柱上面的題字都帶有“佛”字,共7層,高8.45米。古樸、巍峨,令人驚嘆設(shè)計者的匠心獨運。
也許是緣于對古塔歷經(jīng)滄桑的崇敬,也許是因為那一個個圓滾滾的鵝卵石都代表著一個個英靈,我和健峰大姐不約而同地走上荒坡走進古塔,默默地從地上撿起一塊小小的卵石,虔誠地慢跑著,一圈、兩圈、三圈,據(jù)說這是一種最美好的祈福方式。
帶著采擷的芬芳,帶著祈求的希望,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了古樸的村莊。歸途上,一輪火紅的夕陽高懸在天際,鑲嵌在連綿起伏的青山疊翠間,桃花更紅了,油菜花更艷了,一路芬芳令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