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1年9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下了一道諭旨,要求今后罷造團茶,改貢散茶。這道諭旨宣告了團茶時代的終結(jié),亦為中國六大茶類格局的形成及泡飲法的大行其道開辟了先路。
朱元璋此舉得到了后世的充分肯定。沈德符曾盛贊道:“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開千古茗飲之宗。”
散茶的勃興,有力地推動了制茶技術的革新與飲茶方式的變革。至清中期,綠、白、黃、青、黑、紅六大茶類已初具雛形,且在中國各宜茶地區(qū),涌現(xiàn)了大量的名茶。與散茶相適應的是以壺、盞(杯)、蓋碗等茶器為主的瀹泡法,讓保持著自然形態(tài)的芽茶、葉茶,在水的沖泡下,輕盈地綻放。
盞(杯)托,或與盞(杯)配套,或是作為不落地蓋碗的一部分,除了最原始的穩(wěn)固作用外,在很大程度上,還承擔著裝飾襯托飲茶器的功能。元代青花瓷的濫觴,吹響了明清彩瓷的前奏。青花、釉里紅、斗彩、五彩、琺瑯彩、粉彩、素三彩……如—抹抹綺麗的彩霞飛上了盞托,燦爛繽紛,閃耀著帝國末世的回光。
五色紛披
創(chuàng)燒于宣德年間的五彩瓷,與斗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過,五彩比斗彩來得更加華麗濃艷。五彩不僅有釉下青花與釉上諸彩的完美結(jié)合,亦有釉上諸彩的自由表達,前者稱為青花五彩,后者稱為釉上五彩。
明代五彩盞托,大多是青花五彩,宣德青花五彩人物紋盞托便是其中的代表。從外觀上看,它與水盂很相似,中心有一突起的托圈,二者組成一個同心圓。器身上,綜合運用了青花、鮮紅、嬌黃、草綠、黑等色彩描繪出一幅嬰童嬉戲的活潑場面,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從花草、樹石、闌干、器物到人物的衣著,設色大膽活潑,卻不突兀,而人物表情和動作的刻畫,線條雖有些生澀粗糙,但不失生動形象。
在托圈的外圍,有一圈青花綠彩的海浪紋,讓畫面變得更加靈動鮮活。盞托底部,由內(nèi)向外,共有2層,最里面的是內(nèi)凹的“大明宣德年裂”六字雙行款識,最外一層是圈足,在過渡部分,還有12枚排列緊湊的五彩蓮瓣,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一種錯雜繁復的感覺。
歷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的發(fā)展,至清代,在瓷質(zhì)、色彩種類和繪畫技法上都達到了新的高度,尤其是康熙朝,可謂是五彩瓷的藝術巔峰。
這件五彩花卉紋盞托,造型簡潔,圖案富有層次感。托盤,從外到內(nèi),分別是礬紅如意云紋、墨綠回紋和礬紅纏枝花紋,而中心托圈外壁邊緣纏繞著有一圈連續(xù)的礬紅蓮瓣紋。此外,在托盤和托圈口沿處,各有一描金線圈,如畫龍點睛之筆,為整器增添了一股華貴之氣。
當釉上五彩繪于色地之上時,更添紛繁侈麗。清中期胭脂紅地五彩花卉紋船形盞托,內(nèi)壁以俏麗的胭脂紅為襯托,上面描繪了藍、黃、綠彩的花葉,繁密的構(gòu)圖使畫面顯得富麗堂皇。器身則巧妙地與器型相勾連,以充滿動感的浪花、魚蝦、水草等圖案,模擬“船”行水中的形態(tài),妙趣橫生。
另外,色地五彩還有“簡化”的形式,即色釉加彩。其中,又以黃地綠彩最為典型。黃,是皇帝專屬的色彩。龍,是天子的象征。這件康熙黃地綠彩刻龍紋盞托,以黃釉為背景,其上刻繪游龍飛云,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彰顯出帝王唯我獨尊的霸氣。
“粉”精彩
與艷麗的五彩相比,脫胎于五彩且融合了琺瑯彩工藝的粉彩似乎更嫵媚動人,柔和嬌嫩地如二八少女的盈盈粉靨,不施粉傅朱,卻是透著自然健康的紅暈,惹人喜愛。
粉彩,又名“軟彩”。它因在彩料中引入一種不透明的“玻璃白”,而柔化了相對生硬的釉彩,使瓷面上圖案、紋飾之色有深淺、明暗、向背的變化,產(chǎn)生濃淡不同的視覺效果。
自康熙朝晚期問世以來,粉彩瓷器就深得世人的鐘愛。但是,由于草創(chuàng),在設色、畫技上帶著“幼兒期”的粗率。隨著工藝日臻完熟,到了雍正、乾隆時期,粉彩瓷器開始走上“精品路線”。
雍正朝是粉彩器發(fā)展的黃金時代,清代寂園叟《訇雅》云:“粉彩以雍正朝為最美,前無古人,后無來者,鮮妍奪目,工致殊常?!睆倪@件粉彩雙龍戲珠紋盞托,可以窺見粉彩盛世光芒之一斑。它呈方形,內(nèi)壁飾有一圈粉紅地藍彩纏枝菊紋,與中心主圖形成開光式構(gòu)圖。淡黃色地上,兩條對稱的藍龍,身形雄健,龍鱗歷歷,張開的龍爪伸向一只粉紅的圓球,使整個畫面充滿了張力。托圈外緣,繪有一圈紅色的繩紋,內(nèi)壁中心是一枚變形的“壽”字(見篇首上圖)。同時,雍正一朝,景德鎮(zhèn)的窯工還開發(fā)了各種色地或色地開光粉彩器,常見的有黃地、珊瑚紅地、豆青地、綠松石綠地、木紋地等。
至乾隆朝,粉彩瓷器上,開始運用印花、劃花、描金等手法。其中,最具時代的特色就是“粉彩軋道”。這種技法是在器身的色地上用鐵錐劃出細小的、精致的卷草凹紋圖案,又稱為“錦上添花”、“耙花”。以這件藏于中國茶葉博物館的紫紅地粉彩盞托為例,盞托內(nèi)壁均施紫紅釉,兩朵粉色花盛放于其上,花瓣上的粉彩,如國畫中的渲染,有著層次分明的濃淡變化。圖案的周圍,卷草紋似葳蕤的藤蔓,在瓷面上旺盛地“生長”著,生機涌動。
嘉慶以后至晚清的粉彩器,雖不乏精品,但較之雍、乾,已是每況愈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同治朝的粉彩器,色彩比以前各代來得都要鮮艷。這對珊瑚紅釉描金雙喜紋開光粉彩盞托,以奔放熱烈的珊瑚紅為色地,加之描金彩的回紋、雙喜紋及開光圖案,營造出熱鬧喜慶的氣氛。在盞托底部,署“長春同慶”的款識。很顯然,這屬于婚慶用器,釉色、圖案、花紋、文字等元素,都寓含著百年好合的美好祝愿。洞房花燭夜,新婚夫婦對飲一杯合巹茶,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
素樸的多彩
無論是斗彩、五彩,還是粉彩,因為有紅色的存在或點綴,賦予了畫面強烈的視覺沖擊,讓人印象深刻。然而,如果“濾”去了紅色,器具就會變得素凈淡雅起來。素三彩,出現(xiàn)于明成化年間,一種施低溫彩釉瓷,釉色不用或少用紅色,而以黃、綠、紫三色為主。
康熙朝的產(chǎn)品,依然是明清兩代素三彩瓷的佼佼者。這兩組素三彩龍紋盞托,在器型和紋飾表現(xiàn)手法上,非常相似,皆呈四角折沿的長方形,皆繪凸起的海水龍紋。
長方形的形制,一改以往盞托圓(環(huán))形的定式,令人耳目一新。清新鮮活的底色,高低起伏的線條,迅速勾勒出波翻浪涌的海面。兩條紫龍,張牙舞爪,騰波鼓浪,姿態(tài)矯健,生氣勃勃,充滿力量。同時,創(chuàng)作者并沒有完整地繪出龍的全貌,而是有意略去了龍身,展現(xiàn)出游龍在碧濤中翻騰穿梭的景象。托環(huán)中心,有兩圈凸起的施釉西番蓮紋,而在外壁,纏著一圈卷草紋,立體感很強。另一件素三彩龍紋盞托,釉色則比較單一,外壁施黃釉,內(nèi)壁的底色和圖案均施有欠鮮亮的墨綠釉,而紋飾也顯得頗為呆板。
還有這件素三彩雜寶紋盞托(見上圖),造型非常簡單。事實上,它就是一只無托圈的托盤。釉色以湖綠色為主色,但施釉不甚均勻。盤中,充斥著密密匝匝的黑色螺紋,飾以寶螺、銅錢、方勝等雜寶,并間以花朵、珊瑚等圖案,有著濃郁的民俗氣息。較之上述龍紋盞托,它明顯接“地氣”,宜于百姓日常飲茶之用。